什么是个人投入
个人投入是指社会个人或本企业内部职工以其个人合法财产投入企业而形成的个人资本金。
个人投入生命周期
(1)个人投入生命周期概念
在人的一生中,收入水平与支出水平通常是不一致的,形成了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称为个人投入生命周期。在整个周期中,收入曲线与消费曲线呈现区别的变化规律。这种收入和消费的变化规律使个人投入表现出区别的特点,而且对每个时期的投入行为也会有区别要求,因此,区别时期的投入策略和原则就有很大区别。
(2)生命周期与投入策略
1.积累阶段
积累阶段是指人们开始工作直到中年时期,这一阶段的紧要特点是人们的收入除了应付日常消费开支以外,需要为将来的各种类型的消费积累资金。这类将来的消费既包含需要逐步积蓄到一定资金额后才能购买的大额消费品,如购买房屋的首付款、各类家庭置业消费品等;也有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出现的消费,如育儿消费、教育消费、养老消费等;还有一些无法完全预期但有可能出现的消费开支,如大额医疗消费、各种意外事件所产生的费用等。因此,人们这一阶段的财务安排和投入计划对整个人生具备重要的影响,安排得当,可以使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得到一定的保障;安排不当,则使个人和家庭生活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幸福。由于这一阶段人们对投入收益的期望较高,同时又有将来的收人能力作为保障,通常这一阶段投入的紧要特点为人们更倾向于长期的危机程度较高的投入,以保证获得比平均投入收益率更高的投入收益率,通过投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2.匹配阶段
匹配阶段是指人们职业生涯的中间时期开始直到退休,即从中年时期到老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初期,人们的收入除了应付日常消费开支以外,紧要支付积累下来的各类债务,例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子女的教育费用等。这一阶段的后期,许多家庭已经付完各种债务,开始为将来退休后的生活和房地产投入等作投入计划,以保证将来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这一阶段的财务安排和投入计划紧要影响后半生和后代的生活水平,对投入收益的期望收益较积累阶段有所降低,其也没有将来的收入能力作为保障。因此,这一阶段投入的紧要特点为人们倾向于中长期的中等危机程度的投入品种,以保证获得更加稳定的投入收益率,而不愿意冒更大的投入危机,以免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3.开支阶段
开支阶段是个人投入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从人们退休开始,这一阶段的紧要生活费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福利,即按照社会保障体系给退休人员所提给的公共福利;第二部分为退休人员所在企业和退休人员自己在工作期间所累积的养老金;第三部分为退休人员先前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这一阶段的财务安排和投入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人们投入的最紧要目的是为了保值而不是收益,以保证原先的投入不受损失,低危机投入品种成为投入首选。他们努力争取保证原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受财产损失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而下降。通常这一阶段投入的紧要特点为人们更倾向于长期的危机程度较低的投入,同时又必须被动地参与一些危机投入以保证投入收益率可以弥补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资产损失。
4.馈赠阶段
馈赠阶段是每个人人生的最后阶段。作为投入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开支和剩余财产相比有所下降。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下降,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把剩余资产赠与亲戚、后代或朋友。由于遗产税的原因,这一阶段的财务安排和投入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人们投入的最紧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高额税收,建立信托计划、信托基金是这一阶段投入的紧要形式。
(3)生命周期与投入形式
由于区别的投入生命周期对投入要求区别,因此,相应地要选择区别的投入形式满足投入要求。按区别角度有区别的分类。
1.按照投入的性质分,可分为权益性投入、债权性投入和混合性投入
