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概述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出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出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含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出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入、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入。

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紧要是靠投入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入增加是其中最紧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入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紧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贡献。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进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备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入,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入》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进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3.技术进步。

对技术进步,索罗的定义是“出产函数任意一种形式移动的简称”,“经济的加速或减速、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改进、各种各样移动出产函数的因素都可以归人技术进步之中”。肯德里把技术进步归结为“要素出产率的增长”。这里的技术进步包含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出产率的提高。丹尼森用知识进步来代替技术进步因素,紧要包含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发明应用时间的缩短等。由于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计量方式区别,人们对技术进步所起作用大小的测算值也不相同,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

另外,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

(1)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出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哈维·莱宾斯坦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该命题认为不发达经济既存在人均收入增长的趋势,又存在人均收入降低的因素和力量,要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从落后向发达状态转变,该地区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某一最小临界规模的增长刺激。进展经济学家内尔森认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糊口或接近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低水平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不平衡增长的核心观点是:不发达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向所有部门实行大规模投入和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入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实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种部门或区域的投入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进展。非均衡增长理论紧要包含:赫尔希曼(A.O.Hirschan)和辛格(H.Singer)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詹姆斯·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和诺斯(D.C.North)的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

(2)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叫“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外生这一不足而提出的。它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这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实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由区域经济系统内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所决定的。新增长理论紧要包含三种理论模式:

(1)罗默模式——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式,该模式刻画了知识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紧要因素,强调增加研究与开发(R&D)部门的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卢卡斯模式——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3)科斯特模式——资本投入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资本投入。

创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扩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和进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间断出现的现实出产手段的新组合”,包含新产品的引入(出产创新)、制造现有产品的技术变革(出产方式创新)、开辟新的市场或新的原材料来源以及引入新的出产组织形式。在有关创新研究的文献中,传信历程可以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模式。线性创新模式表现为一项科学研究走向市场的进展历程。

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传信不是官方的或个人的科学和研究机构发起的,而是由客户、技术应用者、供货商或合作方发起的,它表现为一个数次的反馈历程:重要的信息流从创新的后期阶段又反馈到早期阶段,这个历程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区域之间存在的创新差别,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信息传播在创新扩散和吸收历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扩散历程或者遵循相邻效应(波浪式扩散),或者是遵循城市等级自上而下实行。奥地利学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一个构想框架。在该框架内,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影响企业创新体系的因素包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含:

(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涉及到研究与教育结构的状况,劳动力的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等;

(2)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

(3)政府的区域公共政策,包含技术引进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等。内部因素紧要是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征,他们对企业创新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规模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也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项目的规摸。

区域内企业在相关功能方面的配备(研究与开发,企业计划和市场营销)和他们在出产上的共同作用,对出产创新和方式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小企业来说,同大企业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他们在大企业中具备一定的作用。有关区域创新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经营管理者和雇员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区域创新差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是基于技术竞争优势以外的东西来保持市场地位,那么它的创新意识必然下降。企业经营管理者惧怕危机,或者雇员在变化面前持拒绝态度,都会阻碍区域内的创新。

区域经济增长的进展阶段

区域经济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历程。这一渐进历程通常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如同人的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成长阶段一样,区域经济进展也有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衰退等进展阶段之分。除了特殊状况外,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同一区域,区别进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增长会呈现出区别的特征,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观念也都会有所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起,反映区域经济从一个进展阶段进入另一个更高的进展阶段。

一、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在经济进展的初始阶段,区域经济处于未开发或不发育状态, 出产力水平低下,出产方式原始,出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占极高的比重;商品经济甚不发达,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进展能力。我国远西部(指兰州一一成都一一昆明线以西)的一些地区和18片贫困地区,目前基本上尚处于这一阶段。这类地区要想成功地走出不发育阶段,跨入现代王业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形成自我进展能力,启动地区经济增长。

二、成长阶段

当区域经济跨过工业化的起点,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将标志着区域经济进展已由待开发阶段进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第二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进展,优势产业开始形成或正在形成中;人口和产业行为迅速向一些城市地区集中,形成启动区域经济进展的增长极。伴随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性变化,区域社会文化观念也相应地发生较大转变。

促使一个区域的经济进展由不发育阶段迅速进入成长阶段,可以通过区别的途径来实现。(1)外部推动型。扣深圳和海南经济特区,紧要是通过大规模地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 开发地区资源,大办进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国家投入型。如攀枝花、包头、大庆等地区,紧要是依靠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实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建设,从而推动区域经济迅速进展。(3)自身积累型。如苏南一些农村地区,紧要是通过自身积累资金,大力进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进展。最初的资金积累紧要来自农业,随着乡镇企业的进展,乡镇企业收,入开始成为财政收入的紧要来源。(4)边贸启动型。如云南德宏等些边境地区,近年来边境贸易因进展十分迅速,已开始成为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启动器。目前,德宏自治州财政收入约有 76% 来自边贸收入。

