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评级

什么是外部评级

外部评级是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企业的信用评级行为。外部评级是相对与银行来说的。

一般状况下,社会专业资信评估企业在实行信用评级时,都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决定危机权重。因此,与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内部评级相比,外部评级的依据与标准及其结果具备通用性。

外部评级的优势

①独立性。外部评级是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不易受委托方和评级对象间利益的左右,其评级结果会更客观、公正,为贷款决策、利率确定、资产危机经营管理提给比较客观的参考。

②专业性。外部评级机构大多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评级技术和方式,一般拥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更重视对评级对象偿债能力、意愿的评价,尤其关注行业间危机的比较,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结果。

③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专业的评级机构一般拥有更多的渠道搜集企业相关信息,尤其是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这样得出的评级结论更客观、更全面。

外部评级的局限

商业银行与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被评级对象的覆盖面较窄,评级机构积累的数据有限,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很难发挥;另外,商业银行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使用率太低,限制了评级机构业务的推广,同时限制了评级机构违约率的计算。

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基本关系

外部评级可以简单定义为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评级的目的是为其他投入者的投入提给参考;内部评级可以简单定义为投入机构(如银行、保险企业、基金等)紧要为自身投入决策开展的评级或评价,评级的紧要目的不是为了给别的投入者提给参考。“保险机构投入各类债券,应当实行内部信用评级。”因此,外部评级紧要是为投入者提高参考,能否为投入者提给有参考价值的评级成果,提给高质量的评级信息,是外部评级机构存在的核心基础。外部评级存在的另外的重要基础是投入者的需要,即投入者参考评级机构的评级成果更有成本节约的意义。

内部评级可以参考外部评级的结果,但因为投入者要承担实际的危机,自己也应该尽可能实行内部评级。

“使用评级结果的机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金融服务企业等)应该最终对其客户和股东负责,应对危机做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光把危机评估职能外包给评级机构。在必须使用外部评级时,还要实行内部独立判断并以此作为外部评级的补充。监管者应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减小对外部评级的依赖。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需要出台新规范,要求金融机构外部评级的依赖度和使用率不超过业务量的50%,至少对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该这样规范。同时,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还应加强内部评级能力,对信用危机做出独立判断。”

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相结合的可行途径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实施了内部评级,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度、认可度不高,主动与评级机构开展业务的意愿极低。要实现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到认可促进外部评级在防范商业银行信贷危机方面发挥作用,需要有个历程,但可以通过走“实践-检验-交流-提高-认可”之路。具体如下:

1.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评级机构对贷款客户实行试验性评级。

试验性评级可以让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已做过内部评级的少部分信贷客户实行信用评级,也可以让评级机构技术人员与商业银行信贷危机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对某一客户实行试验性评级。在试验的历程中,双方评级人员对评级应该考虑的因素实行解剖,对评级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标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实行探讨交流解析。

2.商业银行可以让评级机构对某些特定贷款客户实行信用评级。

考虑到时间、精力、成本、资料来源或专业知识的限制,商业银行在对某些客户的信用危机状况无法把握时,可以把该部分客户推荐给评级机构实施外部评级,把外部评级结果和报告作为与自身的初始判断实行比较解析,从而做出授信决策。这样操作既能够解决商业银行技术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独立性的要求。

3.商业银行可以委托评级机构对某些重要贷款客户实行信用调查。

鉴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授信经营管理中危机控制的需要,商业银行可以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企业实行信用调查,其中包含行业解析、企业经营现状调查、财务数据真实性调查、法人代表和经营管理人员调查、历史经济合同履约率调查等。

外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

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称“新协议”)的宗旨是提高监管资本对危机的敏感性。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危机监管和危机经营管理的协定.新协议是通过两个方面促使银行加强危机经营管理的。一方面是对高级危机计量方式提给监管资本激励,促使银行采用对危机更加敏感的高级危机计量方式;另一方面,为从监管当局获得采用高级危机量化方式的资格,银行必须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标准,从而迫使银行在追求具备资本激励的高级计量方式历程中全面提高危机经营管理水平。

新协议对内、外部评级法应用的具体规范

新协议规范银行计量信用危机资本的依据是评级,此评级可以是外部评级也可以是内部评级,应根据银行采用的危机资本计量方式来确定。其中,使用标准法计量的银行必须采用外部评级结果,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可以有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选择。以上各种评级方式的使用必须得到银行监管当局的认可。

对于标准法下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新协议确立了六项认定合格标准,即客观性、独立性.国际通用性、透明度、资源充分度和可信度。外部评级机构提给可靠评级结果的基本条件是要拥有充足可靠的历史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具备定性与定量解析相结合的稳定的评级方式系统,能够不受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实行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级行为。

利用银行内部评级结果实行资本金计量的内部评级方式与标准法的根本区别在于,银行对于重大危机要素的内部评估值可作为计算资本计量要求的基本参数,即可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来计算信用危机的资本要求。其中,内部评级法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给,而高级法中所有资本要求的计算参数都要由银行测算数值来决定。

