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

什么是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

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解析

一、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存在刚性及其危害性的实证解析

1.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刚性2003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增幅达26.4%,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也实现了长足增长。并且2003年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564.4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41.4%。其增量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机电出口产品结构很不理想。统计解析。约有70%左右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例如发电设备出口,紧要是零部件和中小型机组,大型成套机组很少。输变电设备出口中有75%是1KVA及以下的变压器、互感器和1000V及以下开关及继电保护装置、电动工具等。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依然是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进展并未软化原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刚性。

并且我国现存的比较优势产业刚性对国家的出口竞争潜力极具负面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国内劳动出产率提高缓慢,工资增长较快致使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且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优势消失;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再加上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进展中国家多采用降低价格来扩大销售更加大了价格下滑幅度。因此,尽管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较大进展空间,但是如果继续单纯依赖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势必会滑入比较优势陷阱。

2.从外商对华投入流向看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刚性目前绝大多数外资在华投入的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行业,行业的协议投入金额达到了全部协议金额的70%左右,在这一行业中劳动密集型投入多于技术密集型投入.其结果使得我国制造业成为外商转移过时设备和过时技术的接收者,抑制了我国在机械制造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进展急需的高新产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科技服务、教育文化和农林牧渔业等,外资并未能给予积极的资金补充。我国对外资的利用过于集中在传统成熟产业,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产业的进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强化了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刚性.这与我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有明显偏差。

二、我国产生比较优势产业刚性的理论探索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所谓“比较优势产业刚性”是指一国(尤其是进展中国家)长期一成不变地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来进展对外经济.忽视应有的产业升级.并最终导致该国在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合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我国之所以产生比较优势产业刚性的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石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

该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各国应按照各自出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事出产.并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各自的比较利益。尽管比较成本学说能较好地解释各国对外贸易的起因。但在说明我国的现实问题方面却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该理论的六个基本假设中,没有一个是符合我国客观现实的。第二,按照比较成本学说的要求。我国为了大规模出产并出口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必然密集使用自身拥有比较优势的出产要素。但根据出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密集使用某一要素出产产品时,其边际收益则呈递减趋势,从而使我国出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最终会被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抵消.进而导致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进展空间越来越狭窄。第三。比较优势的概念是相对的、静态的.一国在某些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在另一方面必然具备比较劣势。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必将是,任何国家都应安于现状、保持现状,因为这样可以在国际竞争中使本国获利最大。第四,传统的比较成本学说仅仅考虑了成本——价格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比较成本学说强调应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追求国际竞争的比较利益,其结果必将使我国陷入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畸形的产业结构中,并由此导致国际竞争力的后劲不足。

可见,传统比较优势战略并不能改变进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传统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我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备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由于过于重视发挥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还会引起对与强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关系不大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劳动替代技术或资源替代技术的不受重视甚至是被排斥.这会影响现代高新技术进步给我国带来的利益。长期执行传统比较优势战略还会使国内的要素所有者收入发生分化,产生出一批既得利益者,在现有贸易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会采用各种方式阻止对制度的创新.而另外的人又因为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降低,无力改变现有制度,进而造成我国难以突破贫困制度陷阱和比较优势产业刚性的困境。

2.实现我国比较优势产业转型的理论选择。对于如何实现一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实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0年代提出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在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具备明显的动态性,同时,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又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既要看到自身比较优势的潜力,又要认识到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比较成本学说的做法,而把比较成本学说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指导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说.我国把比较成本论和国际竞争优势论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顺利地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目前,比较优势存在陷阱的紧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今天以出产葡萄酒为主的国家50年后一定还以出产葡萄酒为主。从而使已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可见,要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就必须打破比较优势产业进展的刚性。我国应在利用和进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历程中大力增加智力和高科技投入。并引入竞争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增强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现我国比较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对策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领域中“一哄而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既要防止在我国产业进展历程中出现脱离传统产业而片面进展高技术产业的现象,又要避免各产业部门在低水平上的外延式增长。为此,我国的产业进展策略除了包含一些常规措施外,还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我国产业的进展模式。纵观世界各国的进展历程.其产业进展的总体模式紧要有两类:一是依附型进展模式;二是自主型进展模式。所谓依附型进展模式是以跨国企业为主体.以外国直接投入为紧要投入来源的产业进展模式,其分为地理位置依附型,如新加坡模式.以及资源依附型模式,如沙特模式。自主型进展模式是以当地民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进展模式,它通过民族企业的成长、壮大来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相关产业健康进展。一般而言,一个国家人口越少,越适合选择依附型进展模式;而一个国家人口越多,则越适合选择自主型进展模式。新加坡和中国就分别处在这两种产业进展模式的极点上。对于我国来说,各产业的健康进展紧要只能通过当地企业来实现,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只是推动当地企业进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为此,当前我国的产业规划应坚持以自主型进展模式为主,引进外资的力度应和国内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相适应。

对于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可适当多引进外资使其实现规模经济:而对于我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或新兴产业,引进外资的规模要有所限制,以便为这类产业的进展提给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

2.用高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进展中大国,同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纵观世界各国, “知识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都拥有强大的物质经济,国际竞争仍然表现为各国紧要制造业领域竞争的大背景下,没有充分工业化的制造业。高技术也就缺乏牢固的根基。因此,我国在大力进展知识经济的同时,尽快利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应是完善我国产业进展策略的现实选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及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从而增加了壮大我国传统产业的迫切性。一方面,我国应用高技术促进工业化进程,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进展;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传统产业,应尽可能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培育出一些代表性的大企业集团,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品牌、开发新品种、提高质量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等方式,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自身竞争实力。

