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监管

什么是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是指监管部门以防范和化解银行业危机为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的周密而谨慎的经营规则,客观评价金融机构的危机状况,并及时实行危机监测、预警和控制的监管模式。

审慎监管的实现

银行业的审慎监管是通过两方面内容实现的:

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执行监管当局制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加强内部危机经营管理;

二是通过监管当局检查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的执行状况,实行审慎评估并及时实行危机预警和控制。

由此可见,确定审慎经营规则是审慎监管的基础。根据《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法》第21条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范,也可以由中国银监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目前,中国银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一系列审慎经营规则,包含危机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危机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方面的内容。

审慎监经营管理念的起源

审慎监经营管理念源于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在该文件中,审慎监管原则被作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核心原则确立下来。《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包含7个部分25条原则,从银行业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银行准入和结构、审慎监管法规和要求、持续监管手段、信息披露、监管者的正式权力、跨境银行监管等七个方面,分别对监管主体和监管行为作出规范。这些原则是世界各国近百年银行监管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反映了国际银行业进展的新变化和银行监管的新趋势。《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已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并作为建立和完善本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指导准则。由此,《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被认为是国际银行监管领域里一份具备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在“审慎监管法规和要求”(Prudential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部分,《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共提出了10条原则,要求监管当局制定和实施资本充足率、危机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损失准备、危机集中、关联交易、流动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慎监管法规。这些审慎监管法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资本充足率监管,另一类涉及危机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

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惯例和《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基本精神,确立了银行业审慎监管的理念和原则,并将其作为银行业监管的最重要的制度予以贯彻落实。

国际金融法上的审慎监管原则

国际金融法上的审慎监管原则,紧要出自构成国际金融惯例的巴塞尔协议,并得到作为国际条约的WTO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重要补充。

(一)审慎监管的紧要要求

巴塞尔协议现已进展成为国际金融法领域的惯例。这就意味着,虽然还算不上正式的国际法渊源,但是在采纳了它的国家中,巴塞尔协议将作为国内法起作用,而在很多尚未采纳它的国家中,巴塞尔协议至少可以作为对国际金融规则的权威性解释。

完整意义上的巴塞尔协议,包含以下文件:1983年的《巴塞尔协定》、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定》、1992年的《巴塞尔最低标准》、 1996年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危机的补充规范》、1997年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及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审慎监管原则紧要体现在《巴塞尔核心原则》第6-14条、第15条(第四节B)、第22条(第五节)、第23条和第25条(第六节A)中。审慎监管的要求紧要涵盖资本充足率、危机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跨国银行监管和纠正措施等五个方面,其具体要求包含:

1.资本充足率方面。监管者要规范能反映所有银行危机程度的、适当的审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巴塞尔协议建议的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为8%。

2.危机经营管理方面。首先,为了避免信用危机,应当建立独立评估银行贷款发放、投入以及贷款和投入组合持续经营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储备金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银行监管者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群体的危机暴露;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仅在商业基础上向相关企业和个人提给贷款,并且发放的这部分信贷必须得到有效的监测,必须采取合适的步骤控制或化解这种危机。其次,为了避免流动性危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能使经营管理者有能力识别其资产的危机集中程度。再次,为了避免市场危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制定出各项完善的政策与程序,以便在国际信贷和投入行为中识别、监测和控制国家危机及转移危机并保持适当的危机准备金;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准确计量并充分控制市场危机的体系;监管者有权在必要时针对市场危机暴露制定出具体的限额和/或具体的资本金要求。最后,为了避免操作危机等其他危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全面的危机经营管理程序(包含董事和高级经营管理层的适当监督),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重大的危机并在适当时为此设立资本金。

3.内控机制方面。银行监管者必须确定银行是否具备与其业务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监管者必须确定银行具备完善的政策、做法和程序,以促进金融部门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标准,并防止银行有意或无意地被罪犯所利用。

4.跨国银行监管方面。跨国银行母国必须对其活跃的国际银行组织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这些银行组织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业务实行充分的监测并要求其遵守审慎经营的各项原则;跨国银行东道国应确保外国银行按东道国国内机构所同样遵循的高标准从事当地业务。

5.纠正措施方面。银行监管者必须掌握完善的监管手段,以便在银行未能满足审慎要求时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

(二)审慎例外

如果说巴塞尔协议的审慎监管要求构成审慎监管的“常态”的话,那么WTO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中的“审慎例外”就是审慎监管的“异态”,或曰特殊的审慎监管。

WTO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紧要由《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金融服务附件一》、《金融服务附件二》、《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构成。其中,依据《金融服务附件一》第2条a项的规范,尽管有GATS的任何其他规范,但是不得阻止一成员为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含为保护投入人、存款人、保单持有人或金融服务提给者对其负有信托责任的人而采取的措施,或为保证金融体系完整和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不符合 GATS的规范,则不得用作逃避该成员在该协定项下的承诺或义务的手段。

上述规范就是“审慎例外”(Prudential Carve-out)原则的体现。所谓“审慎例外”,是指WTO各成员可以为了维护国内金融的稳定,不受GATS自由化条款或已作出承诺的束缚,采取审慎的金融监管措施。虽然“审慎例外”具备特殊性,但它与巴塞尔协议中的审慎监管要求的“纠正措施”方面是吻合的,甚至可以认为“审慎例外”是一种在特殊状况下为维护金融秩序而采取的特殊纠正措施。

