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产要素
出产要素(又称:出产因素),指实行物质出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出产要素至少包含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出产资料之所以是物质资料出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出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出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出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出产的物质条件。但是,当劳动者和出产资料处于分离的状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出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出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劳动者与出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实行社会劳动出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出产劳动。在出产历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实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出产历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如果整个历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出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出产劳动。
由于出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区别的经济结构和进展阶段。在社会经济进展的历史历程中,出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出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出产历程,在现代化大出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出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出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出产要素的特性
尽管出产要素也和普通产品一样要通过买卖关系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但是,两者在买卖结束后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产品来说,买主得到了产品以后就进入了该产品的最后消费环节,通过消费该产品实现其一定程度的满足。而购买出产要素的买主不是把出产要素用来消费的,而是要进一步投入出产历程中,并且出产要素在进入出产历程之前仅仅是可能的出产能力,只有在它们进入出产历程并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起来,创造了产品和服务之后,才变为现实的出产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时出产要素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来,此时出产要素的所有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
出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就是出产要素的价格,比如,劳动者的收入就是工资,即劳动的价格;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就是利息,即资本的价格;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就是地租,即土地的价格;企业家的收入就是利润,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说,出产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问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讨论要素价格的决定时所称的要素价格乃指出产要素的服务的价格,而非要素本身的价格。要素本身与要素的服务是区别的。出产要素的服务是出产要素在出产历程中发挥的功能,也就是对出产的贡献。经济学上有时候就用出产服务(productive services)一词代替出产要素使用,以强调厂商所购买的不是出产要素本身,而是其在出产历程中的贡献,即其服务。我们通常都说雇劳动、租土地或借资本,而不说购买劳动、土地或资本,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所说出产要素的价格,均指出产要素的服务的价格。不过,除劳动外,对于土地及资本,其本身同样可在市场上实行买卖。例如,厂商可以购买土地、厂房及其他资本设备,同样也可以购买其服务——租用土地或资本设备。
出产要素与收入分配
研究出产要素分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应遵循马克思这一原理:“消费出产要素与收入分配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出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以中国的城乡收入分配为例,城乡收入的差距与出产要素分配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的城乡结构,从区域来讲,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少得多,却控制着全民所有制资源;农村人口比城市多,只控制部分土地所有制(因土地出售,绝大部分收入被城市拿走)的少量资源。这种出产要素的分配格局,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首先,城市控制的出产要素多,质量好,居民与出产要素结合的机遇多,占有和使用出产要素的数量就大、质量就高,从而其收入自然就高;其次,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好处,享受着国家提给的公共产品,而农民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却得不到回报,是二等公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这必然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差距扩大;最后,城乡最大的差距是知识水平上的差别,农民文化知识相对贫乏,这是农民的致命伤,它剥夺了农民就业和获取高收入的机遇。农村占有出产要素的匮乏,就使农民失去了进展权,就不能发家致富,增加收入,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的形成,既不能怪罪效率优先,更不能用公平分配去解决,只能从出产要素分配入手,在使用出产要素上农民应与城市居民获得同等待遇,才有利于社会公平。
出产要素的占有和分配不是随心所欲的,最终是由出产力水平决定的。出产要素的公平占有不是重新分配,而是破除人为的划分,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出产要素的使用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有使用社会出产要素的平等权利。但这种公平机遇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还需要在运行规则上的公平,即大家所使用的是同一规则。这一规则紧要指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在政策制定上如果是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必然会影响一些人的收入。如在确定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在征用农民的土地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存在巨大差价,在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上低于城市同等工人,在享受公共产品,如教育、卫生、补贴、救济、社保等方面,农村与城市存在重大差别,以及农民在城市就业受到刁难和不公正待遇,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偏重于城市,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在政策执行上如监管不严,甚至有亲疏之分,如偷税漏税,也会使一些人暴富。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处理,即便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也无法解决,必须在政策上实行同一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出产要素实行的,因而出产要素的分配就决定了收入分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既然出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所以,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不能用公平分配,只能改变出产要素的分配,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通用同一规则,大家机遇均等,公平竞争。
出产要素包含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出产中的作用,而其他出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按出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出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进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进展越来越具备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进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出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状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出产要素种类
