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人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害的客体是证券、期货市场的正常经营管理秩序和证券、期货投入人的合法利益。证券、期货市场的运用在客观上要求公正而高效的经营管理秩序。只有如此,证券、期货市场才能健康地进展。作为证券、期货经营管理制度的内容之一的证券、期货信息保密制度是根据这样一项原则建立的,在证券、期货市场中,所有的投入者对于重要情报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在重要情报公之于众之前,掌握这种内幕信息的人员(内幕人员)不得利用它为自己和其他个人牟利或者避免损失服务;否则,就使其他的证券、期货投入者处于极不公平的位置上。内幕信息交易行为违反了这一证券、期货市场原则,违反了国家关于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范,同时,内幕交易行为也侵犯了证券、期货投入者的合法权益。证券、期货投入者的权利相当广泛,包含“知”的权利、平等参与权、自由交易权、投入收益权等。证券、期货经营管理制度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保证有关发售证券的企业或单位不间断地供给投入公众正确的资料讯息,帮助投入者做成投入决定。投入者的经济利益往往因获得信息的快慢和多少而受到影响。可见,投入者 “知”的权利尤为重要,是其他合法权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内幕交易存在的状况下,各投入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公平,投入机会亦不公平,非内幕交易投入者处于不利处境,其合法权益追到严重侵犯。从根本上破坏了证券、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原则的行为。
破坏金融经营管理秩序罪 | ||||||||||||||||||||||||||
---|---|---|---|---|---|---|---|---|---|---|---|---|---|---|---|---|---|---|---|---|---|---|---|---|---|---|
| ||||||||||||||||||||||||||
[编辑] |
由此可见,在大多数状况下,本罪侵害的是双重客体。当然,在这两种客体中,证券、期货市场的正常经营管理秩序是起决定作用,因而是紧要客体。正是在这个定义上,可以把本罪纳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范畴。
本罪是利用内幕信息实施的。根据《证券法》第69条之规范,所谓内幕信息,是指证券交易行为中,涉及企业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谈企业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下列各项信息皆属内幕信息:
1、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2、企业的重大投入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财产的决定;
3、企业订立重要合同,而该合同可能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4、企业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状况;
5、企业发生重大亏损或者过受超过净资产百分之十以上的重大损失;
6、企业出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
7、企业的董事长,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者经理发生变动;
8、持有企业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其持有股份状况发生较大变化;
9•企业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
10、涉及企业的重大诉讼,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
11、法律、行政法规规范的其他事项;
l2、企业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
13、企业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
14、企业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
15、企业营业用紧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百分之三十;
16、企业的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
17、上市企业收购的有关方案;
18、国务院证券监督经营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
内幕消息不包含运用公开的信息和资料,对证券市场作出的预测和解析。
内幕信息具备两大特征:重要性和未公开性。
1、重要性。所谓重要性应依以下确定:这个被忽略的事实公开后,极有可能被理智的投入者看成是改变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性质,那么,这些事实也就是重要的。如发行人发生重大债务、发行人资产遭到重大损失等都属于内幕信息,投入者一旦知悉,必须会慎重考虑,重新估价发行证券的企业、企业的价值,决定资金新的投入方向。一般说来,内幕信息都被列入“机密”的范围,其重要性体现在一旦公开,就可能影响到证券市场相关股票、债券的价格。
2、未公开性。即这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尚未公开,未让广大投入者广泛知晓并运用它实行证券买卖。通常认为,如果股价曾受有关情报通知的影响而波动,但很快趋于稳定,则该稳定时间可以认为是该情报已公开的时间,内幕交易的实质即抓住内幕信息公开前后的时间差牟利,因而界定内幕信息己公开化的时间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内幕交易罪犯罪时间的认定。如果内幕人员在交易历程中利用的内幕信息是该消息公开后引起股票价格起伏的唯一原因,从消息公布时起,到市场消化、解析消息,从而引起股价变动这一段时间,都应视为消息尚未公开。在这时间以前利用内幕消息实行证券买卖都应构成内幕交易。
-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有关法规,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前,利用自己所知的内幕信息实行证券、期货买卖,或者建议其他人利用该内幕信息实行证券、期货买卖,或者泄露内幕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包含以下4种行为,
1、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期货或者根据内幕信息建议他人买卖证券、期货;
2、内幕人员向他人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实行内幕交易;
3、非内幕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内幕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买卖证券、期货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期货;
4、其他内幕交易行为。
总而言之,本罪的客观特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行为人利用内幕信息,直接参与证券、期货买卖,即行为人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以前,本人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获悉的内幕信息,掌握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实行证券、期货的买入或卖出,从而使自己从中获利或减少损失。
2、行为人故意泄露内幕信息,即行为人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前,将自己所知悉的内幕信息故意予以泄露,紧要是指行为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透露、提给给与企业没有关系的第三人。这里的“泄露”是指将处于保密状态的信息公开化,使之进入公开领域。其具体表现又有两种形式:(1)将信息告知不应或无权知道该信息的人,也就是说,扩大了信息公布范围。此乃信息在空间范围上的泄露;(2)在保密期届满前解密,也就是说超前公布信息。此乃信息在时间阶段上的泄露。当然,信息上的上述两种泄露情形是同步的,即信息在空间范围上的泄露,针对获密者来说,也就是信息在时间阶段上的泄露;反之亦然。此外,对泄露内幕信息行为而言,泄露者本人不一定直接参与证券、期货的买卖行为,但通过为他人提给企业内幕信息,从而间接地参与了证券、期货交易行为。与第一种情形直接买卖证券、期货相比,泄露内幕信息对证券、期货交易市场、投入者及相关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知情人员一般由于人数少,财力有限,买卖证券、期货数量不会太大,而泄露内幕信息则可能一传十,十传百,甚至引起外界财团参与,从而会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
