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

我国信托业的起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简称《信托法》)于2001年4月28 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信托法》从制度上肯定了信托业在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为我国信托市场(即财产经营管理市场)构筑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将信托行为纳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进展轨道。

按照《信托法》第一章第一节对信托的定义,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实行经营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信托在国外已有3800年的历史,因为它一头连着货币市场,一头连着资本市场,一头连着产业市场,既能融资又能投入,被誉为具备无穷的经济活化作用。用美国信托权威思考特的话说,“信托的应用范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在国外将个人财产及金融资产委托给信托投入企业实行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信托业已经进展成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

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信托是来源于公元前2548年古埃及人写的遗嘱。但具备原始特性的信托,则起源于英国的“尤斯制”,英国是信托业的发源地。但英国现代信托业却不如美国、日本发达。开办专业信托投入企业,美国比英国还早,美国于1822年成立的纽约农业火险放款企业,后更名为农民放款信托投入企业,是世界上第一家信托投入企业。

中国的信托业始于20世纪初的上海。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专业信托投入机构——中国通商信托企业, 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托总局。新中国建立至1979年以前,金融信托因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营管理体制下,信托没有能得到进展。1979年10月,国内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入企业宣告成立,此后,从中央银行到各专业银行及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纷纷办起各种形式的信托投入企业,到1988年达到最高峰时共有1000多家,总资产达到6000多亿,占到当时金融总资产的10%。

信托投入企业紧要从事的与银行类似的业务,真正的信托投入业务也有开展,如金信信托投入股份有限企业于1992年发行的浙江省内第一只共同基金“金信基金”,1995年8月推出的“个人特约集合委托存款”业务。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上的规范和信托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在1999年人民银行对信托业实行第五次整顿前,信托投入企业仅剩下239家。

从1999 年开始,人民银行就对原有的239家信托投入企业实行了清理整顿,拟合并保留60家,目前,已有50家经过了重新审核登记。此次清理整顿采取的方式是:一方面改变部分信托投入企业的企业性质,并让其彻底退出信托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资产整合和实行股份制改造,重新审核登记了部分信托投入企业。在中国信托业进展历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行业先后经历五次清理整顿。在历史跨入新世纪之时,伴随《信托法》和《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信托业终于迎来了进展的春天,我国的信托业也必将为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市场经济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进入 2001年,以《信托法》、《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和《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信托业基本结束了长达三年的“盘整”格局,跃出谷底,步入规范运行的轨道。2002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2002]第5号令,根据《信托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和国务院有关规范再次对《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实行修订,其内容较原《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对信托投入企业业务开展的可操作性方面实行了重大调整,使信托投入企业在发起设立投入基金、设立信托新业务品种的操作程序、受托经营各类债券承销等方面的展业空间有了实质性突破。

按照新《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范,信托投入企业可以直接作为投入基金的发起人从事投入基金业务,而无需先成立基金经营管理企业,同时,信托投入企业设计信托业务品种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实行,而无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报批核准。《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也于2002年6月13日正式颁发,并在7月18日正式实施,进而为信托投入企业开展资金集合信托业务提给了政策支撑。至此,由《信托法》、新《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和《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和规范构建起来的信托企业规范展业的政策平台已经趋于完善。

我国信托业的五次全国性清理整顿

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其本来含义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然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乏却造成了信托业的先天不足,一直陷于“进展-违规-整顿”的怪圈,自1979年恢复业务以来先后经过五次较大的整顿。在具体业务上,信托企业其实一直从事银行存贷业务、证券业务和实业投入业务,可谓“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综观信托业24年波动徘徊的历程,其症结可以用“不务正业”四个字来概括,换言之,功能定位混乱、主次业务颠倒是信托业不断出事儿的根源。我国信托业进展的几起几落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信托业诞生时缺乏信托基础。一是缺乏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基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的基本功能,因此信托生存的首要条件是有“财”可理。建国以来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高积累、高投入、低工资、低收入的政策,民间基本上无可理之财。二是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基础。信托“以信任为基础”,信任关系的确立和稳定是信托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社会信用关系尚缺乏刚性,信用链条十分脆弱,契约意识较差;总体而言,信用基础仍十分薄弱;

其次,信托制度建设滞后且极不完备。直到200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正式施行,我国的信托制度才初步确立。在此之前没有一部专门的信托法,也无其他明确信托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使信托机构的行为长期缺乏权威的基本准则,令信托业的进展陷入歧途。这些年来,信托企业紧要从事银行存贷业务、证券业务和实业投入业务,没有集中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业上来。

