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危机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市场机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紧要包含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危机机制。具体市场机制是指各类市场上特定的并起独特作用的市场机制,紧要包含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机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等。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
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总体功能,是经济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出产力的成长历程是在市场运行机制的驱动下实行的。市场运行机制是经济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进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市场机制的构成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紧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危机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历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出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出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出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区别的。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进展的动力,促进出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危机机制是市场行为同企业盈利、亏损和 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危机机制对经济进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
撇开市场的社会属性,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方式,自市场产生以来,它始终存在并发生作用,只是由于市场性质的变更及各种外在制约因素的区别,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区别时期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市场机制是市场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制约的一个循环运动历程。
马克思曾深刻论述过构成市场的物质内容是供求。即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商品供求是互相对立、统一和运动着的。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特有的调节方式、调节功能和特殊的运动历程,首先离不开供求这个基本要素。但供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运动局势和双方的变化直接受市场价格及市场竞争状况的制约。因此,构成市场机制运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价格、供求、竞争,不论市场性质、规模、范围如何,这三大直接要素不会变。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正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共同作用于市场的结果。市场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转化形态和实现形式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它与价值不是机械的等量,相反在供求、竞争等直接要素的制约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在时间、程度、方向上与价值有一定背离。价格直接影响出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市场价格总是首先摆在市场行为参与者的面前,微观单位的市场经济行为一般先都要考虑价格。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仅看到这一点就片面地认为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
价格牵动着市场行为参与者的行为。但由于供求的变化,价格或一时高于价值,或一时低于价值,商品价值正是这忽高忽低的干劲十足,趋向自我平衡的现实。这种现象,就是市场机制要素交互运动的奥妙所在。由于价格受供求的变动,市场行为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买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又根据市场价格状况的变化,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了多形式的竞争,竞争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价格——竞争——供求——价格”三个要素互相组合、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一种循环历程。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竞争强行得到贯彻,并继而调节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动又反过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这就是一般意义上市场机制运动历程。价格是这种循环的标志,价格的变化既是上一次市场机制要素循环运转的结束标志,又是下一次新的循环运转的开始,如此周期循环,实现着市场运动的自我调节。这种市场机制要素自发、自动地循环,也可以视为市场的自然机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场上,它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动力只能是市场行为参与者的经济利益。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关系总和,商品供求的后面是经济关系。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之所在价格、供求、竞争的制约下而变化,根源来自这种机制组合的原动力——市场经济人的利益。市场机制,根本上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出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正是在商品经济的一系列客观规律作用所体现的原则或功能的制约和牵动下,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的变化,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自动采取区别的市场经济行为,或者实行自我扩张,增大出产或经营规模,或者实行自我收缩,即减少出产或经营规模,有的还会自行中断其市场经济行为。总之,在经济利益推动和诱导下,市场机制强制性制约着市场行为的参与者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自动实现微观行为的自我平衡。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的原动力,并不因为市场规模、性质的变更而改变。当然在区别性质的市场上,或者在区别的宏观控制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性质及作用是区别的。例如,如果国家用直接控制手段把企业变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割断了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则经济利益这种原动力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就没有多大的诱导力了。但这个问题属于市场的宏观控制机制具备的特殊性,区别国家、区别性质、区别时期的市场,宏观控制机制作为主观外在的控制是区别的,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机制,因此不多论及。
(三)市场机制是一种开放型的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社会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绝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封闭机制,而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经济机制。这是因为,市场本质就是开放的,它作为社会分工进展和商品出产及商品交换扩大的必然产物,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行为中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总体,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横向性、伸缩性、变动性、复杂性的特点。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及运动变化,都会受到各种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市场机制要素的关联和耦合。因此,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市场机制的运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出产、分配和消费状况的变化,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的变动(如利率、税率、基建投入、货币流通与发行、汇率等)。国家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甚至自然现象等都会区别程度对市场机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发生影响。
市场机制的优点
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1,市场机制的反应比较的敏捷,市场机制的近乎无穷多的市场主体随时都在关注着市场信息,所以市场的微妙变化容易被捕捉到
2,每一个主体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实行自己的判断,采取区别的策略,导致了市场策略的多元化特征
市场机制的缺点及解析
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比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1,市场信息存在真伪之分
2, 市场信息有整体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之分
3,市场信息有长期性信息与短期性信息之分
4,市场选择的多元性很可能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
对第1,如果市场主体的能力不足的话,那么市场机制--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会把他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对第2,市场主体往往是局限于局部市场信息而忽视整体市场信息,往往只对当地市场信息有相当了解,对外地市场信息往往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外地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第3,市场主体同样很可能只关注了短期信息对长期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
对第4,混乱必然导致失谐,导致效率的损失
以上市场机制的四个缺点恰好可以由计划机制来填补
因为1,政府机关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可以对市场信息的真伪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2,政府不仅有优秀人才还可以全国联网,可以对整体信息,外地信息有着更大的把握能力
3,政府内集中的优秀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预测能力
