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概述
国际物流是区别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近十几年有很大进展,也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贸易国际化的势头越来越盛,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拆除,新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若干地区已突破国界的限制形成统一市场,这又使国际物流出现了新的状况,国际物流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所以,近年来,各国学者非常关注并研究国际物流问题,世界第九届国际物流会议的主题就是“跨越界限的物流”,物流的观念及方式随物流的国际化步伐不断扩展。
从企业角度看,近十几年跨国企业进展很快,不仅是已经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即便是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在推行国际战略,企业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寻找最好的出产基地,这就将企业的经济行为领域必然地由地区、由一个国家扩展到国际之间。这样一来,企业的国际物流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必须为支持这种国际 贸易战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观念,扩展物流设施,按国际物流要求对原来的物流系统实行改造。
对跨国企业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行为决定,而且也是本身出产行为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区别国度中出产零件、配件,又在另些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种出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的基本内涵
美国物流经营管理委员会认为:物流作为客户出产历程中供应环节的一部分,它的实施及控制提给了有效的经济的货物流动及存储服务,并提给货物从原始地到消费地的相关信息,以期满足客户的要求。
我国学者认为:物流是以最小费用,按用户要求,将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需要地转移地的历程。紧要包含运输、装卸、储存、包装、配送、物流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行为。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是指为满足需求而实行的原始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其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在国际间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所实行的计划、经营管理和控制历程。
物流具备“7R”特性,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和恰当的条件下,将恰当的产品,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成本提给给恰当的消费者。
国际物流是指当出产和消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实行的状况下,为克服出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而对物资(货物)所实行的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经济贸易行为。国际物流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即发生在区别国家间的物流行为。
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相比,长距离的运输支出,较大的库存量,较长的固定循环作业周期,使国际物流费用昂贵;多样的运输方式,需穿越国际边界等原因,使物流企业趋于大型化。作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它具备国际性、复杂性和危机性的特点。
国际物流的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
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区别国家的区别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区别国家区别经济和科技进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区别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区别国家区别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区别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区别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范围广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区别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危机增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经营管理困难,二是投入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给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进展“电子数据交换”(EDl)的领域,以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重大影响。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难,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1200毫米,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必然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要多耗费时间和费用,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能力。
国际物流进展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活跃。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国际领域。
六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万吨的油轮,十万吨的矿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进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其标志是国际集装箱及国际集装箱船的进展,国际间各紧要航线的走期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把散杂货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进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50万吨的油船、30万吨左右的散装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继续扩大状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新时代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现代物流不仅覆盖了大量货物、集装杂货,而且也覆盖了多品种的货物,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另一大进展,是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进展,这个问题在国际物流中比国内物流表现更为突出,物流的几乎每一行为都有信息支撑,物流质量取决于信息,物流服务依靠信息。可以说,国际物流已进入了物流信息时代。
九十年代国际物流依托信息技术进展,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对国际物流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公众平台,向各个相关领域渗透,同时又出现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报关系统等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构筑国际供应链,形成国际物流系统,使国际物流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国际物流的方式
国际物流,就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伴随发生的信息传递,其主体行为是国际货物运输。紧要采取以下方式:
1、大陆桥运输
“大陆桥”是连接两段海运的陆地运输,紧要指国际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经过中国陆地运输的大陆桥目前有两个。一个是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长达4 131公里,1990年贯通。该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横跨亚洲、欧洲,与太平洋、大西洋相连,全长10 800公里,途经中国中部的各个省份。另一个是西伯利亚大陆桥,也称为亚欧大陆桥。该大陆桥全长9 300公里,是从远东地区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一直到达欧洲的大陆桥。它的全程共分为三条运输线,第一条以西伯利亚铁路运输为主,伊朗和欧洲的铁路运输为辅;第二条是经西伯利亚铁路和原苏联的西部港口,到达西北欧的铁路和海运;第三条是从西伯利亚铁路起,经欧洲公路,到达瑞士、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铁路和卡车运输。该大陆桥在中国的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均有接口。
大陆桥运输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由运输业者承担运输全程责任;运输速度快,运输里程短;节约运输、保管和装卸费用;保证物流作业质量,满足货紧要求。
2、国际多式联运
国际多式联运也称为国际一贯化运输,是国际间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这种运输由一个承运人负责,使用一份国际多式联运合同,组织多种运输手段实行跨国联合运输。1980年公布的“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对多式联运下了如下的定义:“国际多式联运是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区别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
国际多式联运,由于是由一个承运人总负责,手续简便,各个运输环节衔接紧密,贯通一气,能做到跨国“门到门”的物流,所以,与大陆桥运输一样,速度快、费用省、质量好。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国际物流方式外,还有远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国际货运代理、国际铁路联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