权益性投入是指为获取另一企业的权益或净资产所作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另一企业的控制权,或为了实施对另一企业的重大影响,或为了其他目的;债权性投入是指为取得债权所作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另一企业的剩余资产,是为了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并保证按期收回本息;混合性投入往往表现为混合性的证券投入,是既有权益性质又有债权性质的投入。
2.按照投入的对象可分为股权投入、债券投入,房地产投入和其他投入
股权投入是指通过购买股票以及出资获取股权证或出资证明书,而取得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所实行的对外投入;股权投入紧要包含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两种投入形式。债券投入是指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实行的对外投入。债券按其发行者划分,可分为国家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房地产投入是指为取得购房后再出售的价差效益而对房地产实行的投入。其他投入是指除股权投入、债券投入、房地产投入以外所实行的对外投入,一般指联营投入。
3.按照投入对象的变现能力可分为易于变现的投入和不易于变现的投入
易于变现的投入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可以随时变现的投入;不易于变现的投入是指不能轻易在证券市场上变现的投入,这类投入通常不能上市交易,要想将其变现并非轻而易举。
4.按照投入对被投入者的约束关系分类可分为控制性投入和非控制性投入控制性
投入是企业出于经营与竞争的需要,谋求能对被投入企业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施加重大影响而实行的权益性投入;非控制性投入是指没有达到足以对被投入企业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施加重大影响或获得控制的份额的权益性投入,以及根本不具备控制作用的债权性投入。
5.按照投入的目的、可变现性及回收期分类可分为短期投入与长期投入
短期投入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入;长期投入指短期投入以外的投入,包含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入、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长期债权投入和其他长期投入。
综上所述,区别投入形式有区别的投入特征,即危机与收益各不相同。为此,应结合区别投入生命周期的投入要求和区别投入形式的危机收益特征,选择满足特定投入阶段投入要求的投入品种。
个人投入的投入目的
投入的日的是使投入的净效用(即收益带来的正效用减去危机带来的负效用)最大化。即在危机相同的条件下,追求最大可能的收益;或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寻找最低危机的投入:就十人投入者来说,投入的门的是多种多样的。紧要有以下几种:
(一)本全安全性与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本金安全是投入者的紧要门标。只行本会安全了,才能借以取得收入和谋求增长:本金安全,不仅指维持原有的投入资金.而且还包含保持本金的购买力,防止因通货膨胀而导致本金的贬值:因此.要保持本金的安全.应购买奉金偿还有安全保证、在巾场上容易脱手且价格稳定的证劵。一般而言,政府债券、优良企业债券符合奉会安全的要求;但在实际购买时,并不这么简单。如长期债券,虽然收入固定,但因期限长。无法弥补响头力贬值的损大:外国政府债券,由于政治、军事等吁因也会有本会偿还与否的危机:企业债券存在个业倒闭、破产、改组、合并等危机。在意资金安全的投入者希望本金能不受损失地拿回来。行人认为在银行仃款足达到本金安全的最好投入手段。但是,如果通货膨胀高涨,这些貌似安全的饯难免全贬值,丧失原来的购买力,这就是购买力危机。所以,本金安全往往与通货膨胀不可兼得;
(二)收入的稳定和资本增值
稳定的收入和资本增值是扶利的动机,稳定的当前收入比不确定的未来收入对投入者更有吸引力。对低收入的投入者来说,他们需要用投入收入来补充其他收入来源的不足,因而更关心当前(每期)收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稳定的收入紧要来自于债券利息和股息,因此它们大多选择固定收人的证券,如资信好、经营状况良好的大企业股票。这类股票一般股息高且稳定,又有增值前景;或者投入于质量高的债券;另外,公用事业股票,其股息稳定且可靠,也是合适的投入对象。
资本增值是个人投入者的共同目标。对股票投入者来说,可通过两种途径达到目的:一是将投入所得的股息、利息再投入,日积月累,使资本增加。这种办法适合于收入较高的投入者。他不需要靠经常投入收入来维持家庭开支。二是投入于增长型股票,通过股息和股价的不断增长而增加资本价值;但这种股票价格波动大,虽然有获得资本增值的好处,也有遭受股价下跌的危机。这种方式适合于在财力上和心理上都有承受危机能力的投入者。对于这两种方式。区别的投入者有区别的选择。一般来说,资本增值的目的在短期内不易达到,投入者需要作长期打算。而对邮币卡、古董等收藏品的个人投入者来说,收入的稳定与资本增值往往是不可兼得的。这类投入晶一旦出售转让,往往可以获得可观的投入收益,但这通常需要等待较长的时机,不易于在短期内获得经常性的稳定收入。
