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概述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人范围比企业所得税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是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后实行的,它把原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统一起来,形成了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它克服了原来按企业经济性质的区别分设税种的种种弊端,真正地贯彻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实现了税制的简化和高效,并为进一步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即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包含以下6类:

(1)国有企业;

(2)集体企业;

(3)私营企业;

(4)联营企业;

(5)股份制企业;

(6)有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企业是指按国家规范注册、登记的企业。有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有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独立经济核算是指同时具备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独立建立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独立计算盈亏等条件。

企业所得税税率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即据以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法定比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规范,我国企业所得税采用25%的比例税率。另外:

(1)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范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征收企业所得税;

(2)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减免

企业所得税减免是指国家运用税收经济杠杆,为鼓励和扶持企业或某些特殊行业的进展而采取的一项灵活调节措施。企业所得税条例原则规范了两项减免税优惠,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二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范给予减税免税的企业,依照规范执行。对税制改革以前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属于政策性强,影响面大,有利于经济进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的,经国务院同意,可以继续执行。

紧要包含以下内容:

(1)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

(2)对农村的为农业出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即乡村的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生机站、气象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对其提给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以及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导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含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免征所得税2年;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对新办的独立该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二年。

(3)企业在原设计规范的产品以外,综合利用本企业出产历程中产生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紧要原料出产的产品的所得,以及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紧要原料出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出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兴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4)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5)企业事业单位实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历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6)企业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7)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8)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办工厂,暂免征收所得税。

(9)对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出产单位,凡安置“四残”人员占出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暂免征收所得税;凡安置“四残”人员占出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所得税。

(10)乡镇企业可按应缴税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费用。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式

企业所得税基本计算公式为: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所得税法定扣除项目

企业所得税法定扣除项目是据以确定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企业所得税条例规范,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是企业的收人总额减去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准予扣除顶目的金额。成本是纳税人为出产、经营商品和提给劳务等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耗费和各项间接费用。费用是指纳税人为出产经营商品和提给劳务等所发生的销售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损失是指纳税人出产经营历程中的各项营业外支出、经营亏损和投入损失等。除此以外,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处理和税收规范不一致的,应按照税收规范予以调整。企业所得税法定扣除项目除成本、费用和损失外,税收有关规范中还明确了一些需按税收规范实行纳税调整的扣除项目,

紧要包含以下内容:

(1)利息支出的扣除。纳税人在出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2)计税工资的扣除。计税工资是指按照税法规范,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工资标准。按现行税收规范,纳税人的计税工资人均月扣除最高限额为800元,具体扣除标准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区别行业状况,在限额内确定,并报财政部备案。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确需高于该限额的,应在不高于20%的幅度内报财政部审定。纳税人发放工资在计税工资标准以内的,按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则不得扣除。国家将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以及国家财政状况,对计税工资实行适时调整。

(3)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纳税人按照计税工资标准计提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分别为2%、14%、2.5%),可以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超过按计税工资标准计提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则不得扣除。纳税人发放工资低于计税工资标准的,按其实际发放数计提三项经费。

(4)捐赠的扣除。纳税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允许扣除。超过3%的部分则不得扣除。

(5)业务招待费的扣除。业务招待费,是指纳税人为出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交际应酬费用。税法规范,纳税人发生的与出产、经营业务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由纳税人提给确实记录或单据,分别在下列限度内准予扣除:全年营业收入在1500万元以下的(不含1500万元),不超过年营业收入的5‰;全年营业收入在1500万元以上,但不足50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营业收入的3‰;全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含5000万元),但不足1亿元的,不超过该部分营业收入的 2‰;全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部分,不超过该部分营业收人的1‰。营业收入是指纳税人从事出产经营等行为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缴纳增值税的纳税人,其业务招待费的计提基数,是不含增值税的销售收入。

(6)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扣除。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在省级税务部门认可的上交比例和基数内,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7)残疾人保障基金的扣除。对纳税人按当地政府规范上交的残疾人保障基金,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8)财产、运输保险费的扣除。纳税人缴纳的财产。运输保险费,允许在计税时扣除。但保险企业给予纳税人的无赔款优待,则应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9)固定资产租赁费的扣除。纳税人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可以直接在税前扣除;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则不得直接在税前扣除,但租赁费中的利息支出。手续费可在支付时直接扣除。

