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是城市存在和进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城市是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集中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属于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的集中,如纺织企业的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大,必然带来出产规模的扩大,出产总量的增加,分工协作的加强,辅助产业的进展,其结果不仅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提高企业的劳动出产率,降低出产费用和成本。第二种类型是:属于区别产业,或区别性质的企业的集中。这比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各个地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表现在:
①扩大市场规模。企业和人口的集中,彼此形成市场,产生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为工商企业增加了潜在市场,有利于它们扩大出产规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商业、金融、科技、信息机构条件更为优越,适合于企业实行出产经营行为。
②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互为市场,彼此提给原材料、出产设备和产品。不仅出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
③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进展和充分利用。企业实行出产和经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水电供应等各项设施。集中建设、使用和经营管理这些设施,比各个企业单独实行建设、使用和经营管理大大节约费用,而且这些公共设施又为企业和居民所共享,使它们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④企业的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既使企业能够得到它们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同时各类人员也容易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专长,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⑤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达到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广泛协作,推广技术,开展竞争,从而刺激企业改进出产、开发产品、提高质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概括起来说,聚集经济效益紧要是由“外在因素”(或称外在经济效益)所组成。即一个企业的出产经营行为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提高(或降低)其经济效益。在一般状况下,当企业在地理上彼此接近时,会给企业和居民带来外在利益,即聚集经济效益。城市具备明显的聚集经济效益,正是它促使企业向城市聚集,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变成拥有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地区。世界上大城市的劳动出产率、按人平均的工业产值、国民收入等,一般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然,聚集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的,不是集中的规模愈大愈好。当企业和居民过分集中,即城市规模过大时,同样会产生和扩大外在的不经济,明显地增加出产和流通费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最终导致聚集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所以,城市企业和居民聚集存在一个合理的“度”,也就是需要一个最佳的城市规模。
国外聚集经济研究的新进展
聚集经济是指经济行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紧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聚集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1750年世界经济就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经济地理集中现象,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聚集的“新产业区”,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的新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展和科技创新,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典型代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不断进展,以产业群为代表的聚集经济已经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行为在地理上的聚集现象开始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关注,区别的学者从主流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创新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聚集经济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聚集经济研究的新理论、新方式和新成果不断出现,且研究聚集经济各学派的理论交叉融合的趋势尤为明显,产生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新学说。在这些新理论学说中,尤以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增长理论、新马歇尔理论、创新经济学和地区竞争优势理论最为突出,以下分别对这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行综述。
一、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
(一)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的形成动力
1.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紧要以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世界为基础,即标准化的静态均衡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对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历史积累作用为基础的聚集经济没有任何理论上的解释空间。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并将这两个概念与地理因素纳入了标准贸易模型之中,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曾说“天赐神物或来自真实世界的神物很惊喜地在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理论这个独特的领域中被发现。”新经济地理学紧要是通过离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动,来模拟聚集经济的形成历程,解释了受这两种力量影响的经济地理分布和这两种力背后厂商的微观决定。
2.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的形成动力。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聚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思路。1991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围理论,它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该模型假设有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区,每个地区都出产农产品和制造品两种产品,农产品是同质的,出产是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制造品包含许多差异产品,每种差异产品的出产都是规模经济,进而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每种出产要素都用于特定出产部门,农业工人只出产农产品,工业工人只出产制造品。在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紧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场准入效应,即垄断厂商总是将其出产安排在大市场同时并向小市场出口的趋势;二是生活成本效应,它解析了厂商区位对当地生活成本的影响,在有大量厂商集中的地区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聚集在该地区,进而节约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支出;三是市场拥挤效应,在存在竞争的状况下,厂商总是向竞争者相对少的地区集中,也就是说,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的结果,就会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厂商向厂商相对较少的地区移动;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扩散。
根据中心外围理论,假设“南”、“北”两个地区的初始状态是相同且对称的,并假设初始状态的对称关系被一个单一的工业工人从南向北移动所打破,由于移出的工人在当地(北方)消费,所以南方市场因劳动力的北移而变得相对狭小,北方市场因劳动力的移入而变得相对较大,这进而导致南方工业部门厂商整体移址到北方,此时北方大量工业厂商的集中会导致厂商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工业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北方的生活成本效应就会起作用,使得北方名义工资因商品价格的下降而更具吸引力。也就是说,市场准入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带来的北方与南方工资的相对改变,将进一步激励南方劳动力向北方移动,从而形成循环积累因果效应,而且这种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是自我加强的。
当然,厂商向北方移动的同时也会增加北方厂商之间的竞争,日益集中的厂商将会以更低的名义工资来打破已有的均衡点,北方工业的过度竞争使得北方的地理区位对工人和厂商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此时“市场挤出”效应就会显现。因此,市场准入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与市场挤出效应之间存在冲突。当市场准入和生活成本效应(聚集力)大于市场挤出效应(离心力)时,则劳动力的移动就会启动并自我加强,从而导致所有工业工人和所有工业都集中在一个地区(中心地区);当离心力大于聚集力时,劳动力移动的冲击将会相对降低北方的实际工资,企业就不会再有离散的动力。总之,当聚集力占主导作用时,移民冲击将会自我加强,导致农业和工业分别在“南”“北”的聚集;当离心力起主导作用时,移民冲击会自我校正,不会发出产业聚集现象。
(二)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
1.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形成动力的决定因素。行业的地理集中紧要取决于聚集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两种力的大小呢?
