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

什么是企业投入

企业投入是指企业投入财力,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一种行为。财务经营管理中的投入既包含对外投入,也包含对内投入。

企业投入的意义

(一)企业投入是实现财务经营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企业投入是进展出产的必要手段

(三)企业投入是降低危机的重要方式

企业投入条件

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来源。企业以一定量的自我积累资金或融资资金,保证投入行为顺利实行。自我积累资金可以利用企业的税后利润、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大修理资金、新产品试制费等。企业也可以对外融资,包含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形式筹措资金。

2.必须拥有独立的投入决策权。企业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投入,向什么方向投入,采取什么形式投入,投入额度的大小等。

3.必须是投入收益的获得者。企业对投入所形成的资产及由此带来的收益具备支配权,能自主地委托他人实行经营。

4.必须是投入责任和危机的承担者。

从企业的价值链角度看,企业创造的价值是通过许多环节来实现的,它包含投入、出产和销售各个环节,其中投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实行科学的投入决策。尽管投入决策正确,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进展,但是至少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提给必要的条件;反过来,再好的企业,如果出现重大的投入决策失误,也会在竞争中失败。

影响企业投入的基本要素

究竟哪些因素会对企业投入发生影响,企业应该如何考虑这些方面,这是企业投入时首先应该考虑清楚的问题。这紧要包含:

1.投入增值程度。指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投入额增长的程度。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原有资产的增值,即原有资产实物形态没有增大,但价值上涨。如由于短缺房地产价值上涨、股票价格变动引起的股票增值等。(2)投入的盈利,指由于对原有资产的运用而取得的收入,包含投入取得的股息、利息和待分配利润等。实现最大限度的投入增值是企业投入最重要的目标,是解析评价投入方案最重要的尺度。

2.投入保本能力。亦称投入保值能力,指投入保持其原有价值不下跌的能力。如购买证券,当筹资者破产或亏损时能回收本金;通货膨胀会不会使资产贬值等。投入保本能力表示投入本金的安全性,应归入投入危机性.但鉴于其重要性单独列为一项原则。

3.投入危机性。亦称投入安全性,指投入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及可能的损失程度。其中影响损失的可能性与影响可能的损失程度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如市场购买力频繁的微小变动可能对损失的可能性影响很大,而对可能的损失程度的影响却不大。投入危机一般只限于最初投入本金范围内,如购买股票、债券等;有的则可能超出了最初投入本金,如合资经营投入、合作经营投入等。产生投入危机的原因很多,较重要的有:

(1)政治危机,如战争、国内政治动荡、政策变化等;

(2)利率危机,如利率的涨落;

(3)市场危机,如市场购买力变动、市场转移;

(4)经营危机,如企业经营亏损、破产等。

(5)购买力危机,如供求、物价相对变化;

(6)投入决策危机,如决策的基础数据不准确,规模、时机选择不恰当等。

投入危机性通常与投入增值程度密不可分,在解析评价投入方案中的地位仅次于投入增值程度。

4.避免通货膨胀的能力。避免通货膨胀的能力指避免因通货膨胀使资产贬值的能力。它可以归入保本能力、投入危机性,但鉴于其重要性也单独列为一项。

5.投入流动性。亦称投入的变现能力,指投入以合理的价格迅速转换为现金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投入资产有销售市场;(2)资产销售价格公平合理;(3)销售费用在合理限度内。投入流动性与投入占用时间、投入危机性直接有关,也是解析评价投入方案时需着重考虑的因素。

6.投入占用时间。投入占用时问指投入者预期的投入时间。如果投入流动性很大,则投入占用时间的灵活性也很大。但即使流动性很大的投入,长期投入占用与短期投入占用在投入方案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区别。长期投入必须着重于长期收益,甚至有时可以牺牲当前投入收益,而短期投入则要更多地关注短期内市场行情的变化,注意投入增值。

7.投入经营管理的难度。投入经营管理的难度指经营管理投入需要的业务知识、经营管理技能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购买股票与固定资产投入需要直接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很大的区别,对市场行情把握的侧重点也区别。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经营管理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与精通证券交易的企业在选择投入方案上应有所区别。