4,政府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公关,协调组织能力,为市场主体提给协调组织服务
所以,市场和计划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如果说过去我们没有对市场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经济的相对的僵化和单一化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因为对政府效能(计划效能)重视不足,导致了先经济的短期行为,局部行为和无序化的不断的蔓延
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缺乏根据,根本不可能得到证明,是反科学的,是错误的
市场机制的功能
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使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具备以下紧要功能:
1.市场价格的形成功能。商品的价值是在出产历程中形成的,但商品价值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要通过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转化商品价格,最终形成一般价格水平。
2.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市场机制以价格水平的变化,灵敏、高效地向市场中的各个主体提给信息,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国家提给宏观调控的基本参数。各市场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将不断地重组和改变资源配置状况,政府也将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调整各项宏观政策,从而影响出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和企业的投放比例,由此灵活地引导资源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不断地趋于优化,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
3.供求关系的平衡功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个别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经常会发生不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调节着供给和需求,推动经济总量在动态中实现平衡。
4.提高效率的激励功能。市场的竞争机制可以使商品出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获得超额的利润,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又会使商品出产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产生亏损,从而形成被淘汰的压力。这种作用会使企业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拓展市场,以提高劳动出产率,降低出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
5.经济利益的实现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出产者、经营者都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从事出产、经营行为的。而经济利益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出产者本身的出产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市场状况和出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市场机制客观上起着经济利益的实现和调节功能。
6.经济效益的评价功能。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效果如何,不取决于这些主体的主观评价,而取决于他们出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程度。只有经过市场机制的检验、在市场上实现了的产品才被证明是为社会所承认的,才是有效益的。这样,市场就成为社会各种经济行为效益的客观评价者。
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所具备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只有在那些可以用价格度量的领域内,市场机制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由于市场价格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实行波动,具备短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往往会造成企业视野的短期性和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市场机制还存在盲目性的弊端。盲目性是相对于计划性而言的,紧要是指社会经济不是按照某种预定的统一计划协调进展,因而会发生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市场机制的缺陷与政府的经济职能的解析
一、市场失灵的外部性解析
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实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局限。市场机制在外在性与公共品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经济学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的贡献有相当的差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信息完全且对称、规模报酬不变、分散决策等等)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交易瞬间完成,交易费用为零。在一般性领域,由于市场机制能有效地在长期发挥作用于自发的交易历程中,交易的一些规则与体制实质上已经自发地演化出来了而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经济学的贡献只在于对这些规则的产生与功能给予科学的说明,进而揭示人们行为的一般规律。然而在外在性与公共品领域,由于市场机制在此碰了壁,一般来说,人类的交易行为并不能自发地演进出有效的规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对人类自发地或以“私了”方式处理外在性问题的经验的一个理论总结)。因此,在这一领域,经济学的紧要任务不是理论总结和说明,而是理论设计,原因是人类自发的以满足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为目标的交易行为没有演进出这类规则,这些规则与体制有待于设计。
于是科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自由价格机制已经被公认为最有效率的协调和指导配置资源的工具,为什么还有企业的存在呢?这说明进入市场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用企业来代替价格机制可以减少交易费用,这就是交易费用的提出。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别人的行为。外部性包含外在费用和外在收益,即从事一项经济行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外部负效应指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将导致资源存量的浪费;外部正效应指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效益,这将导致从事该项经济行为的激励失灵。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于科斯定理阐明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促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二、市场的有效与失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并不是由它自己确定而是由市场来规范的,这就要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深层次的问题上,以市场有效和市场失效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点。
1、市场有效解析
市场经济是一种历经几百年进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长期运行的效果,证明它在以下方面是有效的:
(1)信息传递。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它是指由于商品价值,供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涨落,同时为出产者和消费者提给商品的稀缺状况的足够信息的功能。市场传递信息,就是市场发出价格信号。因此,市场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价格的功能,即价格充当信号机的功能。市场经济中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是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和方式给交易双方提给尽可能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以减少当事人同某种环境相联系时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行为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场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分散性,还会节省经济当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环节的成本费用。
(2)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这种刺激和激励,对企业(出产者和投入者来说就是利润刺激;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来说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组合的刺激;而对作为劳动力供给者的居民来说,就是自愿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进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谋求更好的职业和报酬的刺激。其结果反映到宏观就为经济进展提给了源源不断的足够的内在动力。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指市场机制能对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起到协调、平衡和优化的用。首先,市场具备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这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实现的。其次,市场机制具备优化企业效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功能,这紧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危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的。第三,市场机制具备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价格机制(实质是利润率高低)实现的,因为在价格和利润诱导下资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动,可使产业结构、部门构趋于均衡化、合理化。
(4)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具备其它机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紧要出自市场竞争的外在强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迫使经济当事人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科技投入、研究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努力进取,以便在竞争中以性能更好、质量更高、价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在激烈争迫使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不断地自觉接受培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等也有助于推进科技进步。