1、第一次清理整顿是1982年,国务院针对当时各地基建规模过大,影响了信贷收支的平衡,决定对我国信托业实行清理,规范除国务院批准和国务院授权单位批准的信托投入企业以外,各地区、部门均不得办理信托投入业务,已经办理的限期清理。

2、第二次清理整顿是1985年,国务院针对1984年全国信贷失控、货币发行量过多的状况,要求停止办理信托贷款和信托投入业务,已办理业务要加以清理收缩,次年又对信托业的资金来源加以限定。

3、第三次清理整顿是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清理整顿信托投入企业的文件,同年10月,人民银行开始整顿信托投入企业。第二年,国务院针对各种信托投入企业进展过快(高峰时共有1000多家),经营管理较乱的状况,对信托投入企业实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整顿。

4、第四次清理整顿是1993年,国务院为治理金融系统存在的秩序混乱问题,开始全面清理各级人民银行越权批设的信托投入企业;1995年,人民银行总行对全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了重新审核登记,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与所办的信托投入企业脱钩。

5、第五次清理整顿是1999年,为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对现有的239家信托投入企业实行全面的整顿撤并,按照“信托为本,分业经营管理,规模经营,严格监督”的原则,重新规范信托投入业务范围,把银行业和证券业从信托业中分离出去,同时制定出严格的信托投入企业设立条件。

信托业经营方略

1、要重塑信托业的形象,注重品牌效应,突出自身比较优势,实施特色战略,获得崇高信誉,实现规模经营。特色也即要塑造自己的企业个性与风格,要与其他同类企业存同求异,在优势方面重点突破。要明确进展战略,制定业务进展规划,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运用信托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满足日益强劲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金融需求。以市场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开发信托业务新品种,捕捉信托制度孕育的无限商机。

2、在加入WTO的大变革中,要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加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要推进机构的国际化和信托业务的国际化,要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让他们参股或成立合资的信托机构,或合作开展信托业务,其立足点以国内为主,时机成熟时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经营管理上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实行制度创新,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信托模式,要加紧培养和吸纳高素质的国际经济、金融等专业人才,严格执行国际惯例,在境外,首先在香港、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业务机构,健全国际业务网络,拓展国际业务领域。要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更要注重国际业务的多边化进展,走出去,实现信托业的跨国经营。

3、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这种合作并将是金融混业的前奏。要想大规模销售信托品种,尤其是销售个人信托品种,利用银行或证券信托业的网点代理销售是最好的,不仅销售范围大、销售成本低,而且体现了信托业方便客户、服务客户的思想。信托和保险结合的空间也极其广阔,当前可以研究为信托业务提给收益保险,把信托不能承诺的收益改由保险信托业以保险的形式向投入者承诺。这样不仅可以开发新的业务品种,而且能够避开“信托投入企业不能承诺回报”的约束。

4、将实业投入领域作为信托业的重要业务领域。经营管理产业基金或创业基金,接受各种以实业投入为方向的专业资金信托,是信托业树立信托品牌、提高信托市场占有率的捷径,也是与实业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信托业应积极参与基础建设和政府重点建设,提给各种形式的项目融资,通过发行信托收益凭证,如发行高速公路收费权收益凭证、电力等公用事业收益凭证等拓展业务空间。由于基础建设具备收益稳定的特点,对追求长期收益稳定的机构和个人投入者有相当的吸引力。

5、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针对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要求,支持企业改制,大力开展信托投入业务。发挥资本连接的纽带作用,促进产业资本的扩张;优化资源配置,盘活不良资产;提给财务经营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协调劳资关系,提给各种职工信托服务,促进职工企业归属感,在更高层次上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立足于结构调整,寻找那些在未来的调整中将成为主导因素的企业、项目或产品,通过为他们提给全方位服务, 可以为企业融资提给担保,在企业治理结构上提给解决方案等等,帮助其提升价值而收益,即努力成为行业整合的战略投入者。

6、针对我国金融业进展滞后的现实,大力开展特色理财服务。运用信贷、拆借、项目投入等多种途径对资产实行组合经营管理,能够产生组合投入、规避危机、保值增值等多重效果,这是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不能比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信托,如证券信托、债券、信托、产业投入信托,引导个人和企业闲置资金转化为投入,通过收益和危机的合理组合,开发针对区别层次的特色理财服务,必然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

7、开发北京市场,善用奥运商机。利用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在城市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采用资金信托、公益信托等方式提给金融服务;此外凭借北京高新技术进展的区域优势,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危机投入、激励机制的实现等方面提给金融信托服务。