8.纳税优惠条件。纳税优惠条件指投入在减免及推迟纳税方面的优惠。税收往往占投入收益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有时通过投入还可以将其他方面的收入也转化为享受减免税的收入,所以选择投入方案时应考虑到企业投入在税收方面的利益。

9.对实际资产和经营控制的能力。指由于投入而取得的实际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这也是企业投入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购买企业短缺材料供应商的股票有利于保证企业材料来源;购买银行股票有利于取得信贷;租赁企业有利于以后的购买等。

10.投入的预期成本。指从投入构思至投入资金全部收回全历程的费用。它包含:(1)投入的交易成本,如购买股票、租赁房屋的交易费;(2)实际投入额,即实际用于投入的资金,例如股票价格、固定资产投入额等;(3)资本成本,指由于投入而筹措资本的费用,如股息、利息等;(4)其他费用,紧要指投入前一系列评估准备费和最后投入回收费用。

11.企业筹资能力。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合理的代价筹措投入资金的能力。它对企业投入起着制约作用,同企业的经营状况、规模、信誉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2.投入的法律和社会约束。指宏观投入环境中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等因素。这是投入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投入收益、投入危机、筹资能力等许多问题,如房地产投入的法规、对股票交易的限制及政策的稳定性等。

以上企业投入的12个要素,虽然没有概括企业投入应考虑的全部问题,但是只要把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抓住了企业投入的核心问题,为进一步选择评价投入方式确立了决策准则。

企业投入流程

企业投入行为是企业最复杂的经济行为之一,它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这些阶段环环相扣,前面阶段为后面阶段创造条件,而后面阶段必须在前面阶段的基础上实行。了解企业投入的各个阶段及内容,对于掌握企业投入如何运作,投入经营管理的重点在哪,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投入可以从区别角度分类,各类投入的运动历程及其所经历的阶段也不尽相同。从企业固定资产的角度出发,企业投入经历三个阶段:投入决策阶段、投入实施阶段和投入回收阶段。

一、投入决策阶段

投入决策阶段也可以称为投入前期阶段,其紧要任务是实行可行性研究和资金筹措。在实行投入决策时,需要研究投入决策程序。当前存在的投入决策程序有很多,下面介绍企业投入决策的一般程序和我国现行的投入决策程序。

(一)企业投入决策的一般程序

企业实行投入决策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确定预期目标

一个企业,无论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进展都要实行投入。企业在决定投入前首先要实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实行市场解析、投入环境解析、投入前景解析等,企业应清楚投入的目的。企业投入的目的紧要有:①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②扩大出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③获得企业急需的能源或原材料;④实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保证市场占有率;⑤有效地利用企业闲置资金等。在企业投入目的明确后,确定企业预期的投入目标。

2.根据宏观环境和现有条件拟定若干投入方案

一般来说,实现企业预期投入目标,可能存在几个投入方案。例如拟实行投入项目所需的材料,既可以采用购买国产材料的方案,也可以采用购买进口材料的方案,购买材料所需的资金也有多种区别的筹资方案。哪个方案更经济,成本费用更低,对企业更为有利,就应该采用哪个方案。企业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解析方式,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对拟选定的方案实行详细的解析比较,选出最满意的实施方案

虽然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了最优方案,但事情并没到此结束,还应运用科学的方式对最优方案实行认真的解析研究,以选出使企业最满意的实施方案。所谓科学的方式是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它们是投入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1)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通过对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工程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实行全面解析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或选择最佳方案的一项工作。可行性研究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可行性研究方式的。

一般而言,大型投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含投入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投入机会研究的紧要任务是鉴别投入方向,寻求投入机会,选择项目,提出投入建议。投入机会研究可分为一般机会研究和具体机会研究。一般机会研究就是对某个指定的地区、行业或部门鉴别各种投入机会。在实行一般机会研究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项目、同类地区和同类投入环境的成功案例。在进展中国家,一般机会研究通常由政府部门或专门机构实行,作为中央政府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进展规划的依据。根据一般机会研究得出的结论,可实行具体机会研究,将投入的设想转变为投入的建议。投入机会研究是可行性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粗略,对投入额估计的误差一般要求在30%以内,研究时间一般是1~3个月,所花的研究费一般占总投入的0.2%~1.o%。