关于“审慎例外”的规范是较为抽象而灵活的,WTO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并没有具体说明哪些措施属于构成“审慎例外”的监管措施。当然,在新一轮的谈判中,确实有少数国家要求明确列举“审慎例外"的范围。比如瑞士呼吁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管者联合会、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金融混业联合论坛所制定的标准,界定“审慎例外”监管措施的范围。但显而易见的是,新一轮的谈判还不可能顾及到这一问题,这一主张目前难以引起广泛关注,更不用说付诸实践了。

这就意味着,只要表明是为了审慎的目的,东道国就可以暂时摆脱WTO规则的约束,采取任何希望采取监管措施。而且,何谓“出于审慎的目的”是由采取措施的国家自己决定的。“审慎例外”的监管措施不会受到诸如“是否具备必要性”或者“是否属于最低限度的贸易限制”的问题的挑战,也不用理会GATS第6条对国内规章的种种要求。尽管母国可能认为东道国所宣称的“出于审慎的目的”名不符实,但原则上来说,只有WTO的争端解决机构(简称DSB)才有权判断东道国所采取的“审慎例外”监管措施是否确实出于审慎的目的。而实际上,在各国都采取慎重态度的金融领域,鲜有将有关争议提交DSB的可能。正如克伊所指出的,除非存在异常过分的行为,各国都倾向于彼此尊重各自决定其国内规范是否出于审慎性的权力。[3](25)

“审慎例外”原则保留了金融领域里监管的灵活性,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有关国家可以在特定的形势下和在特定的时期内,违背其在GATS项下的承诺和义务,自主决定采取某些特殊的金融监管措施,以达到保护国内金融业的目的。

因此,依据“审慎例外”的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在有关的国内法中,制订一些“审慎例外”的条款。这些条款应当是原则性的,只需说明是为了审慎的目的而实施的即可。这样一来,当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金融监管部门就可以采取其认为合适的特殊监管措施,而不论这样的措施是否违背了我国在GATS项下的承诺和义务。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WTO规则不能在国内直接适用,因此只有当“审慎例外”原则被明确地表述在有关国内法中的时候,监管部门才能依法采取措施。也就是说,WTO规则中的“审慎例外”原则被转化为国内法十分必要。因为,如果缺乏国内法上的明确授权,国内监管部门是不能直接依据WTO规则采取构成“审慎例外”的特殊监管措施的。

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的具体规范

(一)资本充足率方面

依据《条例》第40条和《商业银行法》第39条的规范,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危机较高、危机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依据《条例》第45条,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加准备金等项之和中的人民币份额与其人民币危机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8%,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危机较高、危机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外国银行分行提高前款规范的比例。

《条例》第10—12条对设立外资银行的外方股东提出了复合标准的要求。外方股东的资本充足率,必须既符合母国的要求,又符合东道国的要求。

(二)危机经营管理方面

首先,为了防范和避免信用危机,我国要求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其次,为了防范和避免流动性危机,我国要求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同样地,依据《条例》第46条,外国银行分行也被要求确保其资产的流动性,其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再次,为了防范和避免市场危机,我国要求外国银行分行营运资金的30%应当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指定的生息资产形式存在,②且其境内本外币资产余额不得低于境内本外币负债余额。最后,为了避免诸如操作危机之类的其他危机,我国要求外资银行建立健全危机经营管理系统。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应当设置独立的危机经营管理系统;而在境内设立2家及2家以上分行的外国银行,应当授权其中1家分行对其他分行实施统一经营管理。

(三)内控机制方面

外资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内控系统。其中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还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控制系统,并遵守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有关关联交易的规范。

同时,按照《条例》第55-56条的要求,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的董事长、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不得相互兼职;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与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之间实行的交易必须符合商业原则,交易条件不得优于与非关联方实行交易的条件;外国银行对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与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之间的资金交易,应当提给全额担保。

此外,《条例》第9条第3项还要求外方股东具备有效的反洗钱制度。

(四)跨国银行监管方面

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的有关规范,向其所在地的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报告跨境大额资金流动和资产转移状况。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对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行实行合并监管。

外方股东必须受到母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并且就设立外资银行取得后者的同意。母国应当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督经营管理制度,并且其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已经与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监督经营管理合作机制。

(五)纠正措施方面

依据《条例》第50条,我国银行业监督经营管理机构根据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危机状况,可以依法采取责令暂停部分业务、责令撤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特别监管措施。根据《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94条的规范,这些特别监管措施包含:约见有关负责人实行警诫谈话;责令限期就有关问题报送书面报告;对资金流出境外采取限制性措施;责令暂停部分业务或者暂停受理经营新业务的申请;责令出具保证书;对有关危机监管指标提出特别要求;要求保持一定比例的经中国银监会认可的资产;责令限期补充资本金或者营运资金;责令限期撤换董事或者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暂停受理增设机构的申请;对利润分配和利润汇出境外采取限制性措施;派驻特别监管人员,对日常经营管理实行监督指导;提高有关监管报表的报送频度;中国银监会采取的其他特别监管措施。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