(10)坏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商品削价准备金的扣除。纳税人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提取的标准暂按财务制度执行。纳税人提取的商品削价准备金准予在计税时扣除。

(11)转让固定资产支出的扣除。纳税人转让固定资产支出是指转让、变卖固定资产时所发生的清理费用等支出。纳税人转让固定资产支出准予在计税时扣除。

(12)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盘亏、流动资产毁损、报废净损失的扣除。纳税人发生的固定资产盘亏、毁损、报废的净损失,由纳税人提给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这里所说的净损失,不包含企业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纳税人发生的流动资产盘亏、毁损、报废净损失,由纳税人提给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以在税前扣除。

(13)总机构经营管理费的扣除。纳税人支付给总机构的与本企业出产经营有关的经营管理费,应当提给总机构出具的经营管理费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式的证明文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

(14)国债利息收入的扣除。纳税人购买国债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5)其他收入的扣除。包含各种财政补贴收入、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有指定用途者,可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外,其余则应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

(16)亏损弥补的扣除。纳税人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企业所得税不得扣除项目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1)资本性支出。是指纳税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以及对外投入的支出。企业的资本性支出,不得直接在税前扣除,应以提取折旧的方式逐步摊销。

(2)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是指纳税人购置无形资产以及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各项费用支出。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也不得直接扣除,应在其受益期内分期摊销。

(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纳税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被有关部门处以的罚款以及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得扣除。

(4)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纳税人违反国家税收法规,被税务部门处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司法部门处以的罚金,以及上述以外的各项罚款,不得在税前扣除。

(5)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纳税人遭受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保险企业给予赔偿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

(6)超过国家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纳税人用于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超过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的部分的捐赠,不允许扣除。

(7)各种赞助支出。

(8)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企业所得税收入费用确认实现原则

企业所得税规范,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同时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长期工程(劳务)合同等经营业务规范可按下列方式确定:

(1)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可以按合同约定的购买入应付价款的日期确定销售收入的实现;

(2)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给劳务,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3)为其他企业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持续时间超过四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

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是指按照税法规范,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工资标准。包含企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各类补贴、津贴、奖金等。计税工资与工资的概念是区别的。

工资是企业按一定标准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劳动报酬,是企业出产经营成本的组成部分,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出产、经营者,有权决定发放工资的标准。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还不明晰,职工个人的纳税意识还不高,因此,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有必要在税收上对企业的工资发放实行限制。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只允许按计税工资标准扣除,超过标准部分,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则不得扣除。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计税工资人均月扣除最高限额为800元。具体扣除标准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区别状况,在上述限额内确定,并报财政部备案。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确需要高于该限额的,应在不高于20%的幅度内报财政部审定。国家将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以及国家财政状况,适时对计税工资限额实行调整。

企业所得税征收留理

(1)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年度。是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为一个纳税年度。

(2)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纳税人在季度终了后15 日内,年度终了后45日内,无论盈利或亏损,都应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和年度会计报表;纳税人实行清算时,应当在办理工商注销登记之前,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所得税申报。纳税人在规范的申报期申报确有困难的,可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延期申报。

(3)企业所得税税款缴纳方式。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但为了保证税款及时、均衡人库,对企业所得税采取分期(按月或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办法。纳税人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纳税期限的实际数预缴,按实际数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l/12或1/4,或者经当地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式分期预缴所得税。预缴方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4)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期限。按月份或季度预缴税款的纳税人,应在月份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实行纳税申报并预缴税款。其中,第四季度的税款也应于季度终了后15日内先实行预缴,然后在年度终了后45日内实行年度申报,税务机关在4个月内实行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5)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地点。除国家另有规范者外,企业所得税由纳税人在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缴纳。所谓“所在地”是指纳税人的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种类

国营企业所得税

国营企业所得税是对国有企业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并直接调节企业利益的一个关键性税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国有企业不征所得税,而实行国有企业上交利润的制度。为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通过在各地实行“利改税”试点,于1983年在全国推行第一步“利改税”,规范自1983年6月1日起对全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征税时间从1983年1月1日起计算。第一步 “利改税”办法规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征收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根据企业的区别状况分别采取递增包干、固定比例上交,征收调节税、定额上交等办法。 1984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缴纳了55%的所得税后的利润统一开征调节税,设想把国家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完全作为税收关系固定下来。国务院于1984年9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对第二步“利改税”的内容作了具体规范。