应用内、外部评级方式实行资本计量的比较

新协议指出,基于内部评级结果实行危机资本计量的内部评级方式是比标准法高级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其优点是:使资本的计量更具备危机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对危机控制的要求。同外部评级相比,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能掌握更多的关于债项和债务人的信息,评级结果更为严格。由于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规范,银行应用内部评级结果可以获得更有利的监管资本测算结果,因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可以促进银行安排更高级的危机经营管理方式和机制,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但是,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具备严格的技术前提和规范,要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系统、先进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高级的危机经营管理和缓释技术等,因此,对内部评级法的应用有基础条件的限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现在难以适应新协议中技术方式的复杂性要求。

标准法下采用外部评级的优点是:评级企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强,其评级结果的社会透明度高。在企业国际化背景下,大型评级企业能够取得更广泛的信用信息,使评级更加全面。外部评级企业的业务受到市场、社会和业界、监管部门的多重制约和监督,具备维护其自身公正性并积极促进评级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

但实现外部评级机构的优势同样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只有基于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成熟评级机构才具备上述优势。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经济中,评级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条件往往都处于较低水平,评级结果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了外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其次,新协议中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一般都要求评级企业有较强的实力和规模,如具备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具备广泛的信息资源渠道以及相当容量的信用信息库等。

我国应用内,外部评级方式的现状与进展评级行业建议

我国银行业应用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落后,评级信息资源积累不足,处理信息和解析信息的水平比较低,危机经营管理体系不成熟,缺乏有关危机缓释方式的应用,内部评级系统落后,与新协议的要求差别较大,现行银行的债项评级基本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尚不能称是新协议要求的贷款评级分类,从银行业监管当局看,目前尚无完善的资本监管制度,现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式离新协议要求差距很大;另外,监管指标和监管技术体系都不够先进和完善等。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目前银行业尚不具备采用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基础,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银行内部危机经营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之前,只能应用标准法来适应新协议的要求。

但在标准法下应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没有发达的信用服务行业和信用产品市场,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数量相当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导致评级技术水平不够发达、信息数据资源库的积累程度低,从而影响了评级结果质量。我国外部评级机构与新协议的认定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基于我国的实际状况,为了适应新协议对评级制度的要求和规范,笔者认为,我国对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外部评级机构的进展应采取如下策略:

鼓励和推动国内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构建自身内部评级体系的工作,促进其提高危机经营管理能力。

新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将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达到国际经营管理标准的标志之一,是未来银行业内部经营管理体系的进展趋势。内部评级法对我国银行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新协议允许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因此各银行可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用危机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银行彻底改变当前资产危机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低下问题。新协议对操作危机高级计量法规范的具体标准及要求较少,有利于各银行根据国内实际状况作进一步完善。

重视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大力进展外部评级机构,提高其运作水平,促进银行业危机经营管理体系的进展。

外部评级机构的进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提高社会主体信用度的角度看,进展外部评级机构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增强危机控制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内部评级法要求的状况下,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可以应用外部评级结果来测定银行危机程度和计算监管资本要求。针对我国外部评级行业的不足,应按照新协议对外部评级机构认定的相关标准来促进评级行业的进展,努力使其出产出客观有效的评级产品,使银行在标准法下的危机经营管理手段真正起到控制危机的作用。

从推动银行业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说,外部评级机构将是支持该项工作的重要技术和信息资源伙伴。当前制约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核心因素是评级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问题,另外银行自身信息系统的落后也影响着内部评级的开展。基于这一点,外部评级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其在评级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同商业银行开展其内部评级系统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机构的信息资料系统可以为商业银行信息采集提给帮助。

在银行全面推行内部评级法后,外部评级结果仍将是银行危机经营管理的重要补充。这种补充作用紧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评级结果的应用将是对内部评级系统运作效率的验证手段,特别是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需要利用外部评级机构所具备的公开独立性的评级结果,来对银行的内部评级实行一定的控制和解析,避免银行自身评级系统因利益相关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从银行业务开展的角度看,根据国外的相关数据,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往往过于苛刻,被其拒绝或认定有危机的客户,一般来说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正常危机系数的客户,这就意味着银行内部评级会限制业务的充分开展。这种状况下,银行需要借助外部评级结果来对内部评级实行验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和争取客户,提高自身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促进外部评级机构的进展,应从促进评级市场进展、推动社会对评级的需求人手。而银行作为评级市场的最大需求者,直接影响评级市场的需求状况。有关部门应引导银行重视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加强同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应该明确指引银行在开展业务的历程中,引入外部评级结果作为危机经营管理的参考,增加对评级的市场需求。应积极鼓励外部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技术水平,提升信息经营管理系统层次,通过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缩小我国评级行业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以此来满足市场对外部评级的需求。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