3.强化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展的紧要策略。目前,国外跨国企业从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往往把决定竞争优势关键的核心技术研发放到母国。而把出产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或技术应用中心放到我国。技术依赖决定了我国只能从事国际分工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和出产加工环节。这种分工位置的低级化使我国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极其有限,从而被国际分工的主流甩开而边缘化。鉴于高技术产业代表着产业未来进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生力军。因此.我国应从多方面为高技术产业的加速进展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通过加快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促使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从而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技术战略应当成为企业生存进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仅仅依靠技术引进的企业无法出产出差异化的产品,难以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进入高利润产业,难以形成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

其次,要逐步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与WTO规则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国家的基础科学水平;同时,对国内高技术产业进展实行适度保护政策。高技术产业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幼稚产业阶段,不论其经营规模还是技术能力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人世”后我国政府若不对高技术产业实行适度保护,在实力雄厚的西方跨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下,其成长空间将会微乎其微。并且应明确认识到,技术引进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一个国家仅仅靠技术引进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这不仅仅在于引进的技术永远不可能是最先进的,而且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实行所有技术引进。因此,进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科技投入。加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第三,启动并完善危机投入机制。目前我国应大力培育高技术危机投入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技术产业流动。使之成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工程化的有生力量。随着我国“人世”、外国危机投入企业势必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利用充足的外资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融资: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本国危机投入企业的产生、壮大,不断完善监管机制,逐步形成以机构和私人为投入主体的危机投入格局,与外国危机投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支持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进展。

第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开发机制、投入体制与人才成长机制。国家要减少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的数量及投入比重。加快科研院所的市场化改革,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要改革国家对高技术企业的扶持形式,逐步将直接投入于企业的“项目”,转向通过产业政策、贴息技改贷款、科技支持、信息服务、国家产品定货等形式。鼓励、引导高技术企业走向以“技术创新”为本的进展道路;要创造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使科技人才能够得到足够的市场化、制度化的激励,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进步培养和留住足够的人才队伍。

第五,培育技术市场并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所谓技术市场是指技术供求双方的交易市场。在技术市场的培育问题上,我国既要进一步扩大技术交易双方的自主权;又要鼓励那些精通经济、技术、法律、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的产生,尽快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市场运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术信息发布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市场确定无形资产价格的公平性以及交易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同时,为了激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完善我国现有的专利保护制度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对新发明、新技术提给法律保护,同时也为其迅速市场化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完善专利制度应和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允许专利持有者以 知识产权形式对企业投入人股,并按其创新预期收益确定股份额度,从而进一步发挥专利的激励作用,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进展优势产业的误区

中国产业依然处于模仿和赶超阶段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产业进展会超过发达国家,但是现在,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正视我们的不足。我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目前仍然是加工制造这个环节。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现在需要做的,是让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和精良程度,能够与德国、日本这些先进制造国家看齐。

产业升级切忌操之过急

在中国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改变是痛苦的,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是今天说改明天就能改过来。我们现在的竞争力还是在成本上面,做的产业链环节的附加值不高,做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不高。为什么上海的商务成本一上涨,就有不少的企业家离开上海?因为成本太关键,一高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也说明了企业创造的价值很低。一些成本的上涨是不受控制的,不能再依赖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源的廉价而获取竞争力。

从技术意义上考虑,过去我们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很低,现在能够加工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也可以认为是产业升级,但归根结底还是加工,还是被人家控制。这终究不是长远之策,中国的产业获得国际竞争力,应该是自主创新,并且能够控制住产业链,这才是中国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方向。

不能对“高科技”盲目乐观

我们现在要进展的产业也是国外正在进展的,从名称上看我们的产业已经十分齐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依然处在一个模仿或者追赶的阶段,即使在某个产业内部,突破性或者超越性创新也没有出现。我们不少产业仅仅刚起步,想办法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是非常好的事情。

需要纠正的是,我们不能光听名字就去判断一个产业是不是高技术产业,比如天津的空中客车总装厂,为空中客车企业组装A320飞机,它是一个高科技的企业吗?

真正的高技术产业—能够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业,在我们国家是少之又少的。上面提到的空客总装厂,我认为不是高技术产业,而是来料组装的产业,仅仅是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包含光伏产业,最近国务院认为新能源领域有出产相对过剩的可能,很多企业大量上马光伏项目。原因何在?因为绝大部分光伏电池项目不是研发,而是加工环节,关键技术并不在中国企业手里,我们更多的企业,仅仅是把原材料或者高新技术的产品买过来之后再加工。

创新能力必须突破

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其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更高,我们目前的资源利用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谓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长期来讲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避免无谓的浪费。比如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土地、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甚至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等等。节能减排的背后,实际是技术进步及其如何应用到出产和企业转型历程中。

通过创新才能建立全球优势的产业,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体创新的能力比较弱,创新的动力不足。我认为其中也有社会环境与激励机制的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大家都想创新的氛围。很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会模仿但是舍不得投入自主创新,而国有企业受限于制度,创新的收益与企业领导人的任期和激励基本没有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能像日本一样,能够迅速完成从模仿到超越的历程。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