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对项目作初步评价,实行专题辅助研究,广泛解析、筛选方案,确定项目的初步可行性。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在投入机会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可行与否所作的较为详细的论证。对于投入规模较大、工艺技术又较复杂项目,仅靠机会研究还不能取舍,往往需要实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与详细可行性研究相比,除研究的深度和准确度有差异外,其内容大致是相同的。在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入额估计的误差一般要求在20%以内,研究时间一般是4个月~6个月,所花的研究费一般占总投入的0.25%~1.25%。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投入决策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要全面解析项目的全部组成部分和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入额估计的误差一般要求在10%以内,研究时间一般是8~10个月或更长,所花的研究费占总投入的比重,大项目为0.2%~1.o%,中小项目为1.o%~3.0%。详细可行性研究全面研究并回答六个方面的问题,有人归纳为六个“W”:

①why——说明投入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实行这项投入行为。

②what——说明投入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样的项目,采用何种原料、工艺、技术,项目的规模有多大,经济上的盈利性怎样。

③where——说明建设地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怎样。

④when——说明什么时间项目开工,什么时间完工,需要多长时间收回投入。

⑤who——说明谁来投入,谁来实行出产经营管理。

⑥how——说明采用何种筹资方式,如何实行工程建设和出产经营管理。

可行性研究的紧要内容是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对于企业投入主体来讲,可行性研究的紧要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为投入者实行投入决策提给依据;二是为投入者筹措资金提给依据;三是为商务谈判和签订有关合同或协议提给依据;四是为工程设计提给依据。此外,还可为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机构设置和人员培训等提给依据。

(2)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方式和参数等,从项目(或企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由有关部门(包含银行、中介咨询机构等)对拟建投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出产条件、产品市场需求、工程技术、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实行全面解析论证,并就该项目是否可行提出相应判断的一项工作。项目评估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全面审核和评估,解析判断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项目评估的内容紧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项目与企业概况评估。对项目实施的背景和项目概况实行简要解析,包含项目投入者、建设性质、建设内容、产品方案、项目隶属关系、组织机构等内容。

②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解析项目是否符合国民经济进展规划,是否符合地方规划,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③项目市场需求解析。解析项目出产产品(或提给服务)的市场现状、进展前景、竞争力等。

④项目出产规模的确定。

⑤项目建设出产条件评估。

⑥项目工程与技术评估。

⑦投入估算与资金筹措。估算项目总投入额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

⑧财务评价。从企业或项目角度出发,根据财务基础数据,编制财务评价报表,计算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判断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

⑨经济评价。从国民经济角度,解析判断项目建成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⑩不确定性和危机解析。解析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抗危机能力。

(11)项目评估结论。在我国,投入项目可分为政府投入项目和企业投入项目。作为政府投入项目,投入者首先向政府职能部门提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般政府投入项目,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实行论证;对于重大政府投入项目,政府职能部门要委托有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实行项目评估。企业投入项目的投入者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投入要求,一般企业投入项目应提交项目申请报告,重大企业投入项目,政府职能部门要实行项目评估。如果投入者需要金融机构提给贷款,金融机构也要实行项目评估,金融机构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实行项目评估。由此可见,项目评估对投入者、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实行投入(或贷款)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现行的投入决策程序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入体制改革的决定》,改企业投入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彻底改变了现行的不分投入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入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入经营管理办法。今后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入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对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

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入建设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紧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实行核准。对于外商投入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经营管理等方面实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实行备案制是深化投入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备案制企业的投入项目,除国家另有规范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入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入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根据规范,企业投入决策紧要工作顺序如下:

1.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国家有规范比较严格的项目申请报告标准,企业需按要求的内容提交报告。

2.政府职能部门对投入者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实行核准

企业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后,政府职能部门应在规范时间内对项目实行核实、论证。如果属于重大项目或限制类项目,政府职能部门还要委托有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实行项目评估,若符合有关要求,则予以核准。