三、成熟(发达 ) 阶段

经过成长阶段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 ,区域经济进展将逐步进入成熟(类达)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减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已有较久的历史,达到了较高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久突通运输与信息±已基本形成网络;出产部门相当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处于这气阶段的地区(如上海市、辽宁中南部地区)通常是国家经济重心区的所在,区域经济进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进展的关联度相当高生在发达、繁荣的掩盖下,许多矛盾随着岁月的积累,形成潜在的衰退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

(1)“空间不可转移孔”和“不易转移”要素的价格上涨,如地价、水费、工资上涨, 排污费增加,生活费指数提高。在我国价格信号不全、不灵的状况下,则表现为用地紧张、水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运输阻塞、职工稳极性下降。

(2)许多一度曾是领先甚至独占的技术,随着它的逐步普及而主运失其 “独占利益”。

(3)由于设备刚性,许多企业的“硬件”已经陈旧、老化,综合表现为愈来愈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4)由于技术(产品)老化、市场萎缩和资源枯竭, 一些在成长阶段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其堆长速度大为减慢,有的甚至出现衰退,沦为衰退产业。

四、衰退阶段

由于运输位置的变更、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资源的、枯竭、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一当地区在经过成熟阶段甚至成长阶段的进展之后,有可能转入衰退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首先出现相对衰退,失去原有的进展势头,紧接着出现绝对衰退,逐渐走向衰落 (如图1中虚线所示)。相对衰退地区的紧要特点是,传统的衰退吏业所占的比重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已开始出现结构性衰退的征兆。在相对衰退地区被沦为衰退地区之前,适时适宜地对其实行地区挥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改造,可以防止这些地区进一步衰退,维持其原有的良好;进展势头,甚至促使其加速进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开始新的一轮成长历程。

地区经济的衰退按其形成原因,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 :

(1)区位性衰退。

由于运输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一些地区可能会因原有区位优势的消失而日益走向衰落,而另一些地区则因得益予新的区位优势而开始繁荣成为新的经济中心。例如,我国河北省的正定原是冀中的经济中心石太铁路通车后, 石家庄由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迅速进展前为河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正定主则衰落成为一个普通的县城。规划中的正定将成为石家庄的卫星城。

(2)资源性衰退。

紧要发生在结构单一且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工业化历程中飞,因拥有一种或多种优势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等,而迅速建立起资源型主导产业群,包含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如电力、钢铁、石油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资源型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统治和支配着地区经济的交展。由于地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严重依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地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区内资源发生枯竭,或者面临来自国外进口的廉价资源的激烈竞争,或者因替代品的出现而导致对某特定资源(如煤炭)需求的急剧减少,地区资源型主导产业群的衰退将不可避免。如煤田、矿山、油井的开采业, 因储量殆尽,无法在原有的空间内继续出产,首先出现衰退。采掘业的衰退,将导致以采掘业为基础的原材料工业的衰退,继而导致整个资源型主导产业群的衰退。在缺乏可替代的主导产业状况下,地区经济将会出现全面衰退。英国北部煤田地带、原联邦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和诺尔-加来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等一些以煤为基础的地区和城市经济的衰落,是资源性衰退的典型例子。

(3)结构性衰退。

地区工业化历程实际上是地区主导产业相互更替和结构不断演进的连续渐进历程。由于任何一种产业的进展都具备一定的生命周期,经历着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阶段历程,因而在区别时段上地区的主导产业应该相互衔接。主导产业Ⅰ在进入成熟期后将被主导产业Ⅱ所替代,并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经过一段时期后,主导产业Ⅱ又将被主导产业Ⅲ 所替代,继而被主导产业Ⅳ所替代。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从而在时序上形成一个主导产业链条,以此推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增长。如果区别时期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时序上没有形成一个链条,相互间缺乏连接,如地区主导产业 I 在进入衰退期后,缺乏新的主导产业,或者新的主导产业还处于形成之中,地区经济的结构性衰退将不可避免。英国、美国、法国、原联邦德国等一些传统产业(如煤炭、纺织、冶金等)比较集中的老工业区的衰退,较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

(4)消聚性衰退。

产业和经济行为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出产效率,出产集聚经济,释放出新的集聚出产力。然而,产业和经济行为的空间集聚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临界规模,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用地用水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应紧张等。而且,随着集聚规模的增长,集聚不经济最终将超过集聚经济,集聚作用也将被消聚作用业产所代替,加之一些国家政府为平衡地区经济进展,实行工业分散化的地区政策,从而促使产业和经济行为由集中走向分散,导致一些集聚过度的地区从繁荣走向衰退或相对衰退。例如,工业发达国家大城市区因过度集聚而带来的不经济,已促使中心区的人口和产业大规模地向郊区及其附近的中小城镇扩散,从而导致周围地区的相对繁荣和中心区的衰落。60年代中期以来,曾经十分繁荣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经济的相对衰退也紧要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