(5)促进效率提高。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尽管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因而也就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状态,但是,这并否认市场经济具备提高经济效率的客观功能。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引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有效利用,为出产者和消费者提给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分的货币刺激,使经济当事人能对个别状况的千变万化作出迅速的反映。市场经济国家中,所谓“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说明市场机制具备促进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功能。
2、市场失效解析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满足完全竞争性市场所严格假设的种种条件,一步说,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诸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自发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等问题。与市场有效一样,市场失效(失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揭示,市场失效有以下表现:
(1)不能提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具备联合的、共同的、公用的消费性质,其产权无法清晰地界定,特定的个人和他人能够同时消费(“消费的非排他性”),新增消费者不会减少既有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效用,也不增公共产品的消费成本(“消费的非对抗性”),并且不能把拒绝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消费的非拒绝性”),这就难以形成市场价格,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必要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配置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上,如国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涝设施等。
(2)存在外部性。包含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即某个经济主体出产和消费物品或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由于“不以市场为媒介”,具备外部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是扭曲的市场价格,人们从事具备外部性的行为,是不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这就产生了市场失效状态。
(3)自然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的作用,市场由一个或数个卖者垄断。这是一种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所决定的天然垄断,从而排斥充分竞争,破坏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4)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使之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信息,这将导致市场行为的盲目性。常见的现象是:交易主体的一方(往往是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确定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不具备充分知识时,往往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5)危机和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是以无数人的自发行为为基础的,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而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市场经济就是危机经济。事业危机与各种不确定性,造成某种类型的投入行为不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状态。
此外,从道德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即使在竞争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状况下,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也有可能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三、政府职能界定
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市场失效,引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理由”,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财政的介入,政府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在当今世界上,政府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项: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
政府的政治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紧要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和公共安全。政府的政治职能往往在战争、内乱等特殊状况下才充分发挥作用。在和平时期,则紧要是实行政治统治,保障社会安定和维护公共安全。目前,人们对政治职能的认识并没有太多的分歧。
政府的社会职能则要复杂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此项职能是随着社会的进展而不断扩大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国情区别,使社会职能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由于国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须执行的职能,它一般包含属于政府管辖的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医疗、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在这些基本方面,中外学者也能达成相近的共识。
政府的经济职能,最早是包含在政府的社会职能之中的。从历史进展的进程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各国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事务,经济职能明显扩大,遂逐渐从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职能。战后以来,政府已从传统观念上的政府演变成为现代政府,后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强化,特别是经济职能的不断强化,经营管理性和服务性职能也得以大大加强。但政府经济职能应强化到何种程度,近二、三十年来在西方紧要发达国家却引起了颇多争议,并最终导致近些年来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复归。此外,由于区别国家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区别,也导致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较多争议。但是,对所有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方面却又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并可将之概括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
1、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调节职能
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政策手段紧要有: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其中,财税政策紧要是通过所得税、财产继承税的设定、征收以及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等实行收入再分配:通过财政、税收的“自动稳定器”机制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收缩或提前、推后支出以及特定条件下的 关税实行调节;通过公共事业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调整资源配置;以财政支出来支付有关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提给一般行政服务和建造公共设施等;此外,通过特别折旧等减税措施以及财政补贴,对某些产业的进展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货币金融政策紧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准备金率的变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率调整以及作为对贷款规模直接限制手段的“窗口指导”实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景气调节。
2、提给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所采取的相应手段紧要是公共事业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社会公共品或服务的提给及福利政策等。
3、对微观领域的经营管理或规制职能
政府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包含:禁止垄断、共谋行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业集中等法规;经济直接规制,紧要是对自然垄断、公益性领域实行有关进入、退出、价格等方面的直接经营管理;社会性直接规制及保护消费者政策,包含防止公害、环境保护政策,反毒品、工业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投诉、有关信息公开、防止假冒产品等)政策;有关产业进展的政策,包含对某些特定产业给予一定支持,对某些产业的设备投入实行经营管理,通过直接数量限制或 关税壁垒,限制同类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对衰退产业的调整给予补贴等援助,促进其资源转移及出产效率的提高,为促进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根据有关法规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援助;为促进农业进展和保护农民利益实行的农产品补贴和促进农业经营合理化所采取的政策;扶持高科技企业进展等。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政府职能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三个政府职能是截然分库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项职能中可以包含其他职能的某些内容,也贯彻了其它职能的目的。如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虽属于社会职能的范围,但从收入分配公平化角度看,体现的是经济职能的要求,从社会安定的角度看,又体现了政治理能要求。同样,提给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等,既是经济职能的表现,又反应了政治、社会职能的要求。