国营企业所得税的设置原则紧要有:

(1)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原则;

(2)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3)便于征管的原则。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从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饮食服务业,以及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物资供销、城市公用和其他行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经营单位。其课税对象为企业(单位)在纳税年度内从国境内外取得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其税率分为两类,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适用55%的比例税率;一是国营小型企业适用8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税率为10%,最高税率为55%。其征收方式是实行按年计征,按日或按旬、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税法规范,对缴纳国营企业所得税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可实行免税、定期减税、按一定比率减税或一次性或定期免税等项照顾。国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确立是城市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意义紧要是:

(1)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用法令形式固定下来,企业有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义务,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法律保证,并能随着经济的进展而稳定增长;

(2)企业自身有依法规范的收入来源,随着出产的进展,企业将从新增加的利润中得到应有的份额,使企业的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

(3)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职能,有利于调节出产、流通和分配,加强宏观控制和指导。

(4)有利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财政经营管理体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1994年税制改革时,本着“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取消了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办法,实行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规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适当减轻了企业税负,并简化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式。

集体企业所得税

集体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从事工业、商业、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集体企业所得税是由原工商所得税演变而来的。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包含营业税和所得税两部分,规范除国营企业外,所有的工商企业的所得都应缴纳所得税。当时所得税的纳税人紧要是私营企业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很小。为了贯彻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所得税实行21 级全额累进税率,最低一级全年所得额未满300元的,税率为5%,最高一级全年所得额在1万元以上的,税率为30%。对各种形式的集体企业,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执行统一所得税率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减免税优惠。

1958年工商税制改革,把工商业税中的营业税部分与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印花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保留了原工商业税中的所得税。所得税成为一个单独的税种,称“工商所得税”。因为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也大部分组织起来,所以集体企业成为紧要纳税人。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调整工商所得税负担和改进征收办法的试行规范》,根据“个体经济要重于集体经济,合作商店要重于手工业合作社、交通运输合作社及其他集体经济,集体经济负担要大体平衡”的原则,调整了所得税率。对手工业合作社、交通运输合作社实行8级超额累进税率;对合作商店行实9级超额累进税率,并对全年所得额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加成征收1~4成;对基层供销社实行39%的比例税率;对个体工商业户实行14级全额累进税率,并对全年所得额超过1800元以上的,加成征收1~4成。

1984年国营企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后,根据集体企业的进展状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于1985年4月11日颁布,从1985年度起实施。集体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包含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安装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其他行业的集体企业,同时,该税纳税人应是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集体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即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国家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的税金和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集体企业所得税不分行业和企业规模实行统一的8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一级年所得额1000元以下的部分,税率为10%;最高一级,年所得额20万元以上的部分,税率为 55%。这套税率与国营小型企业的所得税率是相同的。为了照顾集体企业在出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以及根据国家政策扶持某些集体企业进展,税法中还规范了减免税条款。

集体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年计征、按季或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收方式。集体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参与集体企业利润分配的紧要手段。通过对集体企业征收所得税,可以合理调节收入水平,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贯彻合理负担的原则,平衡集体企业之间以及集体企业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之间的税收负担。这样可以使各类企业在大致相同的税收负担条件下开展竞争,有利于引导集体企业按照国家的计划和方针政策实行出产经营,端正经营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国家对集体企业的监督经营管理,促进集体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994年税制改革时,取消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办法,将集体企业所得税与国营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征收内资企业所得税。

私营企业所得税

私营企业所得税是对私营企业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个体经济的进展,资产私人所有、雇工达到一定人数的私营企业产生了。

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案,宪法第11条增加了如下规范:“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存在和进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为了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经营管理,鼓励其健康进展,国务院于1988年6月25日发布了《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关于征收私营企业投入者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规范》。

财政部1988年11月17日颁发了《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私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城乡私营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私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依据是纳税人每一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国家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的税金和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即私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私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35%的比例税率。私营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私营企业投入者从税后利润取得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依照4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是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根据对外开放的政策,为适应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新状况,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同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公布了施行细则。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直接涉外的企业所得税法。它是按照维护国家权益,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国合营者。征税对象是合营企业从事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出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工业、采掘业、交通运输、农林牧业质游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的出产、经营所得。其他所得是指股息、红利、利息所得和转让财产以及提给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版权等项所得。