在上述4种地区经济衰退中,资源性衰退和结构性衰退紧要是一种“结构效应”的现象。即是说,一些地区之所以会出现经济衰退,是因为它们拥有较不利的产业结构。这些地区或者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或者是处于衰退中的传统产业的相对集中地区。因此,要重振、复兴衰退地区经济,关键是通过经济的多元化和结构的高度化,改变单一性的经济结构,实行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灵活经济体制。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十分繁多,对这些诸多因素,没有必要逐一展开详细讨论。这里,着重阐述一些紧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包含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状况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地区劳动出产率的高低。特别是,自然条件直接决定了各地区农业、采掘业以及水力发电等部门劳动出产率的区别水平,进而间接影响到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劳动出产率的高低。各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如交通便利、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区,同样也影响着社会劳动出产率的提高。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减少原料、材料以及成品运输中的劳动消耗。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状况下,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区别,人们即使花费了等量劳动,劳动出产率也不相同。马克思曾把由自然条件差异所形成劳动出产率称为劳动的自然出产率,这种劳动的自然出产率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应该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逐渐削弱。

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

人口作为出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是出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载体。从出产者的角度看,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度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前提条件。在人口年龄构成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人口数量与人口总量成正比,人口总量越多,劳动人口数量也越多5反之 ,则越少。此外,人口素质的高低率直接影响着区域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出产率的水平。再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直接制约着区域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国民收入一定的状况下,还会造成消费基金增加,出产积累基金减少,使科学技术和教育投入难以得到较大的增加,人口和劳动力素质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据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大约需要拨出国民收入1%作为维持新增人口生法和就业技术装备战平的费用。

劳动力是出产方的首要因素。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即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提给了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力资源缺乏,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所必要的人力算不到保证,就必然会影响乃至延缓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劳动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紧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一般状况下,增加劳动力投入如增加劳动者人数飞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一般地说,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是成正比关系,投入出产的劳动力越多,推动的出产资料也越多,产出的产品就越多,增长就越快。但是,在现代化大出产条件下,劳动力投入必须与资金投入相匹配,劳动力数量必须同现有出产资料相适应,否则,对区域社会再出产与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提高劳动出产率是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出产率,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包含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越好,标志着劳动者的出产能力越强;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将“知识形态的出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出产力”;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因此,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出产率,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此外,劳动力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能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劳动出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

3.资金因素。

出产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出产资金(即出产基金)包含固定资金(原有固定资产和新增投入)和流动资金两个部分,它是出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的体现。出产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紧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一般状况下,资金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的产出水平。一般地说,资金投入的增加同经济增长成正比,一个区域投入出产的资金越多,能容纳的劳动力就越多,出产增长就越快。其次,资金产出率的提高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资金产出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出产资料利用效率的提高,如设备、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单位产品物质消耗系数的降低,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等。这就意味着用同样多的出产资料或等量的资金,可以出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因此,单位产品资金占用量下降越快,达到一定的出产增长率所需要的积累基金就越少,也就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三,固定资产投入是保证区域社会再出产和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条件。固定资产投入是保证社会再出产顺利实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区域经济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增长,固定资产投入应保持同步或略快的增长。在积累和消费保持正常比例关系的状况下,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可以使区域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出产能力,降低原材料和燃料消耗,改善劳动条件和出产条件,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出产力等,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

4.科技进步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越来越大,日趋居于主导性的地位。现代化出产的进展,愈来愈在更大程一度上依靠提高劳动出产率,依靠提

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会改善资本装备的质量,也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出产要素的产出能力发生质的飞跃。而且,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方式,还可以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

现有资源的配置,改善区域出产力组织,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取决于科学技术成果在出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程度和出产技术的革新。一项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成果,只有在出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效果时,才能转化为现实形态的出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成果在出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率越大,成效率越高,转化的时间越短,就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对现有出产技术不断实行革新,提高设计和工艺水平,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历程中,必须抓住科学技术进步这个龙头,加强研究与开发,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尽快使知识形态的出产力转化为现实形态的出产力,这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摆脱落后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5.资源跑堂因素。

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中三个最基本的出产要素。这些要素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往往相互拟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综合的影响。单一要素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其它要素的相互配合,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技术有机构成一定的状况下,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必须与资金投入的相应增加相配合。科技进步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作保证。因此,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能够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所谓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在区域出产历程中,通过对各种要素投入的合理分配和相互组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要素投入的总体产出水平。不断调整企业出产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合理布局出产力等,都是实际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6.区际贸易因素。

区际贸易包含区域对外贸易,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区际商品费易(包含商品输入和输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备乘数作用。也就是说,区际贸易量一定增长,可以使区域社会总产品或收入成倍地增长。区际贸易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区域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区际贸易障碍(如地区问距离、运输成本以及一些其它的人为障碍)和区域外部需求三个方面。区域可输出商品比较优势越大,输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向强,也就越能促进区际贸易的进展;区际贸易障碍减少,则降低贸易成本,扩大贸易交流;区域外部对本区的需求增加,促使本区增加输出,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