从上述政府职能所涉及的领域看,正是市场失效的领域。政府职能所包含的内容,都是针对着诸如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偏在、收入分配不公,危机及不确定以及经济波动等市场缺陷问题的。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竞争为紧要特征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运行方式,适合于社会化大出产、适应经济全球化进展进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出产力进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出产力的进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虽然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自身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这就是“市场失效”问题。“市场失效”紧要表现为:市场不能调节具备外部性的行为;市场很难调节公共物品的出产和供给;产品出产的垄断,导致富有效率的价格机制弱化甚至失效;信息不完全,难以实现“市场成功”;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失效”。上述引起市场失效的状况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显然不能解决市场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因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实行的调节与控制。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配置偏离、商品价格与价值严重偏离的经济运行状态实行调节、控制,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最佳运行。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以来,经济运行经历了几次周期性波动,即“增长-过热-衰退”循环。我国政府针对经济过热、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状况,及时实行宏观调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进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宏观调控要以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为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补充。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这种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进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备很强的生命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则以无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受害最大的是广大劳动者。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健康进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强化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从而可以保证经济运行的健康进展。
(一)强化科学的宏观调控
在宏观调控历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克服急于求成思想,避免顾此失彼,防止经济运行发生“大起大落”,运用宏观调控把握经济进展的方向、节奏,促使经济进展进程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进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进展。在实施宏观调控历程中,要切实处理好如下重大关系:出产与需求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创业相协调;实施财政、货币政策与加强财政、金融监控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相互促进。
(二)结合实际针对重点实施宏观调控
1、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健康进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展速度较快,经济增长堪称“奇迹”,GDP在全世界名列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贫困问题。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出口贸易受阻,经济增长下滑。我国长期以来,靠投入和出口导向的经济进展方式,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这种靠投入和出口导向的经济进展方式,一方面造成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足,越来越难以维持经济的高速进展。这种经济进展方式,无论是否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在其边际收益最大化后,调整进展方式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世界金融危机将这种周期大大提前了,并成为迫使我国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一个外在契机。所以,从表面看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是出口产业,实际上冲击的是传统的经济进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我国目前的经济进展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增长、高出口、低消费的紧要特点。经济高增长是靠出产要素的高投入获得的,而并非技术创新获得。这种经济高增长会刺激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资产价格膨胀,也成为从货币与商品渠道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以上解析表明,我国现存的经济进展方式必须转变。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已客观地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进展与推进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进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进展。
2、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我国经济快速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与国民消费水平相比,却显得很不协调。国民消费率指标,能够反映出内需不足、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2000年国民消费率为62.3%,2006年为49.9%,2007年为49%,消费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扩大内需经济,具备较大的进展空间和潜力。经济增长和赶超世界进展的原动力来自内部,进展内需经济,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进展的最佳选择。扩大内需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符合科学进展观关于进展为了人民、进展依靠人民、进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进展外需经济不重要,要在扩大内需经济的同时,稳定外需经济的进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进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加快外需经济的进展。
3、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进展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进展方式的关键。经济结构调整,要按照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实行客观引导、规范、调节和控制。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调整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为重点,优先进展民出产业,引导竞争力差、出口受阻的外向型经济实体向内需经济转型,促进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的产业以及文化、旅游、服务业的进展。另一方面,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出发,增强产品出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按出产要素分配与劳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劳动收入的分配份额;调整经济实体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层人员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分配的比例,缩小分配差距。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增强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监管,抑制通货膨胀,防御金融危机。在金融全球化局势下,金融往往是产生系统性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紧要因素,2008年美国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也潜在较大的危机。潜在危机的紧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房地产贷款上升速度过快,是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指标之一。近几年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超过25%,比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长率高20个百分点。2006-2007年,12家H股上市房地产企业抵押贷款平均同比增长53%,而非抵押贷款平均同比增长286%。2008年前三季度,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350亿元,同比增加1006亿元(林跃勤,2009)。
(2)全国商品房存量市场巨大,空置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占全国城市住宅面积的5%以上。
(3)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房价上涨幅度,已大大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为什么房地产业进展迅速、市场存量巨大,房价还持续大幅度上涨呢?究其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有限。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了房价必然上涨的认识,尽管消费能力不足,也要争先贷款购置住房。二是低息贷款为房地产开发商提给了廉价的资本。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具备高储蓄、低利率的特点,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低息贷款,取得廉价资本,再通过提高房价,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三是投机商炒作房价。采取囤积住房,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合伙抱团抬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土地和原材料涨价。从表面上看,由于土地和原材料涨价,使房价上涨。实质上是由于房地产进展过热,造成土地、原材料短缺,推高了土地和原材料价格。五是房地产行业垄断。通过市场竞争,逐渐形成了行业垄断,市场调节价格的机制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