(三)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将投入资产变换为另一种资产而未受到损失的可能性,有时又称为变现性。每个投入者在经营管理自己资产的时候,都要考虑应付不时之需,因此在做投入决策时要考虑满足流动性需要,保持一部分流动性强的资产。流动性与收益成反比,因此投入短期债券的流动性强,但收益相对也较低。通常,储蓄存款、股票、债券的流动性都很好,而房地产和收藏晶的流动性则较差。
(四)多样化
在投入行为中,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投入者不再满足投入品种的单一性,而是将资金适时地按区别比例,投入于若干种危机区别的证券,建立多样化的合理的资产组合,以达到降低危机的目的。在选择证券种类时,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证券种类太少,达不到分散危机的目的,当某种证券价格下跌时,对整个组合收益影响很大;但若组合种类太多,好坏相抵,整个组合收益反而不高,而且种类过多,也不易解析和调整经营管理。据专家解析认为,分散程度以15-25种最为合适。
(五)参与决策经营管理
少数资本实力雄厚的大投入者会通过大量购买某企业股票宋达到控制、操纵这家企业的目的,或是达到参加股东大会、参与决策经营管理的目的。但对大多数中小投入者来说,这种观念是非常淡薄的,股票越来越被人们当作金融商品来对待而不是当作所有权的象征。
(六)经营管理的便利性
对有些人来说,投入并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们不想花太多时间、精力在投入上,因此,投入经营管理的便利性对他们而言就很重要。这类投入者一般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实行投入,但是希望获得本金的增值,他们一般会聘请投入机构或咨询机构替他们操作,或选择不需投注太多心力的投入工具(如储蓄、债券等),同时避免介入价格变动太大、太快的投入工具。
影响个人投入报酬的因素
(一)时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时间的长短与获利成正比。因而会有“长期投入是赢”一说。尤其当我们以闲置资金实行投入时,时间还可以带来利滚利的效果,更可以扩大财富的积累。获取高报酬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从事高危机高报酬的短期投入;一是实行低危机但获利高于一般平均的长期投入。前者有损失本金的危险,后者把一切交给时间,等着收获。其实,谈到投入时间,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掌握现在。如果投入者手中有充裕的闲置资金,就应该立即实行投入。有些投入者总是犯有“再等等,以后再投入”的毛病,结果丢失了时间可以积累财富的功能。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自从人类有货币流通以来,它几乎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一是削弱货币的购买力。
消费物价指数是考察通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2003年我国物价指数总体上涨了1.2%,2004年预计涨幅在2.2%左右,如果这一指数超过了居民储蓄存款利率,那么居民储蓄利率实际就为负利率。以目前1年期居民储蓄存款为例,其年利率为2.25%,扣除20%的利息税,实际存款利率只有1.8%。如果以2004年消费物价指数预计涨幅2.2%计算,那么,居民存进银行的实际利率就为负值,表面上拿了利息,但实际上已经贬值0.4%。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对现金、定息和债券的损耗最大,这将直接影响到个人投入的投入组合。为避免现金存款的缩水,居民应该将储蓄存款转移至其他投入领域,实行多元化理财。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收人人群更多会选择股市、基金、房地产等领域实行投入。随着人们投入意识的加强和投入品种的丰富,投入多元化将是未来的进展趋势。