关于出产要素的种类,国内外经济学界有区别的说法,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国有些经济学家根据马克思对出产力和出产关系的解析,认为出产要素(称为出产力因素)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指正在或能够在出产力系统运行历程中发挥劳动功能的人;劳动资料包含出产工具、能源设施和基础设施;劳动对象可分为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和经过人类加工过的劳动对象,个体包含自然物(如土地)、原料和材料等。另外,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经济理论的进展,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信息也逐渐被列入出产要素的内容。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出产要素的种类经历了从二要素论、三要素论……到六要素论的进展历程。早在17世纪,威廉·佩第在《赋税论》一书中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但威廉·佩第同时又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即土地和劳动都创造财富和价值,因而出产要素又是二元的,尽管他最后又想把这两种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从而“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面尺度”;但他同时又认为“无论是什么社会,商品的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从而又从劳动价值论转向出产费用论,确定了三要素说的雏形。因此亚当·斯密受到劳动价值论者(如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以及三要素论者(如萨伊)两方面的批评。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价值是劳动(或人类的勤劳)的作用、自然所提给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和资本的作用联合产生的成果,”并明确提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最基本的三种出产要素。
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组织”(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经营管理或企业家才能)对于出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把“组织”列为第四要素。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运用统计解析方式,对各国经济增长实行解析比较后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的来源”;罗伯特·索洛的研究成果也揭示出:“技术进展是经济增长后面的长期的紧要因素。”
由于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进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在实行经济解析时都认为,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三个源泉。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信息在出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六要素论的说法逐渐形成。
对两种区别出产要素学说内容实行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出产要素的划分有极大的相似性,尤其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断进展和对其他学派精华的吸收,两者在出产要素内容方面有越来越接近的趋势。首先,双方都认为,出产要素是劳动历程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要素;其次,马克思上义经济学所说的劳动者可以认为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力是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说的劳动资料可以等同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物资本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对象基本上等同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广义的土地(即自然资源),其他如技术、经营管理、信息等则都是相同的。
但是,两者在内容上的相似性并不等于两者可以混为一谈,两者在本质上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相比来说,西方经济学对出产要素的划分更偏重出产要素在出产历程中的纯物质和技术意义,是单纯的出产力要素的概念;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出产历程中的物质和技术关系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出产历程的两重性之一,除此之外出产要素还具备社会经济关系和形式的意义。两者关于出产要素的另一个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其他要素虽然也参与财富的出产历程,但并不创造价值。因此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就成为诸出产要素中的最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其他出产要素全部实行公有制的前提下,就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或按(劳动力的)需(要)分配。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一样可以创造价值,因此在分配上也应当实行按出产要素分配。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把货币作为出产力的因素,而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要素中则包含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或称金融资本)。综合两者的出产要素学说,出产要素紧要有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经营管理和信息。
出产要素通常包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经济信息和经济经营管理等六种。
- 土地不仅包含其本身,还包含地下的矿藏和地上的自然资源;
- 劳动力包含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 资本包含资本货物(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和原材料等)和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和借款等);
- 技术包含文字、表格、数据、配方等有形形态,也包含实际出产经验、个人的专门技能等无形形态;
- 经济信息要素是指与产品出产、销售和消费直接相关的消息、情报、数据和知识等;
- 经济经营管理要素又称为出产组织要素或企业家才能要素。
出产要素需求
- 一、出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企业对出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
出产要素的需求具备以下特点:
1、对出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出产要素的需求,不是对出产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对出产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出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出产者——企业。
4、企业对出产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于出产产品,希望从中间接地得到收益。
- 二、决定出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出产者对于一种出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1)出产要素的边际出产力。边际出产力是表示某种单位数量的出产要素所能出产的产品数量的大小。
(2)所出产产品价格的高低。
(3)出产要素本身价格的高低。
(4)对出产要素的需求还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
(5)短期和长期的出产要素需求是区别的,时间因素亦会对要素需求产生影响,因为短期与长期的要素需求弹性区别。
- 三、单个企业对出产要素的需求:完全竞争
(一)单要素投入企业对出产要素的需求
1、 出产要素的边际出产力
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用实物形式表示,表现为出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另一种是用价值形式表示,表现为边际产量价值。
出产要素边际产量价值等于出产要素所出产的产品价格乘出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即:
(1)
2、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产量价值决定企业对要素投入的需求。要素边际产量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即:
(2)
实际上,人们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利润函数求导的方式求出使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3)
其中FC为企业的固定成本。就上面的利润函数对要素投入L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到:
(4)
- 四、出产要素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化
1、要素需求的变化是指,要素需求量不是随要素本身价格的改变而改变,而是随着要素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而变动。它使整条要素需求曲线的位置上下移动。
2、要素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其他状况不变下,要素本身的价格的改变所引起的要素需求量的改变,即在同一条要素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