8、积极实行业务创新,构筑高效的业务支持系统。(1)以资金信托为重点,在稳定进展现有委托存贷款业务基础上,重点开拓证券投入信托和个人信托业务。(2)在扩大证券投入基金业务的同时,积极筹组产业投入基金,探索国有股的收购和重组工作。(3)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和设计国有股减持方案和社保基金经营管理方案,寻找国外金融机构共同拓展中国养老金经营管理市场。(4)受托开展债权清理和企业股权托管业务,同时开展财务顾问、经营管理咨询等业务。在业务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等一系列配套的创新,使业务创新得到保障和支持。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实行优良的激励机制与作业机制;建立广泛的社会资源与业务管道。

经营管理者深层次策划,实行基本战略,并主动推进结构性、系统化的改革,自觉完善制度,优化经营管理,促进整个目标及历程的深入推进与展开,这便是战略经营管理的优化效应。努力增强信托业的经济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树立美誉度,增殖无形资产,乃信托业战略实施之大计。战略思维,理性决策,果敢实践,信托业必将在“战略制胜”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迎来新的辉煌。

我国信托业的特点

(1)相关法规的滞后性与外部环境趋于完善并存

尽管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信托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相对信托实际业务的需求仍显滞后,如日本除基本法中设有《信托法》、《信托业法》、《兼营法》外,还设立了种类齐全的信托特别法,紧要包含:《贷款信托法》、《证券投入信托法》、《抵押企业债券信托法》等等。但应当说当前我国信托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起信托业进展初期,已发生了明显改善。首先是法律环境的改善。除2001年分别正式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信托法》之外,同年还制定出了《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并在2002年5月再次对该经营管理办法实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同时《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也已出台。其次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全国保留的六十家信托投入企业已大部分完成重新登记,重新登记后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内控制度、资产质量、专业人才队伍都实行了重大重组和整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

特别是我国入世后,伴随着经济环境全球化的趋势,信托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显露,信托业的进展空间得以巨大拓展。与此同时,我国连续十几年创造经济增长率7%以上的奇迹,GDP总值2002年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财产积累和可支配主体多样化,各类进展基金和公益基金的日益增加,居民个人的货币拥有量(居民存款已达10万亿人民币)及金融性财产快速增长,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要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加以改革。这一切均要求迅速建立和完善一个以法人信托市场、个人信托市场以及公益信托市场共同构建的信托市场体系,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信托理财机构和理财专家队伍,提给种类齐全、多元化的兼具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信托品种和相关服务。一个信托业强势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2)传统业务的局限性与信托品种不断创新并存

传统的信托业务实际上大部分基本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托范畴,不仅容易产生运营中的不规范,而且也很难为信托企业的长远、可持续性进展提给依托。虽然在当前特殊和转轨期,还有部分信托机构较大程度的依靠资本市场投入、资金委托贷款等传统业务维系,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充满希望和挑战回归本业的信托市场空间已经打开,一大批观念超前,按市场化规则运营的信托企业,运用全新的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开发出大量的创新信托产品,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信托、教育信托、房地产信托、土地开发信托、MBO资金信托、租赁信托等等,从而使得信托业亮点频频,真正具备了金融支柱的态势。

(3)总量规模的控制性与信托机构相对稀缺并存

中国的信托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峰时达一千余家。经过最近一次的重组整合之后,只保留了六十家,从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缩减,从业态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度上表面看似乎有所减弱,但与之相伴而至的是信托机构作为一类可以提给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具备了资源的稀缺性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2]第5号令,《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范: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任何经营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信托投入”字样。面对我国巨大的信托市场需求,现存的信托机构无疑面临着一次空前难得的进展机遇。

(4)分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性与信托业务多元化并存

我国目前采取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在对信托业规范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对信托业“金融超市”的特色带来一定约束,但分业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也同样具备约束效应。相比之下,信托业由于其经营范围的广泛性,产品种类的多样性,经营手段的灵活性和服务功能的独特性,可以对区别种类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对象,通过信托品种的创新设计、组合运用,对信托财产和自有资金采取出租、出售、贷款、投入、同业拆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具备极明显的综合优势。

我国信托业的现状

经过第五次清理整,重新登记发牌的信托投入企业普遍经过了资产重组,卸掉了历史的债务包袱,充实了资本金,改进了法人治理结构,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革新了市场经营观念,增强了抗危机能力,夯实了进展的基础,提高了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以诚信为前提条件的信托业必将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