3.办理相关手续

项目核准后,企业可依此办理相关手续,如环境保护、土地转让和城市规划等。

4.金融机构实行评估

如果企业需要贷款,金融机构会按照贷款程序实行项目评估。

(三)企业融资

企业在投入决策阶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筹措资金。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所有者提给的资金和企业通过出产经营行为取得的资金,紧要有股东出资、折旧资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出售资产等。外部融资是企业从社会融入资金。企业外部融资的规模取决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也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如企业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信誉、盈利能力和进展前景如何。按我国现行规范,企业之间不能直接实行资金融通,企业外部融资的形式紧要有: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合资经营、信托融资等。企业在实行融资之前,应该设计出几个区别的融资方案,对各个融资方案实行认真的计算和解析,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一般来说,选择融资方案时需计算个别资金成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融资的每股收益,解析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危机最小、企业市场价值最大的方案。

二、投入实施阶段

投入实施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工程设计、购置土地、施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等工作,最终形成资产,提给出产能力和效益。投入实施阶段各阶段的紧要工作内容如下:

(一)工程设计

企业在经历了投入决策阶段后,首先应编制设计委托书,通过招投标或其他方式委托设计单位实行设计。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技术工作,它是在技术、经济上对投入项目实行全面具体的规划,是委托施工的紧要依据。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效果。在实行设计前,应实行地质勘探,研究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

通常将工程设计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区别的任务和要求,这些区别的阶段称为设计阶段。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设计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实行,称为“两阶段设计”;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的项目,可以增加技术设计阶段,称为“三阶段设计”。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适当简化。一些大型的矿区、油田、林区和联合企业等项目,为满足总体规划设计密切配合的需要,在实行初步设计之前,还应编制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建设项目的轮廓设计,是对项目中的各个单项工程根据出产运行的内在联系,实行统一规划、部署和安排,使整个工程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出产上方便、布置上紧凑、流程上顺畅。只有特大型项目需要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紧要作用是满足编制初步设计的要求,以及大型设备的预订货。

2.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所做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对设计的建设项目做出基本技术决定,并通过编制总概算,确定总的建设费用和紧要技术经济指标。它应能满足项目投入控制、招投标、材料设备订货、土地购置和施工准备等要求。

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紧要机电设备目录和工程概算书等几部分组成,各类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内容不尽相同,其紧要内容一般包含:①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②建设规模,产品方案;③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用量及来源;④工艺流程和紧要设备选型和配置;⑤紧要建筑物、构筑物、公用辅助设施和生活区的建设;⑥占地面积和土地使用状况;⑦外部协作条件;⑧出产组织、劳动定员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⑨建设顺序和期限;⑩工程总概算。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对初步设计阶段中无法解决而又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所实行的一个设计阶段。它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编制的。技术设计的紧要内容有:新型设备的试验、研究及确定,有关工艺流程的试验、制造,建筑物、构筑物某些关键部位的试验、研究和确定。

4.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在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基础上,将设计的工程形象化、图纸化。施工图设计应能满足土建和安装工程的要求,各种非标准设备的制作,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以及设备材料的安排。施工图设计一般包含施工总平面图、房屋建筑施工平面图和剖面图、安装施工图、各种专门工程施工图、非标准设备加工图、设备和各种材料明细表等。

(二)购置土地

目前,在我国,根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理论,城市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总的来说,企业可以通过行政划拨和市场两种途径获取土地使用权。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时,又有协议、招标和拍卖几种方式。现将有关途径与方式简要介绍如下:

1.土地使用权划拨

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块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各种资源均由国家计划控制、调拨。土地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亦不例外,紧要由政府无偿拨给。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后,有些类别的用地仍需政府行政划拨。鉴于我国目前土地使用双轨并存的局面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行政划拨作为政府配置土地资源的一种手段还将长期存在,但其使用的范围和行政划拨土地的数量,将逐步减小,具体的运作方式也会逐步有所改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经营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经营管理法》等的有关规范,以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类型包含: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范的其他用地。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大致程序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投入者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后,企业持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土地部门提出申请,城市规划土地部门审批后,核发城市规划用地许可证和建筑许可证。

2.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国家采取有偿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其具体形式紧要有如下四种:

(1)协议出让

协议出让方式是目前中国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紧要方式。协议出让是指政府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通过政府土地经营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协商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出让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经营管理法》规范: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在协议出让方式中,企业支付的土地出让金紧要包含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费、七通一平费、市政大配套费、土地的预期净收益。协议出让方式紧要运用在竞争不充分的土地地块和竞争不激烈的土地地块。

