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倒逼机制
倒逼机制是指由贷款引起货币数量的增加,货币数量又造成基础货币扩张的内生货币供给现象。
其含义是:国有企业投融资功能不足,引起政府投融资行为对其实行强制替代,从而进一步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经由财政流向国有企业,形成倒逼的贷款;而国有企业因为财务软约束,容易形成对银行的不良负债(其反面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倒逼机制是形成国有企业债务累积,阻碍政府投融资行为转型的重要原因。
倒逼机制产生原因
(1)规模——资金双向控制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控制,是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组合的办法,其中,用信贷规模直接控制每年的信用供给量是目前货币政策工具中的紧要依赖手段。在做法上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将规模“砍成块”发给各国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在自己的“条条”内向下分配;只有上海和深圳两地例外,人民银行总行是将规模直接分配给这两城市的人民银行,由它们再向其他商业银行分配。至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按什么标准分配给自己的分支机构,在做法上也不完全统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如果处在存款增长较快的地区,一般都感到规模不够,而在存款增长较慢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即使有规模,只要缺少存款资金来源,其贷款业务也没办法扩张。这是所谓规模、资金双向控制下的一般情形。
(2)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产生 “倒逼机制”的源头在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状况同传统计划体制下相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因此,它们总是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相融合,在货币资金获取上向国有银行不断施加压力,国有银行在存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所谓倾斜政策的大背景下,通常总是要在一定程度对国有企业的借款要求让步。当这种现象普遍化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的基层行施加压力突破了基层银行的信贷配额防线,国有银行的基层行又层层向自己的上级行乃至总行提出扩张要求迫使总行增加额度甚至资金,各国有银行总行最后又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扩张规模。这种起源于国有企业借款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历程,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
(3)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实质 货币供给“倒逼机制”是一种体制现象,也是对自上而下指令性规模经营管理手段的一种变相对抗,但从经济效果上说,“倒逼机制”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中的不确定因素之一。随着改革的进展,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全额资产负债比例经营管理会取代目前的严格信贷配额控制,这是必然趋势,但这种转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如: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行为方式已彻底改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