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概述

经济危机(Economic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进展历程中周期爆发的出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产生经济危机原因

· 根本原因:出产社会化和出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其他原因:

o 经济政策错误

o 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o 自然灾害

o 全球化的后果

o 金融政策错误

经济危机的后果

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 社会动乱

· 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 政变

· 战争

经济危机的紧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区别。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出产(紧要是工业出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出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出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紧要标志。战前与战后区别之处,紧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紧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紧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出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紧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出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经济危机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出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出产过剩,不是出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出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出产的社会化和出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有:

①个别企业内部出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出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进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出产比例关系的破坏,从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②资本主义出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出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社会出产的增长,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出产的相对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出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出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进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的广泛进展,商品出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出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出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出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出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出产的唯一目的,就是出产并占有剩余价值,他们“出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出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进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无酬劳动的占有以及这个无酬劳动和物化劳动之比,或者按照资本主义的说法,取决于利润以及这个利润和所使用的资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当出产的扩大程度在另一个前提下还远为不足的时候,对资本主义出产的限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出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出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8页)。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单个企业出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出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的出产,在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统一指挥下,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而整个社会出产却基本上陷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再出产历程中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出产与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私有制把社会出产割裂开来,资本家们各行其是。各出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是资本主义出产运动中的经常现象,而按比例的进展,则是资本主义出产运动中的个别状况。严重比例失调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出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出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出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进展出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出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出产的相对过剩。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出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及出产的无政府状态,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们的结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再出产周期地遭到破坏,引起出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出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进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行为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出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状况有所好转,出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入、扩大出产。随着出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逐渐加快,社会出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出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进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历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出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期间,构成资本主义再出产的一个周期,或称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一个周期都包含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区别的阶段。战后的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础。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周期性的原因,一个是周期长短的原因。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基本矛盾虽然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进展的始终,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严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呈现出一种波浪式进展的状态。经济危机是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又反过来通过对出产力的破坏暂时强制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进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重新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出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出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5页)。

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紧要是由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决定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出产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出产资料出产的恢复和进展。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扩大消费资料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出产的恢复和进展。因此,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会引起新的一轮出产过剩,为下一次经济危机提给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不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其经济危机也是不规则的。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固定资本的再出产还没有能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进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当时的英国频繁出现过1788年、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经济危机,但它们的出现和交替是没有规则的,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危机还是一种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当大机器工业进展到对整个社会出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程度时,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机才逐渐转变为波及一切紧要工业部门、震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出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危机,就是最早一次这样的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状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状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紧要表现在:

①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出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③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④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出产力和出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出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只有按照社会化大出产进展的要求,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当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进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出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紧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紧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8次

1948~1949:出产率膨胀过急,出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所需,美国经济出现衰退1953~1954:受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失败的拖累,美国陷入经济危机1957~1958:美国工业出产持续下降了24个月,下降幅度最大时达到13.5%1960~1961:美元危机首次出现,美元大幅贬值1969~1970:货币紧缩政策引发美国经济衰退1973~1975:美元贬值、石油危机共同催生的"滞胀"1980~1982:美国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股灾2007~2008:次贷危机现形,美国金融市场深陷泥潭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出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出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出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出产还没有进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状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进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实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乃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的背景下发生的。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备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紧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出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7个紧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称之为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机有很大的曲折性,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史上所罕见的。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出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从1980年8月起,工业出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出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进展历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进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企业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企业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企业接受投入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入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企业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企业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经营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837年恐慌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入企业作为抵押投在高危机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07年银行危机

1929-1933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此前的1923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在股票、证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年出产率增长幅度达4%。可是,美国农业在此期间长期不景气,1929年农场主纷纷破产;同时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均衡,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生活水平仅够温饱。种种因素酝酿出这次经济危机。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在整个经济危机结束时,美国工业出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

美国的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出产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1933年罗斯福上台担任美国总统,推出了旨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稳定进展的新政,从全国银行“休假”整顿开始,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复兴和救济,此次经济危机也在持续4年之后终于落下帷幕。

1929年大崩溃

1948-1949“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全文的第一页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形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形成的高速出产惯性,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暂时萎缩,两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这次危机从消费品出产部门开始,然后波及原料出产和机器设备部门。危机期间,美国整个工业出产下降了10.10%,固定资本投入下降16%失业率达到7.9%,道·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并且在工业危机的同时,还出现了农业危机。