具体来说,应对通货膨胀,个人投入者一般有三项措施。第一,固定收益投入,宜短不宜长。在预期利率上调的时候老百姓投入一些固定收益产品时,不应该选择那些期限太长的产品。比如,一些年金类的保险,现在的收益锁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一旦利率上调对个人投入者来说就很不划算。此时投入者应选择一些短期产品。第二,炒股、炒房、炒黄金,小利大危机。炒股、炒房、买黄金是国际上通行的抵御通货膨胀危机的几大招式。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这三大投入市场的特殊性,投入者应谨慎进入。一般来说,通胀带来的结果是房价、股价的上涨,但同时,由于利率上升预期对房产、股市的上涨又有抑制作用,所以能否通过炒股、炒房来抵御通货膨胀的危机,得看两者“角力”的结果。而黄金虽然是硬通货,但是国内金价除了受通货膨胀影响之外,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所以投入黄金也未必一定能保值。第三,贷款买房、买车。由于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历程,如果今天借给别人1万元,3年期,等到3年后1万元早就贬值了,所以尽量少借钱给别人。只要贷款利率没有调整,依然维持现在的贷款水平,而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那么投入者贷款买房、买车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
(三)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操作是借别人的钱,来帮自己赚钱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现在有一项投入,需要10万元的资本,预计会有30%的报酬率,如果我们全部都是以自有资金来投入,那么这1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30%。但是如果我们只拿出6万元,另外4万元是利用借贷的方式,借款年利率15%,那么,投入报酬率就高达40%。依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效益愈高。
虽然利用财务杠杆操作,看起来获利率很不错,但这必须“操作得当”。如果判断失“反财务杠杆操作”,扩大损失。因此,财务杠杆操作,虽然在投入上常被利用,但仍是一种较高危机的投入策略,投入人若个性保守,或不能承担亏损的后果,还是尽量少利用为好。
(四)所得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与之相应,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提高投入收益、减轻税收负担的角度出发,个人投入者在实行投入时,应该要考虑到区别投入对象的所得税征收状况。由于是事后才扣缴,所以很多人在实行投入时,往往会忽略了税项因素。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范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包含一些减税、免税政策及额外的扣除标准,能否有效利用这些政策,直接关系个人投入收益的多少。从目前税收政策解析看,可以利用以下方式通过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的税收优惠来实行纳税筹划。
1.投入于专项基金
国务院《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施方式》第五条规范:“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根据这一规范,教育储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按一定限额或比例存人银行个人账户所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为纳税人实行纳税筹划提给了有利的条件。具体做法是将个人的存款按教育基金或其他免税基金的形式存人金融机构。这样不仅可以少缴税款,而且也为子女教育、家庭正常生活秩序提给了保障。
2.投入于国债
个人所得税法规范,个人取得的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所得免税。这样,个人在实行投入理财时,购买国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3.股息、红利以股票股利形式发放
对于个人持有的股票、债券而取得的股利、红利所得,税法规范予以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各国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实行投入和再投入,规范的股票形式发放股利免缴个人所得税。这样,在预测企业进展前景非常可观、股票具备较大升值潜力的状况下,可以将本该领取的股息、红利所得留在企业,作为再投入。这种筹划方式,即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又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进展,使得自己的股票价值更为可观。当股东需要现金时,可以将分得的股票股利出售,获得的资本利得免缴个人所得税。
个人投入的投入报酬衡量
