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危机,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并且接受这种状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给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危机。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状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底线思维意义
◆面对事实
◆接受出现的最差状况,从长远看,这其实反而可能造成最好的后果。、
◆ 意识到一旦你处于底线的位置上,你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向上!
◆ 实实在在地(而不是仅凭想象)考虑在某种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最差后果
◆ 更好地克服我们的恐惧心理
◆有机会摆脱内心的焦虑,看到事物的远景
◆对下一步的行动心中有数
◆明白什么对于我们才是真正重要的
◆ 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
使用时机
◆作出决策时
◆对作出的决策感到担心时
◆想对现状作出改变时
◆当你感到不满足或不安定时
◆面临威胁和挑战时
◆当你想说"不"时
底线思维基本特点
底线经营管理所基于的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经营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与战略计划、绩效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激励与反馈等注重前瞻性的思维取向区别的是,底线思维注重的是对危机、危机、底线的重视和防范,经营管理目标上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经营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
底线经营管理是公共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社会进展就如跑步,要想跑得快,首先方向要明确,这是战略计划的范畴;第二是不能走弯路,不能跌倒,这是底线经营管理的范围;第三才是动作技术问题(绩效经营管理的范畴)、体质体力的问题(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的范畴)、精神状态的问题(激励与反馈的范畴)等。在这其中,底线起着"最起码保证"的作用。同样道理,在公共经营管理中,底线思维起着与"最理想境界"、"效益最大化"相对应的"最低防线"、"危机最小化"的作用。基于这种底线思维所实行的底线经营管理,是公共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底线经营管理与危机经营管理既明确区分又相辅相成底线经营管理乍一看有点像危机经营管理,都是注重负面因素和各种变故。但是,底线经营管理比危机经营管理更加积极,更加具全局观念,更加具备可操作性。底线思维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为因素,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经营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人力可以做到的防范措施和系统建设,更加注重从减少负面影响来促进进展。
对于我国所处的社会时代而言,加强底线经营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维取向。我国刚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进展阶段不久,经验证明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底线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底线思维基本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做任何事,都必须想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
那么,如何确定底线在哪里呢?并非所有要办的事情都是底线,一件事能不能成为底线,关键是看这件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无法补救?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进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进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又比如:对环境、生态等的破坏属于不可逆转的损失,那么环境、生态的保护就是防守的底线。
一般来说,加强底线经营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底线意识,与强化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一致的。树立底线意识,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于确立政绩底线。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谋求进展。二是要树立危机意识,善于确立危机底线。要善于排查各种潜在危机,找出安全与危机、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危机的底线。三是要树立绩效意识,确立绩效底线。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公共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对开发、建设、出产项目上马和投入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确定最高目标的同时,都要定好最低标准,实行绩效的底线经营管理。
(2)系统排查全面防守。
底线经营管理的排查和防范,关键在于全面系统。全面的排查大致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安全的底线,考虑人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有关问题,如反恐、安全出产、消防、交通安全、资金公物安全等。二是秩序的底线,考虑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严肃性和规章制度的连续性。三是绩效的底线,考虑成本效益、质量、规模的最低要求。四是利益的底线,考虑进展会不会危及长远的利益,包含环境、生态、资源等的保护。
(3)防范的关键是落实。
防守责任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同时,加强对下级底线经营管理的检查,把防范危机、排查问题、守住底线作为常规工作和重要政绩来考核。
(4)完善公共政策的配套体系。
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它的容量。政策的漏洞、措施的短板往往就是底线所在。改革的配套与政策的体系化是守住底线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优胜劣汰,同时就要考虑被淘汰者的出路或安置;引入激励机制,奖励有功者,同时就要考虑惩戒错误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项目搞开发,同时就要考虑规划、环保问题等。
(5)重视舆论的作用。
社会成员的信心是固守底线、战胜危机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战胜了很多困难、危机和危机,靠的就是大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万众一心的合力。在当代社会,信心来自信任,信任来自了解,了解来自透明。让群众知道政府面临什么?拥有什么?必须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并通过有效的宣传、说服,建立认同感,建立信任,这可能是守住底线最可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