(2)招标出让

招标出让是指国家行政经营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经营管理部门)发布招标公告或者发出投标邀请书,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使用权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企业实行投标时应提交下列文件:申请书、法人单位有效证明文件、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保证金缴纳凭证、招标拍卖挂牌文件规范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3)拍卖出让

拍卖出让是指国家行政经营管理部门发布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实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与招标、协议比较起来,拍卖是一种竞争最激烈的方式。由于拍卖往往导致较高的成交价,所以对一些竞争性强、盈利性大的商业用地,常采用这种方式。但这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相配合,因为成交价并非越高越好,只有在较完善的市场条件下,才能达到合理的最高价。通过拍卖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受让人,必须在出让合同规范的范围内开发、使用土地。

(4)挂牌出让

挂牌出让是指发布国家行政经营管理部门挂牌公告,按公告规范的期限将拟出让土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或现场竞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企业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在有关法律、法规和出让合同规范的权利、义务范围内通过市场出让、转让,还可以出租和抵押(担保)。企业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按照土地用途区别,有使用年限的限制:住宅用地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为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土地使用年限期满后,如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被批准,其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终止时,土地连同其上建筑物无偿无条件交回政府。如果申请续期获得批准,需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缴纳出让会。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如土地转让、出租、合作经营、土地入股等。

(三)施工建设

施工建设阶段是企业投入的一个重要阶段,紧要由施工准备、组织施工和出产准备三个阶段组成。

1.施工准备阶段

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要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紧要内容包含:①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②完成施工用水、电、路、通讯等工程;③通过设备、材料公开招标投标订货;④准备必要的施工图纸;⑤通过公开招标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

项目在报批新开工前,必须由审计机关对项目的有关内容实行开工前审计。审计机关紧要是对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正当、落实,项目开工前的各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资金是否按有关规范存人银行专户等实行审计。新开工的项目还必须具备按施工顺序所需要的、至少有3个月以上工期的工程施工图纸,否则不能开始建设。

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后,编制项目开工报告,按现行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实行报批。

2.组织施工阶段

施工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就可以提出开工报告,开工报告批准后,就可以动工建设。施工是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进度计划实行。在施工历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实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对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工程,要及时采取措施。目前,为了完善和加强施工阶段的经营管理,我国正推行项目监理制度。监理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有:①质量控制:分包确认、工程材料质量控制、设备质量控制、质保体系和质量责任、施工方式、施工环境、质量报验;②进度控制:进度计划、现场协调会、进度动态控制、工程计量、工程延误处理;③投入控制:工程预算、审核工程款支付、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索赔处理;④合同经营管理;⑤组织协调。

3.出产准备阶段

出产准备在项目投产前就应该开始,否则会影响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出产准备内容紧要有:①招收和培训人员;②出产组织准备;③出产技术准备;④出产物资的准备等。

(四)建成投产和竣工验收阶段

工程项目的建成投产和竣工验收是施工全历程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企业投入成果转入出产或使用的标志,也是全面考核投入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现行规范,所有建设项目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所规范的内容和施工图纸的要求全部建成,工业项目经负荷试运转和试出产考核能够出产合格产品,非工业项目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正常使用,都要及时组织验收。

一般来说,竣工验收的程序是:①施工单位竣工预验收;②施工单位提交验收申请报告;③根据申请报告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做现场初验;④由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正式验收;⑤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通过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并验收签字,不合格工程不予验收。

竣工验收可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工程验收两种状况。如果投入项目的某个单项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建成,经试车运转证明已具备使用条件,能够出产合格产品,即可办理单项工程的验收和价款结算。整个投入项目按设计要求全部建成,并符合竣工验收标准,即应实行全部验收。

三、投入回收阶段

投入回收阶段是企业投入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衡量企业投入效益的最终标志。

企业投入的分类

(一)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

按投入与企业出产经营的关系,投入可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两类。直接投入是指把资金 投放于出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入。间接投入又称证券投入,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资产,以便取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入。

