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概念

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含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实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给给所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历程。

直接融资的基本特点是,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和需要资金的单位直接实行资金融通,不经过任何中介环节。

直接融资的种类

(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给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其紧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提给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这类信用紧要是通过提给商品实现资金融通;另一类是提给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这类信用紧要是提给与商品交易有关的货币,以实现资金融通。伴随着商业信用,出现了商业票据,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

(2)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行为,其紧要表现形式为: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如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等。国家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筹措的资金形成国家财政的债务收入,但是它属于一种借贷行为,具备偿还和付息的基本特征。

(3)消费信用。具体而言,消费信用指的是企业、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给的信用,包含:企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给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给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

(4)民间个人信用。它指的是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

直接融资所使用的有价证券,通常是非金融机构,如政府、企业、个人所发行或者签署的公债、国库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据或者债务凭证,这些借据或者凭证一般又称为直接证券。

直接融资的特征

(1)直接性。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的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分散性。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相互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实行的,因此融资行为分散于各种场合,具备一定的分散性。

(3)信誉上的差异性较大。由于直接融资是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实行的,而区别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的差异,债权人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债务人的信誉状况,从而带来融资信誉的较大差异和危机性。

(4)部分不可逆性。例如,在直接融资中,通过发行股票所取得的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投入者无权中途要求退回股金,而只能到市场上去出售股票,股票只能够在区别的投入者之间互相转让。

(5)相对较强的自主性。在直接融资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融资者可以自己决定融资的对象和数量。例如在商业信用中,赊买和赊卖者可以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决定赊买或者赊卖的品种、数量和对象;在股票融资中,股票投入者可以随时决定买卖股票的品种和数量等。

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

②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行为;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③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备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入资金;由此筹集的资金具备可以长期使用的特点。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进展。

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紧要表现在:

①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限制比间接融资为多。

②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直接融资危机比间接融资要大。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

  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紧要在于融资历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状况下,判断是否直接融资的标志在于该中介机构在这次融资行为中是否与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2. 在许多状况下,单纯从行为中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出发尚不能准确的判断融资的性质究竟属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一般习惯上认为凡是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方是金融机构均被认为是间接融资,而不论这种融资工具最初的债权人、债务人的性质。
  3. 一般认为直接融资行为从时间上早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进展,互相促进。间接融资已构成金融市场中的主体,而直接融资脱离了间接融资的支持已无法进展。从出产力进展的角度来看,间接融资的产生是社会化大出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参与经济循环以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必然趋势。而直接融资形式的存在则是对间接融资行为的有力补充。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