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工

什么是产业分工

产业分工是指一定的出产经营主体、群体在产业、行业的整个出产历程流中所承担的任务或扮演的角色。决定这种角色定位的因素是:

(1)计划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计划的、行政指令来确定,理论上它应当最优,但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

(2)市场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竞争投票式的准一体化出产体系是这种市场决定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样从理论上说,如果市场是完全的,这种产业分工格局应当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相应的分工效率,从劳动出产率的角度来衡量,也应当是最高的;

(3)混合模式。混合决定模式:这是外部市场实现内部计划化的典型。因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因为信息市场的弱效性,在全部产业或部分产业(即一个以上的出产工艺环节)边界通过市场或非市场化方式已经被划定下来(即企业内部化)的状况下,诸项上下游环节由企业内部通过计划或内部微市场方式将下属企业加以分工定位。现实条件下,至少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产业分工的特征

1.产业分工在国际间的进展比国内更为深入。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多年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国内区际间的资源成本逐渐趋同,市场需求也逐渐同质化,再加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进展,致使产业分工更多地是在国际间实行,即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将产业出产安排在区别的国家,以获得较高的产业效率和收益。而进展中国家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分工安排,在国内或在国际间主动实行产业分工安排相对较少。所以国际产业分工相对于国内区际间的产业分工来说进展更快,而分工更精细。

2.产业扩张与转移对产业分工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产业分工在国际产业资本的推动下,越来越依赖产业的国际扩张和转移来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一是产业扩张与转移可以绕过贸易壁垒,不仅可以形成有利的分工,更重要的是扩展了产业市场的容量;二是国际贸易下的分工是有限的,即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实行产品的国际交换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大多数国家都会在国内保留一部分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是全部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得。例如发达国家也会在国内保留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尽管该产业在发达国家不具备比较优势。

3.垂直型产业分工一般具备梯度性和层级性的特征。

垂直型产业分工是在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进展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区别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该类型产业分工具备梯度性和层级性的特征。一方面产业分工由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单向地安排,将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出产向进展中国家转移,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零配件出产等等,而本国内则紧要留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及产品出产,从而在区别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布上形成一定的梯度性和层级性;另一方面这种梯度性的产业分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技术创新。

4.进展中国家逐渐可以介入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进展中国家在产业分工中的主动性也逐渐增强,也就是说,产业分工一方面取决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及经济的进展状况,如产业运行的成本、国内相关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受进展中国家的产业及经济进展状况的影响,如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以及经济运行状况等。如果进展中国家在某一产业或领域内具备一定的基础或优势,则可以藉此进入到相关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例如印度凭借其软件产业的人才优势进入了全球软件外包服务领域,成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而我国的电子信息业凭借技术基础、市场以及配套产业优势进入了该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

5.产业分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由于国际产业分工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产业及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国际分工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产业资本流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例如地缘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分工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却是在政治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展开的。

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

1.经济全球化的进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一方而某产业的研发、采购、制造、营销以及相应的投入、贸易等经营行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另一方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有效和合理,给各国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收益,尽管这种收益的分配在区别国家间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产业分工相对不参与来说更能促进本国经济的进展。

2.产业市场的容量。

市场容量决定产业分工的水平,市场需求越大,分工越精细。当某类产业随着市场的开拓而需求不断增加时,分工程度应更高,例如电子信息业的进展。电子信息市场的扩大使电子产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逐渐形成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的分工不仅精细化,而且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分工达到更高的水平。

3.产业的成熟度。

通常来说,一个产业越成熟,分工水平越高。当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初创和成长阶段时,市场相对有限,产业进展尚未形成规模,所以相关的产业分工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到精细化的程度。而当产业进展进入成熟期以后,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产业链逐渐发育完善,产业技术趋于稳定,产品出产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于是各个出产环节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进展,产业分工水平因此提高。

4.产业的比较优势分布。

比较优势是国际产业分工的基础,最初的国际分工便是在各国区别的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通过国际贸易形成的,所以比较优势对产业分工而言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下影响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仅是单一的资源优势.而是一种综合的比较优势,是资源、制度、物流成本、产业配套环境以及宏观经济景气程度等多方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所具备的优势。综合比较优势越强,获得的产业分工机会越多,所处的分工位置越有利。

5.产业分工的依赖度。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进展,参与分工的各国经济进展对产业分工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强。这种依赖度一方而表现为国际贸易的流量,紧要指标是各国的贸易依存度;另一方而也表现为产业资本的国际流量,紧要指标是国际直接投入额。一国对国际产业分工的依赖度越高,即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入等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则该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动力越强。

6.产业及经济进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全球经济进展不平衡性的存在,造成了区别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市场需求、要素成本、资源利用效率、产业技术水平等方而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出产成本、产品标准等方而的地区差异,成为推动产业资本流动及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

产业分工的获利因素

产业分工之所以能够使参与者得到相应的利益,紧要是由于以下方而因素:

一是产业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国家或地区既有的比较优势。

由于资源享赋和经济进展水平区别,区别国家和地区在某个时期的经济比较优势也存在差别。一些静态的比较优势如资源享赋优势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例如石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优势,一直会持续到资源开采将尽之时。而那些动态的比较优势则会随着经济进展逐渐变化,例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而的优势,这些优势有些会随着经济进展逐渐强化,有些则会弱化,关键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进展路径如何。一般来说,随着经济进展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会逐渐弱化,但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优势会提升;资本优势会随着资本的扩张和积累得到强化;技术优势如果能够不断保持创新则会强化,反之则弱化;专业化优势会随着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得以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会强化,超出一定边界则会弱化,等等。

二是产业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资源的价格基本上可以反映其稀缺程度,通过产业分工可以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调剂。例如,资本的相对自由流动可以使之能够与低成本而相对丰裕的资源相结合实行出产,发达国家的资本与进展中国家资源的结合便是如此。

三是产业分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一方面,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可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其产能和规模扩大,产业收益增加,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方而,对一些出产工序和技术相对精密和复杂的产业(例如飞机制造业)来说,通过国际采购将一部分零部件的出产分解在区别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不仅降低了出产成本,而且还因此扩大了产业规模,获得了规模经济的益处。

四是分工使产业利益向产业链的两端聚集。

产业链上区别位置其获得的利益区别,产业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销售、服务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益,尤其是产业上游的收益尤为明显。

五是产业分工的“网络效果”增加了产业收益。

分工越细越专业,产业链越长,分工的网络性就越强,由此产生的经济收益也越大。目前产业分工的形式较多,包含外包、特许连锁、外购中间服务或中间产品、贴牌出产等等,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分工,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的特色。

目前我国产业分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进展中国家,目前在产业分工中的问题紧要表现为两方而:一是产业分工粗放型进展,紧要是以低附加值产业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通过数量扩张而不是产品差异性来深化分工,造成国内产业结构低质化而对外贸易屡遭纠纷的局而;二是国内的产业分工进展相对滞后,在国际分工的冲击下国内分工出现了低效而失衡的状况,影响到国家产业安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民族产业紧要是粗放式地参与国际分工。

我国民族产业一般很难进入到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大多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以粗放型的出产和经营模式徘徊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其最大特点是数量扩张和价格低廉,产品同质且技术含量低。例如我国的纺织业凭借较低的出产成本和较大的产能进入了国际分工领域,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同时该类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过大,产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一旦发生 贸易摩擦,遭受的打击也比较严重。

产业的粗放式进展模式导致了产业利益的损失和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其实这是一种输出资源的分工方式,因为我国通过贸易参与分工的产业大都属于资源消耗型产业.除了劳动力成本较低外.环境资源成本也被严重低估,由于附加值低,便成为一种资源输出式产业。而国外的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采购体系,实行产品内的国际分工,一些耗费资源的零部件在别国采购,而本国只出产一些核心部件,利用品牌来提升产品价值,这样便在耗费别国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利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的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成本也就越明显。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477.1亿美元,增长26%,占当年进口总值的19.4%。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资源需求趋势还将继续强化。这就意味着我国民族产业目前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方式不可持续,资源瓶颈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约束,也影响着我国产业进展的路径。

2.国内产业分工低效而失衡

国内产业分工的合理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民族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绩效,而且也影响到产业及经济的进展。一般来说,国内产业分工协调高效,则民族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会比较合理。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尽管形成了一些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但规模较小,辐射能力较弱,一般只是在某一地域内发挥一定作用,不能形成具备较强扩散能力的产业分工。

国内产业分工一般应建立在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跨区域的贸易和投入来优化资源利用。但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用的资源过多,一些制造业在地区间重复建设也造成资源利用低效,致使区域间的产业分工缺乏一种资源导向机制。这样,国内产业分工便不能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来实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能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推进。尤其是当各产业在区域间的分布缺乏层次性,各地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产业链而形成重复出产的时候,产业分工效率十分低下。而且,我国有些重要产业缺乏成熟的民族产业链支持,尤其是产业上游技术研发的强力支撑,国内产业分工进展也因此受限。

3.国际产业分工对国内产业分工形成替代

由于外商投入和出口贸易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产业过度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其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外资过快过多地进入到某些产业,对民族产业资本形成替代和挤压,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沦为“代工”产业,民族产业体系严重受损,例如汽车产业、手机产业;另一方面,一些产业进展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出口贸易,在国外市场需求的支持下,粗放式的进展路径一直得以维续,直接导致了国内产业进入壁垒降低,致使在出口贸易中出现了无序竞争和超常扩张的局而,不仅损害了产业自身进展,而且国际 贸易摩擦不断,例如纺织业、制鞋业。

本国产业过度参与国际分工,便会导致国际产业分工对国内产业分工的替代,不仅国内产业市场迅速出让给外资,而且在一些引资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外资具备比内资更多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当资源成本优势不再是民族产业的独有优势后,对外资控制的产业来说,其产业链上的采购环节也不再倾向于民族产业,原本具备的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我国产业进展普遍存在较强的地方行政干预,从而对国内产业分工形成一种行政壁垒,于是便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参与国际分工反而比国内分工容易得多,而一些制度性的规范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4.我国的产业分工优势难以建立。