投入是预期能带来收益或者回报的理财行为。投入收益一般有现金、增值、累积净值和所得税利益四种形式。现金收益指现金收人扣除现金开销和债务后的余额;增值指投入对象价格上升速度快于通货膨胀速度而产生的收益;累积净值是指随着分期付款,投入者的负债不断减少,所拥有的资产额不断增加;所得税利益指通过分期付款等形式避税产生的投入收益。区别的投入方式有区别形式的投入收益或区别的收益形式组合,同时,这四种形式很难兼得,它们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投入者用现金购置房地产,因为没有采取分期付款,房租这一现金收益无须支付分期付款,故其有较高的现金收益。但与此同时,该投入者没有累积净值,没有发挥贷款负债的杠杆作用,减少了因支付利息避税的机会,房租收入要全额纳税。适当的收益是投入追求的目标,危机和收益是成馒比的。危机越大,可能面临的损失越大,但可能获得的收益也越大;反之,甘冒的危机越小,可能面临的损失较小,获得的收益也就较小。就总体而言,储蓄、债券、股票、期货、不动产、金银珠宝和收藏品等区别性质的投入方式的平均投入收益是区别的。就同一投入方式而言,区别人次操作的投入收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投入理财及其收益涉及到收支、投入与消费的比例,投入结构、负债与资产的比例等多种因素,评估投入收益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该指标要简单、明了、易懂、实用,既要反映投入理财效果的整体状况,又要重点突出。
为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该坚持以下五项原则。第一,投入收益以百分比表示,而不用金额表示。只有以百分比表示投入收益,方能客观地比较区别时期、区别投入工具或区别投入策略的投入操作优劣。否则,同等条件下投入本金多的投入者可能赚到较多的钱,而其实他的投入收益率并不高。例如,同一时期同样赚取2000元,用5000元的成本和用50000元的成本相差甚远。第二,投入收益必须以相同的时间周期衡量,通常以年为衡量周期。同样用1万元的本金获利2000元,1年时间的投入收益率为20%,2年时间的投入收益率为10%,后者只有前者的1/2。如果计复利的话,后者的投入收益率会更低。第三,投入收益必须以投入者投入的投入净值力基准,而不能仅根据投入总值评估。投入总值指投入者全部投人的资金,既包含自有资金,也包含负债拆借而来的资金。投入净值指投入者实行投入时所投入金中完全属于自己的部分,即自有资金。总投人中,负债发挥财务杠杆功能,净值才是真正的投入。,比如,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投入不动产,用30万元的首期款购得价值100万元的房子,则投入净值是30万元,其余的70万元是对银行的负债。计算将该房子出租获利的收益时,应按投入净值30万元加银行利息为基准,不包含70万元的负债。第四,投入收益必须以税后纯利为衡量基础,而不能以税前总利润为基础。有的投入收入的税率很高,只有税后纯利才是真正的投入收益。例如一笔总值10万元的投入收人,税率为45%,在扣除45000元的税款后,实际投入收益为55000元。第五,投入收益评价指标必须以投入收益率为中心,与投入者的恩格尔系数、收支比率、消费与投入比率、资产负债率和投入结构等相结合。其中,投入收益率=净收入/总投入X100%,恩格尔系数=食物性支出/家庭消费总额X100%,消费与投入比率=消费/投入X100%。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非食物性消费增加,投入会相应增加。
个人投入的危机及其规避措施
(一)个人投入面临的紧要危机
危机是指在未来会造成亏损的可能性。投入与危机伴行。通常来说,危机越高,获利越大;危机越低,获利越小。就个人投入而言,面临的危机紧要有以下几种。
1.本金损失的危机。不论是因市场因素或经营优劣,只要会损失本金,就有这类危机。国内地下投入企业出问题,投入人的投入血本无归,也是这类危机。
2.收益损失的危机。它是指投入无法带来预期的收益。租金收不到或无法分配到股利就属于这种危机。
3.通货膨胀危机。也就是前述的购买力危机,虽然影响投入相当大,但很多人却往往忽略了这项因素。
4.时机危机。它是指投入者难以掌握时机在市场上适时进出、低买高卖的危机,如股民对整个市场走势判断正确,但在进出时却低卖高买,损失惨重。有股票买卖经验的人都知道,适时进出,低买高卖是投入成功的不二法门,但真正能掌握这样时机的人却很少。除了股票外,房地产、企业债券和其他投入性较高的投入(例如期货),受这种危机的影响也很大。
5.流动性危机。它是指投入无法在需要时变换为现金。银行存款、债券和多数股票一般都可以很快地变现,所以流动性危机较低;但房地产和一般私人收藏晶则不是容易变现的投入,危机较高。
6.经营管理危机。个人投入者实行投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对投入对象实行经营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危机。买栋房子来出租,就牵涉到这种危机。另外,国内股市投入人经常耗在证券企业里,这种危机事实上出奇的高。因为股民放弃工作整日泡在证券企业,付出了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
7.利率危机。前面已经提到过,利率的波动有可能造成投入损失。对负有贷款债务的人而言,利率上升会使利息负担增加(固定利率贷款除外);对靠利息收入维生的退休人士而言,利率降低则会使收入减少。
8.所得税危机。指投入者制定投入计划时忽视所得税问题或不会合法合理避税而影响投入利润的危机。
弄清这些区别种类的危机非常重要。因为个人的条件和个性不相同,对待危机的态度也会有所区别。每个人所能承受的、所愿承受的危机限度差别很大。有的人一味回避危机,希望能安全地做一个“套中人”,但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在避险失败的状况下,只有接受危机、直面危机、正视危机,才是可取的客观态度。
