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它通过合法的社会中介组织,以社会捐献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可汇聚的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慈善事业不是政府主导实行的社会救济行为,而是民间的扶贫济困行为。就其现代意义来讲,慈善事业搭建的是社会各阶层回报社会的爱心平台,在倡导人文关怀、帮助弱势群体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进展基础,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慈善事业的这些特征将它和政府从事的社会救助事业区分开来。政府的社会救助事业是以社会稳定为政治基础,以财政拨款为经济基础,以政府机构为组织基础,以法律制度为实施基础的。
慈善事业的运作
慈善事业的运作包含接受捐献、资金经营管理和实施救助三大环节。
(1)接受捐献环节。慈善组织要开展慈善宣传,弘扬慈善美德,有组织地实行募捐,动员有帮助他人能力的社会成员向慈善组织捐献。
(2)资金经营管理环节。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慈善组织对社会捐献的款项只有看护权,而无所有权和自主使用权,因此,慈善组织应该建立健全财务账册,并严格财务经营管理制度,自觉接受捐献者、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查。
(3)实施救助环节。慈善组织必须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对救助对象及所需服务实行摸底,然后做好与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工作,保证将救助资金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慈善事业的类型
(1)救助型慈善事业。如果把慈善理解为对不幸者的救助与关爱,那么这个理解接近于英文中的charity。实际上,早期的慈善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救助型慈善业”。在西方,慈善最初意味着一种珍贵的情怀与高尚行为,它与恩惠及感恩相联系,是用以表达一个人对自己家庭(家族)以外的他人之善意行为。
19世纪以后,由于对真正的不幸者(如残疾人、孤弃儿等)的救助被认为应当是当时职能日趋发达的国家的责任,日益兴起的私人捐助信托基金(慈善基金)便逐渐退出传统慈善领域转向了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如教育、法律、宗教、科研等,更突出的则是20世纪兴起的环保等领域。
从福利制度的层次来看,救助型慈善事业对应的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是福利充分进展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因承担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而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开始特指国家提给的服务和救助。如果将慈善限定在社会救助工作上,只能涉及现代慈善的一部分功能。现代西方的慈善紧要还是对教会、教育、文化等的捐赠和扶持,社会救助和救济紧要由国家来承担。
(2)公益型慈善事业。当慈善事业突破狭隘的救助领域而转向公益事业的时候,便实现了从救助型慈善业向公益型慈善业的进展。公益型慈善业接近于英文的philanthropy。该词可被译为“为增加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现代西方慈善事业的概念紧要界定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志愿性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代慈善紧要转向投入教育、科研、医学等对于社会公众有益的领域,补充福利国家制度无法惠及的范围。非宗教的慈善行为是提给社会福利的重要制度安排。非营利组织大量地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福利行为,有组织的宗教和非宗教的慈善行为形成了社会福利的志愿部门,即“第三部门”。从这个角度来看,慈善与公益是等同的,慈善事业就是公益事业。
慈善事业的功能
慈善事业的功能是指慈善组织或个人的慈善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慈善事业所具备的功能是慈善事业自身能够存在和运转的根本。具体来说,慈善事业的功能紧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富或资源的分配功能
第三次分配理论既是现代慈善事业赖以立足的基础,也是慈善事业自身所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综观世界各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日益成为社会分配和社会资源重组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中国,由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正处在逐步完善阶段,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财政再分配调控手段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功效,基于社会责任和爱的法则的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功能具备更加突出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种分配方式的不足,促使财富和资源能够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实行流动和重新分配。
2.社会整体受益功能
福利经济学指出,同一般商品一样,人们从一单位财富中所获得的满足感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不断减少。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慈善家把一部分财富转移给低收入阶层,对整个社会来说,所增加的效用要大于减少的效用,从而会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3.社会稳定功能
慈善事业是移富济贫的事业,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进展,成为社会稳定器。进展慈善事业是处理阶层关系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健康和持续进展的重要基础。慈善事业越是进展,对缩小阶层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就越大。
4.思想教化功能
慈善组织通过对人的道德教化,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人、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责任,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人们更加富有爱心,从而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志愿服务是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形式,个人和团体通过发自内心的志愿义务服务,用行动体现内心对人和社会的爱与道德关怀。
5.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功能
市场不仅会失灵,而且市场经济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财富的集中不仅是获取规模效益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一机制正是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但同时又容易造成贫富不均和社会分化。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和社会都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问题。慈善事业作为区别于国家和市场的第三股力量,能够承担国家剥离给社会的许多职能,有助于解决在某些方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 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1,第4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