1、我国信托业目前的政策支撑

进入2001年,以《信托法》、《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和《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信托业基本结束了长达三年的 “盘整”格局,跃出谷底,步入规范运行的轨道。2002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发[2002]第5号令,根据《信托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和国务院有关规范再次对《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实行修订,其内容较原《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对信托投入企业业务开展的可操作性方面实行了重大调整,使信托投入企业在发起设立投入基金、设立信托新业务品种的操作程序、受托经营各类债券承销等方面的展业空间有了实质性突破。

按照新《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范,信托投入企业可以直接作为投入基金的发起人从事投入基金业务,而无需先成立基金经营管理企业,同时,信托投入企业设计信托业务品种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实行,而无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报批核准。《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也于2002年6月13日正式颁发,并在7月18日正式实施,进而为信托投入企业开展资金集合信托业务提给了政策支撑。至此,由《信托法》、新《信托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办法》和《信托投入企业资金信托业务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和规范构建起来的信托企业规范进展的政策平台已经趋于完善。

2、信托投入企业的整合保留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范,全国批准保留的信托投入企业为六十家左右,原则上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保留一至两家,到2003年4月份之前,已有五十余家信托投入企业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重新登记工作。其中紧要包含:中煤信托、上海国投、重庆新华信托、大连华信、山东英大、爱建信托、陕西国投、中海信托、北京国投、西藏信托、重庆国投、深圳国投、厦门国投、平安信托、中泰信托、吉林信托、山西信托、东莞信托、浙江信托、金新信托、金港信托、金新信托、甘肃信托、西安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山东信托、伊斯兰信托、黔隆信托、苏州信托、外经贸信托、庆泰信托、西部信托、江苏信托等。获准保留的信托投入企业均已领到“准入证”,具备了全面开展规范化信托业务的基本条件。

信托业制度的创新

1.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信托投入企业进展的基础。产权单元化及政企不分等体制性缺陷曾使信托投入企业的进展徘徊不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长期困扰我国金融业进展的体制性弊端,就必须加快以产权多元化、多样化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吸收社会各种经济成分加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权清晰、责权利统一的企业治理机制,共同推进我国信托投入业的进展。

2.恰当的市场定位是信托投入企业进展的前提。《办法》将信托投入企业定位为以收取手续费或佣金为目的,以受托人的身份接受信托财产和处理信托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定位,完善了现行金融体系,承认了信托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办法》规范可以看出,信托投入企业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主业,是专业化的资产经营管理机构、货币市场上的资金经营机构和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入者。信托投入企业可以受托经营所有财产经营业务,其经营范围远远大于现有的银行、证券企业、保险企业,甚至还可以接受银行、证券企业等的委托代理这些企业经营。可以说,《办法》对信托的业务定位为信托投入企业提给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空间。

3.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信托投入企业生存进展的根本保证。信托有信任与委托两重含义,有信任才会有委托。信托投入企业只有树立令客户信赖的信誉,有令客户满意的资金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抗危机能力和盈利能力,客户才会有足够的信心来实行委托,信托投入企业才能进展。要建立良好的信誉,一是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完善的机制保证能够防范抵御金融危机,使客户的利益有保障;二是要有高超的理财能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客户能够得到满意的收益。要达到以上目的,就需要一批合格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理财专家和金融工程专家。这是信托投入企业生存进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信托投入企业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由此可见,信托投入企业所处的是一个既是资本密集又是智力密集的行业,其基本职能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所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因此对企业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的约束,突出经营决策行为的高效性。传统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以货币资本(出资人的出资)为基础的、以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界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其中紧要涉及董事会与总经理在企业经营中的权限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设置问题。在这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总经理紧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负责,董事会则紧要负责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行为。这是国内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企业治理模式。由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多变性,因此对经营者的决策行为提出较高要求。为提高经营效率,客观上需要给予经营管理者以较大的决策权限。为减少决策行为的失误,客观上也需要设置决策咨询机构为经营者提给决策参考。

突出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信托投入企业是智力密集型的行业。信托投入企业能否进展、能否有信誉、能否有能力来承担社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关键在于“专家理财”。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才能、有进展远见、有创新意识并用于实践的人才是信托投入企业的立业之本。尽管人力资本的提法与我国现行《企业法》有不尽相同之处,但从进展的眼光和行业特点的角度考虑,应该在信托投入企业治理结构的规划设计中引入人力资本的概念,并确定其地位和作用、激励与约束等内容,尤其是产权构成中的合法地位。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