(二)长期投入与短期投入

按投入回收时间的长短,投入可分为短期投入和长期投入两类。短期投入又称流动资产投入,是指能够并且也准备在一年以内收回的投入。长期投入则是指一年以上才能收回的投入。

(三)对内投入和对外投入

根据投入的方向,投入可分为对内投入和对外投入两类。对内投入又称内部投入,是指把资金投在企业内部,购置各种出产经营用资产的投入。对外投入是指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入。

企业投入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认真实行市场调查,及时捕捉投入机会

(二)建立科学的投入决策程序,认真实行投入项目的可行性解析

(三)及时足额地筹集资金,保证投入项目的资金供应

(四)认真解析危机和收益的关系,适当控制企业的投入危机

企业投入决策指标

  1. 现金流量:投入决策有关的现金流入、流出的数量。
  2. 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投入回收期、平均报酬率
  3. 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利润指数

投入环境的解析

投入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投入效果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

一、投入环境解析的意义

(一)实行投入环境研究,可以使投入决策有坚实的基础,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实行投入环境研究,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保证投入决策的及时性

(三)实行投入环境研究,可以使企业预计到未来投入环境的变化状况,提高投入决策的预见性

二、投入环境的基本内容

(一)投入的一般环境

1.政治形势。

2.经济形势。

3.文化状况。

(二)投入的相关环境

1.相关市场。

2.相关资源。

3.相关科学技术。

4.相关地理环境。

5.相关基础设施。

6.相关政策优惠。

7.其他相关因素。

三、投入环境解析的基本方式

(一)调查判断法

调查判断法是一种定性解析法,它紧要是借助有关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和综合解析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投入环境的好坏作出评价。这种方式紧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调查。调查可分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直接调查是指调查人员直接与被调查单位接触,由调查人员通过当面采访、询问、观看、记录等方式获取有关资料的一种方式。间接调查是以有关单位保存的各种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加工整理获得投入信息的一种方式。

2.汇总。在实行整理、汇总时,要注意剔除其中的虚假成份和偶然性因素,实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解析,以便提高信息质量,抓住事物本质。

3.判断。判断是根据调查和汇总后的信息,对投入环境的好坏作出判断。在判断时,一般先对构成投入环境的每个因素都评出好、中、差三种状况,然后综合判断投入环境的好坏。

(二)加权评分法

加权评分法是先对影响投入环境的一系列因素实行评分,然后实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分数的一种预测方式。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投入环境评分;

ωi——事先拟定的对第i种因素实行加权的权数;

xi——第i种因素的评分。

在采用加权评分法实行预测时,分数在80分以上,说明投入环境良好;分数在60分~80分,说明投入环境一般;分数在60分以下时,说明投入环境较差。

(三)汇总评分法

这种方式先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再按每个因素的具体状况实行评分,最后把各因素的分数汇总,作为对投入环境的总体评价分数。在采用此法时,总分

越高,表示投入环境越好;反之,则表示投入环境较差。

投入额的预测

这里所说的投入额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内企业对内投入和对外投入的总的数额。

一、投入额预测的程序和意义

(一)投入额预测的基本程序

1.确定所有可以实行投入的投入项目。

2.预测各个项目的投入额。

3.确定一定时期内的企业投入总额。

(二)投入额预测的意义

1.实行投入额的预测有利于企业正确合理地筹集资金。

2.实行投入额的预测有利于正确地评价投入方案的经济效果。

二、内部投入额的预测

(一)内部投入额的构成内容

1.投入前费用。投入前费用是指在正式投入之前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而花费的费用。

2.设备购置费用。设备购置费用是指为购买投入项目所需各项设备而花费的费用。

3.设备安装费用。设备安装费用是指为安装各种设备所需的费用。

4.建筑工程费。建筑工程费是指实行土建工程所花费的费用。

5.营运资金的垫支。投入项目建成后,必须垫支一定的营运资金才能投入运营。

6.不可预见费。不可预见费是指在投入项目正式建设之前不能完全估计到的,但又很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费用。

(二)内部投入额预测的基本方式

预测投入额的方式有很多,现说明最常用的几种方式。

1.逐项测算法。逐项测算法就是对构成投入额基本内容的各个项目先逐项测算其数额,然后实行汇总来预测投入额的一种方式。

2.单位出产能力估算法。单位出产能力估算法是根据同类项目的单位出产能力投入额和拟建项目的出产能力来估算投入额的一种方式。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