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定义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行为,所规范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紧要包含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经济政策本来属于上层建筑,但是由于它既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出产力的反映,又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出产力产生强大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进展,所以它是经济科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经济政策紧要措施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状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进展具备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对社会经济的进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进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紧要有:

1、制定经济和社会进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经济政策的分类

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

宏观经济政策包含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经济政策的阶级利益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政策是由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制定的。奴隶制国家的经济政策,旨在巩固对奴隶的统治和残酷剥削奴隶的剩余劳动。封建制国家的经济政策,旨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榨取沉重的封建地租及各种贡赋。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保证资产阶级通过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获得高额利润的手段。虽然,处在上升阶段的剥削阶级有可能制定和社会进展的利益相一致的经济政策,但是随着这些阶级的日益衰朽,它们的经济政策总的说来是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矛盾的,并且必将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它的目的是实现政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迅速进展出产力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出产关系,并最终实现消灭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出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正确的经济政策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发生显著的作用,给社会主义经济进展以巨大的推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进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极为慎重地制定经济政策。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要依据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力求反映它们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出产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进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会存在着矛盾,它也将表现为经济政策和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以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劳动人民出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出产力的进展作为检验的标准。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出产力的进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出产力的,还是解放出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80页)。在经济政策的执行历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经验的总结,改变经济政策中那些错误的或过时的内容,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增加新的内容或制定新的政策,将会有助于社会出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出产力的进展。

经济政策有效性评价

了解各项紧要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给评价现状和预测未来做铺垫,因为对各种经济政策实行解析总是围绕其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与工具等实行的,对各项政策的功能特性有一大体认识,在评价和预测时就易于把握大方向。

评价经济政策的步骤

一般说来,解析评价各项经济政策紧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评价解析的标准。一般说来应以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为依据。

第二,比较各经济政策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与政策目标,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评价政策手段的有效性;有时还应解析由于某项经济政策实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

第三,根据上一步所得结论,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会实施的政策。

评价经济政策的原则

为保证评价效果正确、有效,对经济政策的评价必须坚持下面两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都是多元的,那么其效应必定也是多元的;另外,政策效应不仅包含经济效应,往往还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对政策有效性实行评价必须考虑到各项经济政策的各个目标的实现状况,不能只要增长不要稳定,也不能只讲规模忽视效益,等等。

必须从多方面、从整体上评价政策效应的好坏,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某一政策实施所造成的后果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才能为下阶段的预测提给可靠的依据。

2、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是指评价应有客观标准,不能只从主观出发来判断效应的好坏。区别的投入者由于其所处地位、环境、自身实力等有差异,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如果全凭主观判断,很可能对同一现象得出截然区别的结论,显然不利于发现真实的客观状况。因此,评价政策效应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尽量让数字与资料来说话。

评价政策效应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第一,评价政策效应应考虑到政策的机会成本的大小。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经济政策实施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这一代价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举例来说,如果政策为实现物价稳定目标而对城镇居民实行价格补贴,在总量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意味着政府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要相应减少,特别是减少了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这会使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为实现物价稳定而在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一政策是不成功的,在下一阶段很可能就不会再采用这一政策。

第二,在实行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另外一个具体的问题,即经济政策效应的间接性问题。经济政策往往从其政策目标或手段本身无法直接反映出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间接反映。例如,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目标来说,"优化"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区别的人对"优化"完全可以有区别的理解,这就要求把它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才便于作出客观判断。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种类繁多,反映这些目标的指标更是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收入公平等六大宏观经济目标作一介绍。这是因为,各项经济政策均以这六大目标为根本目标,那么其实现状况显然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合理化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由此,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就成为观察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标准。如何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本章第二节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至于反映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从宏观经济角度讲,紧要是全要素出产率,即国内出产总值与全部出产要素综合投入量的比率。

这一指标可反映单位出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国内出产总值,比值越大表明资源使用效率越好。更具体地讲,国民经济出产历程中所投入的出产要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劳动力与资本(或资金)两部分,那么与之相对应,全要素出产率也可分为两个部分出产率比率:全员劳动出产率与资产产值率,它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虽然各有自身衡量标志,但它们都体现了在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经济系统地稳定进展,因此,可以把这三个目标综合为一个经济稳定目标加以判断。经济稳定与否在宏观领域最直接地表现就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显然,使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的经济政策其效应是好的。

经济增长目标紧要通过国民出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两个指标体现出来。在其他条件许可时,经济增长速度即国民出产总值与即民收入增长速度越快,表明政策效应越好。

对于收入公平目标的衡量争议较多,目前提出的表示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较有代表性的有洛伦茨曲线、帕累托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等,其中,库兹涅茨指数是比较直观的一个。库兹涅茨指数又叫相对收入阶层分布,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阶层所占的比重,这就是现实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与投入的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历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出产有利可图时,出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出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出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这种盲目、自发的历程必然会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如,市场机制还会造成社会收入两极分化、垄断、企业内部行为经济性与其外部行为不经济的对立等现象,同时在社会领域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自身固有而无法避免的缺陷,都会破坏市场作用的发挥。所以,经济运行客观上要求作为宏观经营管理者的政府对市场实行调控与经营管理,以弥补或消除其缺陷,促进经济的协调进展。

政府对经济的经营管理紧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实行的,针对区别的目标,政府可以采取区别的经济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在具体实现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财政政策紧要是通过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等工具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货币政策则紧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三大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但是从实质上讲,各种手段、工具都是通过对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调节来实现各自政策目标的;同时又因为在短期内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变动的因素如出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等都可视为不变因素,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就是在总供给为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即实行需求经营管理。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紧缩的缺口,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此时政府就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来调节总需求,促进总供需的平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过度需求,则会存在膨胀的缺口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政府就应该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来抑制总需求,促使供需趋向平衡。

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或松或紧的政策,将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也会涉及到投入领域。投入是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中实行的,当经济出现过热局面、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政策抑制过度需求,如增加税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等,对投入者来说势必增大其筹措投入资金与投入物品的难度,降低其投入收益水平,因此投入行为受到抑制。反之,景气不旺、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的扩张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与利率、增加进口等,都将会刺激有效需求,投入者此时投入不仅易于筹措资本与投入品,还可降低投入成本,所以投入需求将会增大。如果投入者能够及时预测政府针对区别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必可先发制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后,即可稳收厚利。因此,对投入者来说,经济政策解析技术构成了宏观解析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经济政策解析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对各种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政策工具、种类等等有全面认识,才能知道在何种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析与预测。其次,是对现行政策有效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何种成效,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在哪些领域失去效用等,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打基础。最后,是对计划年度政策目标及政策目标选择的预测。前面已经讲过,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紧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经济进展的客观要求及其他因素如国内国际政治条件的变化等。因此,投入者实行预测也应该从这几方面实行。

关于经济政策解析有一点必须着重指出,即对经济政策的解析必须结合对国民经济形势的解析方可实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非无本之木,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环境之中,为一定的经济目的服务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体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解析各项经济政策。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