此外,税法还规范对外国合营者从企业分得的利润汇出国外时征税。由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按照中国法律登记注册开办的企业,属于中国法人,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在税收上是中国法人居民。按照税法规范,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都应在中国汇总计算缴纳所得税。但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可以在总机构汇总计算的应纳税额中扣除,扣除额不得超过境外所得按照中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为了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兼顾国家、企业和投入者几个方面的利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税率定为30%,另按应纳税所得额征收3%的地方所得税,对合营企业的外国合营者从企业分得的利润汇出国外时,按汇出额征收10%所得税。税法规范,合营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人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该税的征收方式有两种:

(1)由纳税义务人按期申报缴纳。即按年计征,分季预缴,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2)代扣代缴,即外国合营者从合营企业分得的利润汇出时,由承办汇款的单位按汇出额扣缴税款。

该税的减免规范紧要有:

(1)新办的中外合营企业,合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1983年9月2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延长减免税期限,改为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农业、林业等利润较低的中外合营企业和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开办的中外合营企业,除了在获利的头五年减免所得税外,还可以在以后的十年内继续减征企业所得税15%~30%。

(3)外国合营者分得的利润,在中国境内使用不汇出的,不征收预提所得税。如果在中国境内再投入,期限不少于5年的,还可以退回再投入部分已纳企业所得税款的40%。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自1991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废止。

外国企业所得税

外国企业所得税是对中外合作经营的外方合作者和外国企业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1981年 12月13日公布,自1982年1月1日起施行。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于1982年2月21日公布施行细则。这是中国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公布之后,制定的又一部直接涉外的企业所得税法。

根据税法规范,该税种的纳税义务人有三个方面:

(1)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独资经营的外国企业、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2)在中国境内同中国企业合作出产、合作经营的外国企业;

(3)在中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而有来源于中国的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项所得的外国企业。

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

(1)在中国境内从事出产、经营的所得和其他所得。包含从事工、矿、交通运输、农、林、牧、渔、饲养、商业、服务以及其他行业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营业外收益。

(2)取得来源于中国的投入所得。包含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股息或分享的利润;从中国境内取得的存款、贷款、垫付款、延期付款等项的利息和将财产租给中国境内租用者而取得的租金,以及提给在中国境内使用的各种专利权、专有技术、版权、商标权等而取得的收入。以上这两个方面,都是基于所得来源地征税原则确定的。按照税法规范:“外国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的所得额”。

对没有设立机构而取得的投入所得,除另有规范者外,都按照收入全额计算应纳税额,由支付单位在每次支付的款额中扣缴。外国企业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按所得额的大小分为5级,最低一级是年所得额不超过25万元的,税率为20%,最高一级是年所得额超过100万元的部分,税率为40%,另外,还要按应纳税所得额征收10%的地方所得税,两项合计,最高负担率不超过50%。外国企业所得税是按年计征,分季预缴,采取由企业申报,税务机关核实征收的方式。为了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除了对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投入,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加快投入回收以外,还有以下几项优惠:

(1)对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等利润率低的外国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过申请批准,可以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定期减免所得税;减免期满后,还可以在以后的10年内继续减征15%~30%的所得税。

(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给中国政府和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以及外国银行按照优惠利率贷款给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均免征所得税。

(3)对外商在1983年至1995年期间,同中国企业、企业签订信贷合同或贸易合同,以及租赁贸易合同所取得的利息和扣除设备价款后的租赁费,在合同有效期内,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属于出口信贷利率的利息,可以免征所得税。

(4)对外商在农牧业、科研、能源、交通运输、防治环境污染以及开发重要技术领域等方面提给专有技术所收取的使用费,可以减按10%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以免征所得税。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发布、实施,对于进展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和技术交流,更好地贯彻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方针政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自1991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废止。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是指对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入企业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以及对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出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个税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设税法》是在总结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参照国际惯例,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酝酿后制定的,经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从1991年7月1日起实施。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负有缴纳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义务的企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具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外商投入企业,包含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二是外国企业,包含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出产、经营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指计算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依据,即应纳税所得。具体包含:

(1)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出产、经营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内、境外与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利润(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

(2)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下列所得: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从中国境内取得的存款或者贷款利息、债券利息、垫付款或者延期付款利息等;将财产租给中国境内租用者而取得的租金;提给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而取得的使用费;转让在中国境内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土地使用权等财产而取得的收益;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从中国境内取得的其他所得。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前不得列支的项目