为了缓和危机,杜鲁门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其实质是美国对欧洲实行援助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首先提出,欧洲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因此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出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月至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功缓解了美国这次持续15个月的经济危机。

1973-1975石油危机

1974年美国的汽油定量配给票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出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进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除开石油危机的因素,美元的贬值和和此次危机的产生也不无关系。1971年,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同时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范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当年12月,美元正式贬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呼之欲出。

这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出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最为可怕的是,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一方面,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到13.2%。

直到80年代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一开盘,道·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大纽约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出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这次突如其来的股灾,实际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自1983年起,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期,同时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上涨了两倍多,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股市也分别上涨了3.56倍、3.51倍和1.6倍,市场出现过热的迹象;但在1987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它已无法支持股市上涨,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此外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2210亿美元,外债更是高达2636亿美元,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另外西方各国在协调经济进展中不断发生贸易纠纷,也影响了世界经济和股市的稳定。

纽约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紧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跌183.70点,跌幅为10.8%;日本东京日经指数10月19日、20日累计跌幅为16.90%;香港恒生指数19日下跌420.81点,跌幅11.2%;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新加坡股市分别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抛售大幅贬值。受此影响,10月26日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156.63点,跌幅为8.03%其它国家股市也再次随之下跌,香港恒生指数更是暴跌1120.7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的最高跌幅。

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造成了世界紧要股市的巨大损失。美国股票市值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紧要股市合计损失达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

2007-2008年次贷危机

2002以来利率先降后升,房地产市场却先热后冷,导致大批蓝领阶级陷入房贷陷阱

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为缓解次贷风暴及信用紧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几月来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打破常规为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提给直接贷款及其他融资渠道。美国政府还批准了耗资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另外放宽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企业)等金融机构融资、准备金额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国房贷市场继续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状况下,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达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同战前比较,战后资本主义的再出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了新的特点。危机的性质、紧要特征、基本原因等等,并没有改变。但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经济周期的进展进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资本主义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与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互相交错,而进入70年代以后,则由非同期性稳定地转向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紧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同时爆发,具备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自184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欧美各紧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危机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他各次危机则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例如,美国爆发1948~1949年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西欧和日本正处于战后恢复历程中,并未同时发生危机,而当西欧各国爆发1951~1952年和1964~1966年的经济危机时,美国则由于先后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使危机分别推迟到1953~1954年和1969~1970年才爆发。

危机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战后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区别,经济恢复的时间区别,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也就很不一致。

②局部战争,即50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国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区别的影响。

③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进展,但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措施并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国经济危机影响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④由于某些地区和某些国家的经济关系特别密切并有共同利害关系,战后形成了一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地区性联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因此,经济危机有时在这些国家里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同期性,而不表现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空前进展,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出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以上这些因素终于阻止不了经济危机向世界同期性进展。70年代以后,连续发生了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两次战后严重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转变,这就是战后经济危机进展的历史趋势。这一转变,反映了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加深。在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中,未发生危机的国家还可以吸收那些陷于危机中的国家的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时,一些紧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于危机之中,谁也救不了谁,而且还互相转嫁危机,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使危机的时间拖长。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出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马克思关于周期将逐渐缩短的论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否仍然有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由战后只发生过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来看,从1957~1958年的危机起到1980~1982年的危机爆发止,23年间发生三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11年;而20世纪初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7年,37年间共发生6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7年。两相比较,战后的经济周期是延长了。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经济危机也计算在内,以美国为代表,从1948年到1980年,32年发生7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约为5年零4个月,显然又比战前大大缩短了。还要看到,1973~1975年的危机以后,只相隔4年多一点就爆发了1980~1982年的危机,这是周期缩短的最近证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行为的干预。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在财政上和货币金融上实行膨胀政策,如增加预算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货币发行量等等,同时还用减免税收、降低贴现率、放宽房屋抵押贷款条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入和私人消费。这些措施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入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出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出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出产能力,加剧了出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另一个紧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还采取加速折旧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入,这也促进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缩短。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表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在国家的多方干预下,战后虽然没有发生象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