-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是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即内幕人员。所谓内幕人员,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依本条第3款及《证券法》第68条的规范,内幕人员是指由于持有发行人的证券,或者在发行人或者与发行人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中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或者由于其会员地位、经营管理地位、监督地位和职业地位,或者作为雇员、专业顾问履行职务,能够接触或者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包含:
1、发行股票或者企业债券的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及有关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2、持有企业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
3、发行股票企业的控股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4、由于所任企业职务可以获取企业有关证券交易信息的人员;
5、证券监督经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的职责对证券交易实行经营管理的其他人员;
6、由于法定职责而参与证券交易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
7、国务院证券监督经营管理机构规范的其他人员,
-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依故意构成。包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行为人故意的内容,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或他人内幕交易行为会侵犯其他投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证券、期货市场经营管理秩序,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过失行为者主观上没有恶意,不以非法牟利或非法避免损失为目的,其客观上利用内幕信息实行证券、期货交易的行为只能是因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而错误地认为该信息已经公开。但是对此类过失行为也应施以行政处罚。
以下两种状况可以认定行为人不具备故意,
(1)被告知内幕信息的人,没有理由能够知道,或根本不可能知道告诉自己该消息的人违反了他本人应负的信用义务。
(2)由行为人的贸易行为可以合理地推断出他认为这些情报不展于内幕信息。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认定
-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行为人利用内幕信息实行证券、期货交易的行为极易与知悉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员没有利用内幕信息的正当交易行为发生混淆,前者情节严重的构成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后者则是法律法规允许的行为。一般来说,行为人尤其是内幕人员的正当的交易行为有以下两种情形:其一,不知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员所实行的允许实行的证券、期货交易行为。此类内幕人员根本就不知道内幕信息;其二,知悉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员所实行的允许实行的证券、期货交易行为与其所知悉的内幕信息无关。此类内幕人员知悉内幕信息但其所实行的交易行为并没有利用其所知信息。对于第一种状况,由于缺乏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内幕信息,因而很容易地与内幕交易行为区分开。对于第二种状况,由于内幕人员所知悉的内幕信息并未被内幕人员在证券、期货交易中加以利用,从而内幕信息也就不会对证券、期货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显然,不具备内幕交易行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区分上述情形,有必要科学地掌握内幕交易行为的几个基本构成要件,具体包含:(1)存在着证券、期货交易行为;(2)该交易行为系内幕人员或非内幕人员所为;(3)该交易行为利用了内幕人员合法持有或非内幕人员非法持有的内幕信息。
- (二)本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界限
构成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客观表现包含知道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员或非内幕人员将内幕信息非法泄露和公开的情形,而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包含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和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两种情形,因此,内幕交易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两者的犯罪对象都具备秘密性,两者的客观方面都包含泄露或提前公开不该公开的相关内容等。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1、两者侵犯的对象区别,前者侵犯的是内幕信息,该信息必然影响证券、期货交易市场价格,而后者侵犯的是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备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2、两者客观行为也区别,前者包含行为人不公开内幕信息而本人直接加以利用、或者将内幕信息公开建议别人加以利用从而本人间接参与两种情形,而后者包含以下三种情形:(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克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侵害的既属于内幕信息,又属于商业秘密。这种状况,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想象竞合犯,即行为人主观上出于一个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同时触犯了本法所规范的两个独立罪名,也即触犯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根据想象数罪的处罚原则,应以重罪论处。
- (三)本罪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和泄露国家秘密罪,即主体均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泄露的内容均可以是国家的经济秘密和影响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及其相关行为的国家外交、财政、立法等秘密。因此,两罪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罪也存在着以下区别:1、在主观方面,前者只能是故意,行为人往往在主观上还具备谋取非法利益或避免损失的犯罪目的,后者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2、在主体方面,前者包含内幕人员和非内幕人员,并不一定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后者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在犯罪对象方面,前者侵犯的是内幕信息,具体范围由法律和行政法规来确定,并非都属于国家秘密的范畴,后者侵犯的是国家秘密,具体包含国防、外交、立法、司法、财政、经济、科技等方面不应公开的事项,也包含一切未经决定或虽经决定而尚未公开的国家事项,以及一切有关国家机密的文件、电报、函件、资料、统计、机构、编制、仓库等。显然,前者的范围要小,机密程度要低。4、在客观方面,前者是指违反有关证券、期货法规,行为人利用内幕信息实行证券、期货交易或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后者指行为人违反国家秘密法规,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此外,实践中也会出现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和泄露国家秘密罪想象竞合的问题。例如,知悉内幕信息的人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所泄露的内幕信息属于国家秘密。此种情形应依照想象竞合原则来处理。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处罚
1、自然人犯本条规范之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相关法律
刑法第180条规范,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内幕信息的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范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