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

什么是财政监督

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状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经营管理等事项依法实行的监督检查行为,称为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的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财政经营管理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财政监督范围包含预算执行、税收征管与解缴、财务会计、国有资本金基础经营管理等方面,具体表现是:

(一)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实行审查稽核,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状况实行监督。

(二)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状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经营管理和使用状况实行监督。

(三)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退付预算收入状况,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状况实行监督。

(四)对本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状况实行监督。

(五)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经营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状况实行监督。

(六)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社会审计机构贯彻执行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状况及其在执业行为中的公正性、合法性实行监督。

财政监督的性质

1、财政监督是一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监督

这是由财政同国家政权的本质联系所决定的。财政分配的历程,是以国家整个行政权力所制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实行的。凡与财政发生分配关系的部门、企业、单位,不问其所有制的性质如何;也不问其所在地是城市还是乡镇,都要接受财政部门带强制性的监督。

2、财政监督是一种寓于财政分配之中的监督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而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或GDP)的一种分配。所以,分配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监督是从财政分配中派生出来的。没有财政分配,财政监督就无法实行和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国家把对筹集、供应和使用资金实行监督的职责赋予财政部门,因此,财政监督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监督的重要特点,在于是组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或GDP)分配历程中的监督,是财政业务行为中的监督,进而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监督。

3、财政监督是一种货币监督

在社会主义还存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条件下,财政必须借助货币价值形式实现它的分配行为、同时,由于相同的原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备单位的经济行为必然伴随着资金运动。国家根据有关部门、企业和单位对资金的依存关系,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对有关方面实行货币监督。

财政监督的具体内容

1、对财政收支行为的监督

(1)监督预算、计划的编制及执行

指监督、检查各级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状况,以及经济建设事业完成的进度和效果。对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包含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是财政监督的核心和主体。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不打赤字预算,增收节支,并依照量入为出、尽力而为、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按预算法制以及会计、金库制度办事。

(2)监督财政收入正确、及时、定额上缴

财政收入紧要靠税收,特别是在利改税之后,税收收入占国家预算收入的90%以上。为了保证按分配政策的规范,把应归国家财政的收入及时、均衡、稳妥地上缴国库,必须加强税收的征收经营管理和监督。通过税收监督,促使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个人遵守税法规范,照章纳税。既要触巧立名目,扩大收入范围,不按收入政策办事,加重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也要制止违反税法、税制的规范,随意减税、免税、偷税、漏税、拖欠、截留、挪用税款。

(3)监督财政投入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经营管理

财政投入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经营管理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对其实行监督,以使之向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方向进展。

(4)监督行政事业经费的使用和经营管理

对行政事业经费的监督、紧要是通过单位预算的编报、执行、报账和财政部门的审批、拨款、检查、审核等工作,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同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和一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作斗争。

(5)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行为

这紧要是指监督企业资本金经营管理、成本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行为。通过财政监督,促使国有企业按照财经纪律制度办事,厉行节约,加强核算,降低成本,挖掘潜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正确分配企业的纯收入。

2、对国民经济的监督

(1)监督国民经济计划遵循客观规律要求

监督国民经济计划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种比例关系。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执行国民经济计划,努力实现国家规范的各项经济指标,既完成上缴财政收入的任务,又完成出产和建设计划。

(2)监督全局性、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及其贯彻状况

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的宏观决策及其贯彻状况实行监督,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3)监督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出产、分配和使用

对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或GDP)的出产、分配和使用实行监督,包含监督产品出产中的耗费,促使出产和节约并重;监督合理分配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或GDP),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分配关系;监督讲究使用效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监督储蓄、投入于消费的规模及最优化比例关系

监督国民经济储蓄(投入)与消费的规模及其内部最优的比例关系,防止投入和消费的膨胀,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5)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财政经济制度的执行状况

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各单位严格执行贯彻财政方针政策、财政计划和财政制度、如预决算制度、税收法令、国有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和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财政监督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建立和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财政监督。

(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经营管理,需要加强财政监督。

(三)严肃财经法纪,整顿财税秩序,需要加强财政监督。

(四)强化财税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财政监督。

财政检查工作规则

财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财政检查,应遵守以下步骤:

(1)实施财政检查时,一般应于财政检查的3日前向被检查单位送达财政检查通知书。通知书的内容包含:被检查单位的名称、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被检查单位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检查组长及成员名单以及财政机关公章和签发日期等。

(2)在检查历程中,对检查的内容和事项应整理形成工作底稿,查证事项应取得证据,检查组长对检查组成员的工作质量实行监督。

(3)检查结束后10日内,检查组应提交书面检查报告,特殊状况下,经批准提交财政检查报告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财政检查报告紧要内容包含检查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被检查单位预算或财务收支执行状况以及舆论基础工作状况;认定被检查单位违反国家财政法规行为的基本事实和依据、证据并提出处理、处罚建议;被检查单位的意见或说明等。

财政机关有关内设机构或者专门审理人员在行使审理职能时,要对财政检查报告以下事项实行审核:检查事项的有关事实是否清楚;查证收集的证明材料是否客观、充分、合法;认定依据和处理、处罚建议是否适当;检查程序是否符合规范等。财政检查报告审核后财政机关下达财政检查决定书。决定书的内容紧要包含:主送单位及抄送单位;检查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被检查单位违反国家财政法规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及其依据;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的期限和要求;被检查单位依法享有的权利;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和复议机关;做出财政检查决定的财政机关名称和做出决定的日期。

财政机关在财政检查中,认为应该依法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纪、政纪责任或刑事责任,吊销会计人员会计证、取消会计技术职务资格或解聘会计职务的,要制作财政检查建议书,列明当事人的违纪事实、证据处理处罚依据、处罚建议等,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财政机关在做出对检查单位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财政部规范5万元以上),以及吊销会计人员会计证、取消会计技术职称资格或解聘会计职务等决定之前,必须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范,告知被处罚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如果被处罚人要求听证的,必须依法举行听证。财政机关在做出上述处罚决定前未履行听证告知程序或被处罚人要求举行听证但尚未举行的,所作处罚决定无效。

财政监督机构的工作方式

财政监督检查以确保预算任务完成为中心,以促进财政经营管理为重点,一般以监督检查与规范财政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实施方式分为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

(一)日常监督检查

日常监督检查紧要是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经营管理中的某些重要事项实行日常监控。财政机关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督检查是结合预算编制,对财政资金分配实行事前的审查、稽核,对资金拨付、使用实行事中的审核、控制,以及对财政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中重要环节实行必要的延伸检查核证,及时实行重点监控和实地检查。

(二)专项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检查是深化经营管理、制定政策、加强法治的重要手段,是日常监督的必要补充。从现实状况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利益重新调整、组合、变化,但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不尽完善,为此,财政机关根据财政经营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暴露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坚持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专项监督检查。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