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投入
农业投入是指在农业扩大再出产历程中实行的投入。是在出产农业产品或创造有用成果以前一次或几次投入而在出产中被占用的资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进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重大。而农业投入的安排、分配和使用,及由此而产生的农业投入的经济效益,是搞好农业建设和加快农业进展的基础。
农业投入的分类
为了对农业投入的使用实行监督,加强对资金的经营管理,解析投入取得的成果,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农业投入实行区别的分类。
①根据农业部门内部产业可分为:农业投入、林业投入、畜牧业投入、渔业投入,以及水利业投入等。
②根据农业投入的内容可分为: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挖潜、革新、改造及引进技术专利的投入;为扩大出产、进展出产而支付的事业费;增拨的流动资金;科学研究费用,办专业学校、培训干部的智力投入等。
③根据农业投入对出产的影响,可分为出产性投入和非出产性投入。
农业投入的特点
农业投入具备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投入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综合性。由于农业出产是与大自然打交道,整个农业存在着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因素相当复杂。农业投入必须适应这一特点,不能只单纯着眼于某一方面,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②可变性。由于出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出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农业投入也必须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投入方案并无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③长效性。土地是农业出产的基本条件,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具备长效的。因此农业投入具备长远经济效益,投入回收期一般较长。
④适量性。农业出产影响因素繁多,在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全面控制的条件下.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报酬递减。因此农业投入必须根据最优化原则,选择适度投入量。
⑤多源性。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产关系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使得农业投入具备多种来源的资金筹集形式。
农业投入的基本原则
①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和“决不放松粮食出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②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
③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适当集中。
④合理利用经济资源,讲求投入效益,合理的农业投入结构的基本要求在一定时期农业投入的有限性和投入需要的多样性,是农业投入中的紧要矛盾。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就是确定农业投入的合理结构,使有限的投入得到合理的分配。
- 1.农业投入合理结构的基本要求。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有利于各地区、各出产部门、各出产项目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进展。②必须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使自然界长期为人类造福。③从宏观农业经济出发,合理的农业投入结构必须有利于进展农村小城镇建设。④合理的农业投入结构,需要有一个长期计划(例如10-15年),以确定农业投入的动态结构。
- 2.确定农业投入规模的指导思想
确定农业投入规模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改善农业出产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内部有计划按比例地进展,实现农业全面扩大再出产;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展农业出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满足整个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确定农业投入规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确定适度的投入规模。②做好综合平衡,加强投入计划性。③坚持按科学的投入建设程序办事,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④投入建设规模不能有损于当前出产,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 3.提高农业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①加强调查研究,实行可行性解析。通过调查研究,要做到“四个落实”:资源落实,资金落实,技术设备落实,产品销路和经营收益落实。②遵循投入建设的科学程序。抓好投入建设的全历程,尤其是要抓好下面几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建设全历程中的经济合同制度;认真做好投入建设前期工作;抓好建设的后期工作,制定和建立包含投入建设程序在内的经营管理法规条例。③加强投入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推行经济责任制,并用经济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由有关部门实行监督、检查、验收,做到奖惩分明。④加强科学研究,采用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