在计算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除国家另有规范外,下列项目不得在税前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1)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支出。指纳税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此项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不得在税前直接扣除,可以以折旧的方式分期摊销。

(2)无形资产的受让、开发支出。指纳税人购置无形资产以及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各项费用支出。该支出可在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和受益年限内摊销。

(3)资本的利息。资本是投入者或股东的投入,其利息不得在税前列支。

(4)各项所得税税款。

(5)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企业因违法经营而被处以罚款和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属于企业正常出产、经营支出和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6)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偷税或迟缴而被税务机关处以的滞纳金和罚款,不是企业的正常出产经营开支,不得在税前列支。

(7)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企业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损失,保险企业或其他单位已给予赔偿的部分,不应再列为损失。

(8)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

(9)支付给总机构的特许权使用费。总、分机构属于同一法人实体,因此分支机构运用总机构的产权实行出产、经营,是企业自有资金的运用,因此不需要向总机构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因此不得在税前列支。

(10)与出产、经营无关的其他支出。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经营管理

税务机关根据税法和经营管理权限规范,对负有缴纳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义务的纳税人在纳税方面实行征收、经营管理与检查等工作的统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税务登记。

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0日内,应当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外商投入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或者撤销分支机构时,应当在设立或者撤销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企业遇有迁移、改组、合并、分立、终止以及变更资本额、经营范围等紧要登记事项时,应当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后30日内或者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2)纳税申报。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出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亏损,都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 4个月内,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除国家另有规范者外,还应当附 送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查账报告;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营业机构的,可以由其选定其中的一个营业机构合并申报缴纳所得税。企业在清算时,应在注销工商登记之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及有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材料。企业遇有特殊原因,不能按照税法规范期限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报表的,应当在报送期限内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申报期限。

(3)税款缴纳。

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实行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上述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都应当缴纳20%的所得税,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税款在每次支付的款额中扣缴。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

外商投入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就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出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所得应纳的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0%,地方所得税,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

外商投入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优惠

为鼓励外商投入,国家按产业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1)下述企业减按15%税率征税:

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入企业和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出产经营的外国企业;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设立的从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项目或外商投入在3000万美元以上,回收投入时间长的项目及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在经济特区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地区设立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财务企业等金融机构,外国投入者投入资本或分行由总行拨人营运资金超过1000万美元,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入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设立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和从事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电站等能源。交通建设项目的外商投入企业,以及带项目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片土地上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外商投入企业;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保税区内从事加工出口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在国务院规范的其他地区设立的,从事国家鼓励项目的外商投入企业。

(2)下述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和设在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的沿江、沿边城市、省会(首府)城市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以及设在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外商投入企业。

(3)下述企业实行定期减免所得税:

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头两年免征所得税,第3至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入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入企业,依税法规范享受两免三减优惠期满后,经批准可以在以后10年内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至30%的企业所得税;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前5年免征所得税,第6至第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海南经济特区设立的从事机场、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站、煤矿、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外商投入企业,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海南省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至第5年免征所得税,第6至第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上海浦东新区设立的从事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电站等能源、交通建设项目的外商投入企业,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至第5年免征所得税,第6至第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经济特区设立的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外商投入企业,外商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特区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年免征所得税,第2至第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地区设立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财务企业等金融机构,外国投入者投入资本或者分行由总行拨人营运资金超过1000万美元,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年免征所得税,第2至第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出产性外商投入企业,出产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至第2年免征所得税,第3至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入企业,可从开办之日起头3年免征所得税,第4至第6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外商投入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在依照税法规范免征、减征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含 70%),凭审核确认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按税法规范的税率减半征收所得税,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已经按 15%税率缴纳所得税的产品出口企业,符合上述条件的,可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商投入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在依照税法规范免征、减征所得税期满后,经有关审定部门认定仍为先进技术企业并出具备关证明文件的,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按税法规范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如减半后税率低于10%的,按1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4)再投入退税优惠。

外商投入企业的外国投入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入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入开办其他外商投入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可退还其再投入部分已纳所得税款的40%;外国投入者将其从企业分得的利润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入举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者先进技术企业,以及外国投入者将其从海南经济特区内的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再投入于海南特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开发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全部退还其再投入部分已纳的所得税税款。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