一般来说,国际产业分工优势需要建立在国内产业分工的基础上,一国产业只有在国内具备分工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具备竞争力。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业、意大利的陶瓷砖业、日本的消费类电子业、瑞士的糖果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分工、出产分工逐渐转变为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技术、品牌等高级要素成为国际分工的核心,并决定了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国际分工方式和利益都向发达国家倾斜,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进展中国家一般难以建立较强的国际分工优势和获得较大的分工利益。

我国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依赖的一般是初级要素的价格优势,如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形成的。例如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是以农民工在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而的缺失为代价的,并不能真正合理反映这部分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其它要素如土地、环境等资源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低估了,现有的出口产品中并没有反映这些资源的真实成本,所以说,目前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所依恃的要素成本优势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优势,而是一种由于制度缺失而形成的暂时优势。

我国产业分工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深化国内产业分工

目前我国产业进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一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而国内分工相对滞后的产业,民族产业相应衰落,如汽车业、航空业;而一些在国内有完整分工体系、依靠自主技术进展的民族产业都培育了较强的竞争力,如航天业、轮船业、钢铁业。国内产业分工对民族产业的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这种大国经济的传统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深化国内产业分工需要逐渐弱化地方政府对产业分工的行政干预,恢复地区间原有的产业链关联和技术积累共享机制,打破地区分工的壁垒,逐渐完善国内产业分工体系。

2.确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战略

首先,产业分工应该以本国经济进展的长远目标和经济安全为基础,实行适合经济进展阶段的产业分工战略。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经济进展中占重要地位,所以应根据重化工业进展战略来确立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其次,利用国际产业进展趋势,适当选择本国产业进展战略。一方面,采取产业跟进转移战略,接受知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通过国际产业链分享部分产业利润。另一方面,通过细化产业分工或细分市场来寻求传统产业进展的空间,便如当年的日本避开美国占绝对优势的卡车和大型轿车转而进展小型桥车一样,避免与占产业优势的国家实行直接竞争。这些需要政府层面的产业进展决策与支持。

3.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分工相结合

一国产业结构水平直接决定了其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由此或取得分工利益。而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下,通过优化国内产业分工,引导资源逐渐流向一些有较大进展潜力的产业,同时提高居民的收入,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是传统的规模经济产业,如造船、钢铁、铁路建设以及部分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如煤炭)等。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变成为夕阳工业,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我国可以利用机会对该类产业实行政策扶持,重点实行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分工。

例如上海宝山钢铁企业的成功就是个典型的例证。而对于那些技术和市场成熟的规模经济产业,如汽车、电力、机电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等,则应积极建立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一般来说,这些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吸收了这些国家绝大部分的出产要素,一贯是发达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我国同类产业难以与之正面竞争。例如日本是机器、机械出产大国,其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均达到较高水平,我国产业根本无法与之在国际市场上相抗衡。但由于我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只要国家政策得当,民族产业可以在国内市场建立较为完整的分工体系,以分工专业化来提高技术和品质,逐渐培养竞争力。

此外,对一些本国没有优势的产业,尤其是一些战略型的基础产业,应当从产业及经济安全角度考虑,实行一些扶持政策,促进其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进展能力,而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贸易。其实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对待这类产业的。例如美国并不是机床制造大国,但由于机床属于战略产业,尽管德、日等盟国拥有最先进的数控机床,美国还是制定相关政策扶植本国的一些机床厂,规范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使民族机床业能够在国内市场的支持下保持一定的自我进展能力。

4.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取有利位置

首先,需要提高相关产业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新型产业分工的需要。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力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产业进展水平,尤其是在国际分工环境下,一国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会直接影响到该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例如,电子信息业的国际分工取决于高素质劳动力在国际间的分配格局,拥有技术水平高的劳动力越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便越重要。而且,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正处于国际市场的扩张时期,且大多以外包的形式实行,其产业分工的利益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较高,所以我国应尽快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中来。例如,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比,后者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价值的2~3%,最高的不超过5%。而前者尤其是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

其次,提高相关产业的进展水平。这是提升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国如果能够具备相对较强的产业基础,便可以承接来自国际产业链上的相对较为复杂的分工,如一些技术含量高、工序复杂以及对劳动力要求较高的产业环节。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中,我国目前已经具备良好的IT设备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基地之一,并且具备规模化出产的基础。目前我国承接的外包业务大部分是手机软件、DPB软件、数码照相机软件、汽车电子软件等。

第三,建立符合国际准则的行动体制和基准,尽量克服经济的异质性。国际分工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行为,而且由于涉及到各主权国家,政治、制度等因素也会对分工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使国内经济领域的行动基准与体制与国际准则尽量接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参与某些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机会,并且减少经济摩擦。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