(二)个人投入者的紧要投入误区
针对区别的投入危机,目前,我国个人投入者的投入误区紧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急功近利
一些投入人如同患有投入饥渴症,俗称“钞票不过夜”,只要手头有点钱就要找机会下单,生怕错失了赚钱良机,结果却在匆匆忙忙中错失了真正的好机会。这类投入者通常将面临较高的时机危机、流动性危机及经营管理危机。在目前的“微利时代”,这类投入者在理财方面应该做一些适当的收缩。比如,变现相当困难的诸多投入品种,最好就不要多碰,以免深套。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家庭自行安排个人资产。目前可供选择的理财渠道紧要是储蓄、债券、股票、保险、不动产等等。品种的选择、比例的分配、危机的控制是制定理财计划的关键。如果缺乏足够的理财知识,可以请理财专家来帮忙。
2.保守僵化
尽管股市投入者已有数千万之巨,债市、汇市的投入队伍也日渐庞大,可仍有众多的百姓固守着唯一的理财方式——储蓄。“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是他们所坚持的理财真谛。确实,在诸多投入理财方式中,储蓄是危机最小、收益最稳定.的一种。但是,这类投入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通货膨胀危机。尤其在我国,由于央行连续降息加上征收利息税,已使目前的利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外汇存款利率更是降至“冰点”。在这种状况下,依靠存款实现个人资产增值几乎没有可能;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存在银行的个人资产还会在无形中“缩水”。存在银行里的钱永远只是存折上一个空洞的数字,它不具备股票的投入功能或者保险的保障功能。因此,理财专家建议,根据年龄、收入状况和预期、危机承受能力,合理分流存款,使之以区别形式组成个人或家庭资产,才是理财的最佳方式。有专家建议,一般一个25岁左右的在职人员比较理想的投入组合为:不动产10%,现金5%,债券20%,股票65%。
3.面面俱到
一些投入人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投入资金,却总觉得别人宣扬的每个赚钱机会都不能错过,于是本币、外币、A股、B股乃至字画、邮币卡,什么都搞一点。“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处能赚钱——这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投入之道。面面俱到式的理财方式,确实有助于分散投入危机,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投入通常要承担较高的经营管理危机、流动性危机和时机危机。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市场的动向,结果可能在哪儿都赚不到钱,甚至有资产减值的危险。对于资产并不太多的普通百姓来说,只有把精力和优势放在相对集中的地方,才有可能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收益。当然,如果所有的余钱都买了股票,或者把全部家当都用来作房产投入,也会带来危机过于集中的隐患。套用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的理论,“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
(三)规避投入危机的路径
1.投入之前保持冷静,同时做好一些理财的事前工作
投入切忌“随大流”,在冲动之下便做出决定。某些投入品种在商业宣传中避重就轻,对赢利前景一味渲染,比如“一次投入终生受益”、“年投入收益确保20%以上”等,以夸大的预期收益诱惑人们投入,但对投入危机则闭口不提或一带而过。对这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投入者切不可被所谓的“高收益”冲昏了头脑,而要客观冷静地解析投入危机,投入的危机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此外,投入者应该注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从而有效避免投入那些自己不懂、不熟悉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个人投入,包含家庭投入时,应该制定相应的投入理财计划,制作投入理财档案,并设立专门的投入理财账户。制定计划时,对于每个时期,如每月用于消费、储蓄和投入的资金量,应当根据收人状况,统筹安排,并严格执行。考虑到现在的投入理财工具越来越多,其产生的许多重要合同、卡折、凭证等都需妥善保管,因此制作投入理财档案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样就可以对自身的投入理财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一些银行存折、信用卡账号一旦遗失,就可以根据该档案及时挂失,防止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投入理财的账户有必要单独设立,这样可以便于自己经营管理,随时了解投入的损益状况,并能保证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正常实行。
