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精神

什么是工业精神

工业精神是人们在工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工业精神是由工业的特性所决定并贯穿于工业实践行为中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体现了工业进展的规律,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它一方面约束工业从业者的行为,是工业组织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它又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随着工业经济的进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工业精神的紧要内涵

工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

1.对科学的尊重与探索。科学对工业进展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工业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规律,不断探索新技术,依靠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第一,重视研发,实现技术领先。技术领先型企业能够树立在全行业的优势地位。杜邦企业通过对人造橡胶、化学纤维等合成材料的自主创新,牢牢占据了世界化工原料市场,所推出的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化工新产品,引起了世界汽车业、服装业等行业的深刻革新。企业也依靠这些新产品获得巨额利润。格力电器拥有国内专利500多项,国际专利4O多项,能够出产自主 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冷水机组大型中央空调、超低温数码多联机组中央空调。正是由于研发上的竞争力,格力电器连续十年实现空调销量第一的业绩。第二,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坚持合理谋利精神,不因短期利益而降低技术标准。制造业的进展历史始终伴随着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压力与下游市场的挤压。成功的企业不会为此而突破极限采用偷工减料的做法,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在自己可控的方面采取措施,甚至不惜牺牲企业的部分利益。

2.严谨认真的质量意识。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作为工业企业的劳动成果,产品的优劣是对整个作业系统运行好坏的直接评价,也是决定整个劳动组织经济收益的紧要因素。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十分突出,即使是低层次的工人也不把自己作为挣钱的工具,而是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海尔企业从一个无名小厂进展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很重要的原因是采取了全面质量经营管理和“日清日高”等一系列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以质量经营管理为切入点,坚持实施精细化、零缺陷的高质量标准,最终赢得了市场。比较有名的是他们将有缺陷的产品全部砸掉,以此对经营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行质量意识的培育。

3.协作共赢的合作精神。分工与合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协作与支持,保持一种均衡态势,才能获得可持续进展。从整个社会来说,区别行业、区别区域间需要统筹与协调。如能源行业与其他制造业,基础原料行业与下游加工业,制造商与渠道商等。只有处在整个经济链条区别端点的各个行业与组织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利益,整个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进展。从经济组织内部来说,各个部门、作业单位间也是在协作基础上实行分工,互为前提与结果的。如产、销的平衡,人与事的平衡,资金与物的平衡等。

4.严格的纪律与规则意识。以流水线为代表的机器大出产在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给人制定出了一条法则,那就是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当机器工作到某个环节时,人必须施之以相应的劳动。所以,大工业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有严格的制度、操作流程及纪律要求,由此也造就了产业工人的纪律性、战斗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的产业工人已经从被机器异化的状态中渐渐解放了出来,但严格经营管理却并没有被企业所抛弃,相反,经营管理界与企业界都在探索如何实现制度经营管理,并加强对员工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的培养。甚至很多企业借鉴军队经营管理方式,实施更为严格的军事化经营管理,强调没有任何借口,提高企业执行力, 华为等企业就是这样的典范。

5.专业化进展。社会分工使得工业形成了众多的行业,企业内部形成了区别的车间、部门、工种、专业。一般来说,在企业集团层面可以实施多元化战略,但对单一企业来说,还是逐渐呈现出专业化进展的特征。尤其是近年来,突出主业经营成为多数企业的战略选择,如联想在转型互联网和IT服务失败之后,作出“重归PC”的战略决策,把主业重新调整回到了PC制造和销售上,提出要专注主业,瘦身多元化,使战线全面收缩。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专业化表现为用专业人才做专业化工作,行政决策尊重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实施科学决策,从而减少决策偏差,实现科学经营管理。

6.以人为本。随着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工业进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既作为目的也作为手段,把人作为出发点也作为落脚点,一方面要坚持进展依靠人,依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进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为了实现人对幸福尊严的追求,因此要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等精神需要。神华集团神东企业在企业进展中秉承“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全员工效,综合效益、人均利税、安全出产、技术设备等紧要指标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人身伤亡,使神东矿区形成一个充满人情、人性的安全空间,真正实践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 洪哲.试论工业精神与企业竞争力培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9,30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