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

什么是增长极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区别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区别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区别的最终影响。法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布代维尔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因此,他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行为的进一步进展。布代维尔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进展。美国经济学家盖尔在研究了各种增长极观点后,指出影响进展的空间再组织历程是扩散—回流历程,如果扩散-回流历程导致的空间影响为绝对进展水平的正增长,即是扩散效应,否则是回流效应。

增长极理论的内容与基本点

增长极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紧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进展紧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包含:

第一,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第二,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第三,具备扩散和回流效应。

增长极的构成要素和两大效应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先导产业增长; 产业综合体与增长; 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含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

增长极形成与进展历程会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出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促成各种出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进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紧要的,当增长极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

增长极的作用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紧要表现在:

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行为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行为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出产的多个出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出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行为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行为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出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出产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行为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打造增长极的必需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进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入或消费拉动;

(2)必须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

(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进展的外部环境,它包含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增长极理论的优点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区别的区域进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备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进展历程的描述更加真实。新古典经济学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经营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实行补贴和规划。

增长极理论紧要缺陷

很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增长极理论指导的区域进展政策没有引发增长极腹地的快速增长,反而扩大了它们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所以70年代以来增长极理论的有效性受到怀疑,究其原因,增长极理论的紧要缺陷有,

一是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进展,具备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进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域周围地区的经济进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

二是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扩散作用是极化作用的反向历程,两者作用力的大小是不等的。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的作用通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增长极的作用历程中,如果不加强国家干预,回流效应(即极化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但赫希曼认为,增长的累积性不会无限的实行下去,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滴效应(即扩散效应)将足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1979年布赛尔在其论文《增长极:它们死了吗》中,提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观点。无论哪种观点,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不可否认,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是漫长的也无庸置疑。然而,要度过这个漫长的时间,落后地区的人民要继续忍受贫困,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可能增加。对于讲求政绩的政府官员,在短期内看不到政策的显著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对增长极政策的实施起到阻碍。

三是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增长极不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性产业是同主导产业紧密配合的新兴产业,具备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属于迅速增长的企业类型,而且具备较大的规模。推动性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增长极一般以现代工业为目标,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较为先进,因此培育增长极并不可能解决很多的结业问题,而且容易形成“飞地”型的增长极。

四是新区开发给投入带来一定难度。上文已经论述从政府角度增长极政策实施的难度,投入商角度上,增长极一般以城镇为依托,又常不在已有建成区,这些地方交通一般不便,生活服务设施相对较差,投入者往往不愿意为这种新区投入,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如果政府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增长极政策的实施困难很大。

五是增长极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进展政策,它单纯依靠外力(外来资本以及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等),可能造成脆弱的国民经济。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寻求依靠内力进展地方经济的道路(endogenous regional development),以知识和技术为本的区域进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很多国家政府的重视。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