2.综合衡量选好品种
过去,个人理财的投入渠道少,只有储蓄、国债等传统投入方式,形式相对单一。现在各种投入品种层出不穷,股票、基金、资产托管、个人炒汇、黄金等等,“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投入者要根据个人的经济实力、危机承受能力、理财专业能力等实际状况,综合衡量各种投入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投入品种,构筑良好的投入组合。例如,储蓄相对稳妥但收益低,股市收益高但危机大,中等财力的个人,就可以选择一只运作稳健、效益较好的开放式证券投入基金或债券基金,将储蓄、股市的危机性、收益性实行中和,以最大限度减少危机、增加收益。为了分散危机,投入者可以选择多个投入方式来平衡投入收益和危机,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寻求专业理财师为其设计适合家庭投入的方案。其实,在西方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每一个家庭,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在美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年平均盈利增长甚至达到了12%一15%。而在我国,虽然多家银行均相继开展个人理财服务,为居民提给个人投入顾问服务,但这类服务大多还停留在咨询水平上,并不能提给真正的增值服务,甚至有的银行所提给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是银行各项个人业务的总汇。因此,金融机构拓展个人投入理财方面的新业务,不仅能够为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能积极地引导居民个人储蓄向投入合理转化,有助于个人投入者对多种投入渠道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投入意识。
3.注意防范在途危机
投入者要跟踪观察投入品种变化,及时防范在途危机。拿开放式基金来说,不少投入者在买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忽略跟踪股市整体走势和基金盈利变化。如果在这只基金运作水平出现问题、基金净值不断萎缩时再去赎回,可能就会遭受较大损失。即使是最简单的储蓄,也要随时注意利率变化,根据利率状况及时调整存款方式,降低或增加存款在整个投入资金中的比例。
4.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以减少投入成本
投入收益与筹资成本关系密切,投入危机可通过合理的筹资形式分散。筹资形式紧要有两种:一种是主权性筹资,另一种是债务性筹资。根据两种筹资形式的特点,一般状况下,投入危机较大的项目,应选择主权性筹资形式,以减少还本付息的压力;投入危机相对较少的项目,应多采用债务性筹资形式,以便相对降低筹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5.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化
这里的投入决策科学化紧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即(1)收集、研究、解析信息,(2)准备投入方案,(3)评估比较投入方案,(4)确定投入方案;二是在决策中应用投入危机决策的方式评估比较投入方案,如期望值法、危机调整贴现率法、肯定当量法等。现实中大量的、由于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和独断性而使投入遭受重大损失的事实证明:投入决策科学化不仅必要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范和降低投入的危机。通过决策科学化,投入者在事先就可将一定的危机化解,并对有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准备,从而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加强投入决策科学化是控制投入危机的关键步骤。为了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化,投入者要尽力获取可能多的信息,认真凋查研究,抓好市场预测,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快速、灵敏、准确地做出反应,避免和减少投入危机。同时,能够运用专门方式对多种可行的备选方案实行解析,在对多种方案评价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实行投入,对投入行为的全历程实施动态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