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的定义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实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式和程序。只有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时,会计政策才具备实际意义,因而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将构成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统一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即使是现在也很少真正理性地选择会计政策。这种状况,肯定难以适应未来企业会计进展的要求。因此,从现在起,我们有必要大力宣传会计政策,以期引起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重视。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含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给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式。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状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实行会计处理时在区别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实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实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
会计计量与报告历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式,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给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历程。因此,会计核算历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区别的看法,从而产生区别的会计观点,并提出区别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披露
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征求意见稿中规范:企业选用会计政策,紧要涉及下列具体内容:
①综合性会计政策:合并政策(包含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包含外币业务处理及外币报表的折算)、估价政策、租赁、税收。利息、长期工程合同、结帐后事项;
②资产项目:应收款项、存货计价、投入、固定资产计价及折旧、无形资产计价及摊销、递延资产的处理;
③负债项目:应付项目、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退休金;
④损益项目:收入确认、修理和更新支出、财产处理损益、非常损益;
⑤其他。我们认为,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费用分配方式、成本计算方式等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重要方面。
当然,以上所列示的并非全部,亦非适用于任何企业。企业很可能仅有几项会计政策与以上项目有关,但如果相关的会计政策并非重大,也可以不予揭示。
关于会计政策的披露,该征求意见稿规范:企业采用的全部重大会计政策,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集中说明;特殊行业还应当说明该行业特有业务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也应揭示;会计政策的披露,不得用于纠正会计报表本身的错误。我们认为,企业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将是更有效的方式,因为它能克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拘于篇幅的缺陷,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影响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紧要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法规和经济政策
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同时要考虑诸如商法、税法、企业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因会计政策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如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往往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2.经济形势与对外经贸往来
宏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时,选择会计政策应考虑经营安全的需要,谨慎从事,采取各种建立准备金或改变计价方式等抵御危机的会计政策;而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市场趋旺,通货趋于稳定时,选择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大胆些,避免过于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对外经贸往来对会计政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外币业务会计政策上。
3.企业组织形式与资本结构
企业组织形式紧要有独资、合伙、企业制三种形式,其中企业制的上市企业对于会计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独资、合伙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则低得多,从而对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市企业应该选择那些能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企业资本结构区别,面临的财务危机也就区别,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危机大,应更多考虑债权人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危机较小,企业所有者面临的危机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入者的利益。
4.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进展状况
经营特点具体包含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产品结构等。这些状况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传统产业的就会区别;往来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坏帐会计政策上可能要更稳妥。一个企业在其区别进展阶段,其会计政策也会区别。如果企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则将某些递延费用予以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就比处于稳定期或衰退期更为可行。
5.通行惯例与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既要考虑会计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际惯例和历史经验,并参照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财务会计上的两种基本理论——实体论与业主权益论,反映到会计实务上,就是以损益表为中心的配比模式,与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计价模式,对两者作出抉择,必然影响到会计政策。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配比模式,但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计价模式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
6.教育状况和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包含良好职业道德在内的优秀品质,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传统、企业文化理念、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会计核算工具的先进程度等等,也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总之,企业只有在对各影响因素作全面解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才能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实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范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式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给的会计信息具备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范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给的会计信息不再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实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经营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出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出产经营规模、内部经营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出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给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 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给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5.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上市企业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实行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历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