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概述
互换是一种双方商定在一段时间内彼此相互交换现金的金融交易。这种交易的渊源是背对背贷款。比如说,一家法国企业向一家美国企业贷出一笔为期5 年的法国法郎贷款,利率10%,而这家美国企业反过来又向这家法国企业贷出一笔等值的同样为期5 年的美元贷款,利率8%,通过这一历程,这两家企业就交换了本金和利息支付,这就等于法国企业按固定汇率以一定量的法郎换取一定量美元。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远期外汇交易。这种背对背的贷款在70年代很盛行。1981年,出现了货币互换,接着又出现了利息率互换及通货利息率相混合的互换。
(一)互换的种类
1.利率互换: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的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
2.货币互换:是指将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实行交换。
3.商品互换: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金融交易,交易双方为了经营管理商品价格危机,同意交换与商品价格有关的现金流。它包含固定价格及浮动价格的商品价格互换和商品价格与利率的互换。
4.其它互换:股权互换、信用互换、气候互换和互换期权等。
互换的紧要参与主体及动机
(一)政府
政府利用互换市场开展利率危机经营管理业务,在自己的资产组合中,调整固定与浮动利率债务的比重。大多数有赤字的政府其大部分的债务融资是固定利率,一些国际主权债券是浮动利率票据。欧洲及欧洲以外的许多政府利用互换市场将固定利率债券发行从一种货币互换为另一种货币或者从中获取更便宜的浮动利率资金。
(二)政府机关与市政府
许多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城市与市政机构利用互换市场降低融资成本,或在投入者对其债券需求很大而借款人本身并不需要那种货币的市场上借款。借款人可以利用互换市场将融资决策与货币危机经营管理决策分开。外币借款会产生债务总成本高于或低于利率的可能性,因为所借货币的价值变动会改变融资成本。
(三)出口信贷机构
出口信贷机构提给价格有竞争力的融资以便扩大该国的出口。出口信贷机构利用互换降低借款成本,使资金来源多样化。通过信用套利历程节省下来的费用,分摊给当地借款人,它们构成出口信贷机构的客户群。一些出口信贷机构特别是来自北欧国家的,一直是活跃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借款人。有些成功地创造了融资项目从而能够按优惠利率借款。互换市场使它们能够分散筹资渠道,使借款币种范围更广,再互换回它们所需要的货币。互换也使借款人能经营管理利率及货币危机。
(四)超国家机构
超国家机构是由一个以上政府共同所有的法人,由于有政府的金融扶持,通常资产负债表良好,有些超国家机构被一些机构投入者认为是资本市场最佳信用之一。超国家机构通常代表客户借款,因为它们能够按十分优惠的价格筹集资金,能把节省的费用与客户分摊。
(五)金融机构
使用互换市场的金融机构范围很广,包含存贷协会、房屋建筑协会、保险企业、养老基金、保值基金、中央银行、储蓄银行、商业银行、商人银行、投入银行与证券企业,商业银行与投入银行是互换市场的活跃分子,它们不仅为自己的帐户,同时也代表自己的客户交易。银行利用互换作为交易工具、保值技术与做市工具。
(六)企业
许多大企业是互换市场的活跃分子,它们用互换保值利率危机,并将资产与负债配对,其方式与银行大抵相同。一些企业用互换市场交换它们对利率的看法,并探寻信用套利的机会。
互换市场还有其他参与者,它们包含各种交易协会、经纪人、系统卖方与出版商。
互换交易的优缺点
1、 互换与其他衍生工具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
首先,互换交易集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短期货币市场和长期资本市场业务于一身,既是融资的创新工具,又可运用于金融经营管理。
其次,互换能满足交易者对非标准化交易的要求,运用面广。
第三,用互换套期保值可以省却对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需头寸的日常经营管理,使用简便且危机转移较快。
第四,互换交易期限灵活,长短随意,最长可达几十年。
最后,互换仓库的产生使银行成为互换的主体,所以互换市场的流动性较强。
2、 互换交易中的缺点
互换交易本身也存在许多危机.信用危机是互换交易所面临的紧要危机,也是互换方及中介机构因种种原因发生的违约拒付等不能履行合同的危机。另外,由于互换期限通常多达数年之久,对于买卖双方来说,还存在着互换利率的危机。
互换交易的危机
1.互换交易危机的承担者
互换交易危机的承担者包含:
①合同当事者双方。在互换交易中他们要负担原有债务或新的债务,并实际实行债务交换。
②中介银行。它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资金收付中充当中介角色。
③交易筹备者。他的职责在于安排互换交易的整体规则,决定各当事者满意的互换条件,调解各种纠纷等。它本身不是合同当事者,一般由投入银行、商人银行或证券企业担任,收取(一次性)一定的互换安排费用,通常为总额的0.125%~0.375%。
2.互换交易危机的类型
互换交易危机的类型包含:
①信用危机
②政府危机
③市场危机
④收支不对应危机
⑤结算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