克鲁格曼认为,聚集力与离心力的大小紧要取决于南方和北方之间的贸易成本。离心力紧要受南北方之间贸易自由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一般说来,离心力是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加强而逐渐下降的。当南北方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来自另外一个地区厂商的竞争和来自于当地厂商的竞争是一样的,此时,竞争不是当地化的,从南到北的劳动力移动对厂商收入和对工人所付工资是没有影响的;如果南北之间禁止贸易,两地之间的贸易成本很高时,当地企业数量对当地竞争和工人工资的支付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聚集力同样也受南北之间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影响。如果两地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很高,贸易成本就相对较低时,不管厂商出产的空间如何布局,两地商品的价格就没有太大的差别,厂商出产区位的转移对相对生活成本的影响就较小;如果两地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很低,两地之间的贸易成本就相对较高时,当地出产商品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厂商出产区位的转移就会影响对当地的生活成本,当地生活成本的下降对另一地区的劳动力来说就越具备吸引力;与此同时,随着该地区劳动力的增加,生活成本效应将导致当地名义收入的提高,对另一地区厂商也有吸引力,则该地区的市场准入效应就越强。
根据以上的解析可知,聚集力和离心力都随两地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下降,但它们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下降的幅度是区别的。当贸易成本很高时,离心力比聚集力要大得多,但随着贸易成本的递减,离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得多(如下图,这一现象可用数学模型求解得出的结果来证明)。当贸易成本下降到某种程度(均衡点)时,聚集力将会超过离心力,并且会自我启动循环积累因果效应,使得所有工业都位于一个地区,进而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
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行业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行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在这一历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削减对厂商出产区位并没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聚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工业则会移到一个地区,而此时劳动力和工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会发生突变,这种现象虽然在经济学中很少见,但在物理学中这种突变却是很常见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同样的方式来塑造地球上的经济地理,其根本力量是逐渐积累的,就如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沉寂了几十年或上百年,一旦爆发就能迅速改变地貌一样。
2.新经济地理学的意义及其最新进展。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是说明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如何互动,从而影响出产行为的地理分布的。在资源不可流动的假设下,出产总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场,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并取得递增报酬,但经济地理集中的形成是一个力量积累的历史历程。中心外围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预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历程,初始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可能有某种优势,它对另一地区的特定厂商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并导致这些厂商出产区位的改变,一旦某个区位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该地区的聚集经济就会迅速进展并获得地区垄断竞争优势。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又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中心外围模型中特定产业的关注,开启了对垂直出产地理聚集和水平出产地理聚集的研究,巴瑞特(Barryt)和埃克赫姆(Ekholm,2003)等人认为,垂直聚集和水平聚集紧要与贸易自由化程度、两地距离、两地要素价格差异和潜在市场的大小相关。如果两地贸易自由化程度越低、距离越远、两地要素的价格差异越大,就越容易导致出产的垂直聚集;如果两地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两地距离越近,两地要素价格差异越小,潜在市场越大,就越容易导致出产的水平聚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与聚集经济
新经济增长理论紧要研究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其紧要动力,该理论虽然没有把聚集经济作为研究重点,但理论本身却涉及到对经济聚集现象的研究。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与聚集经济
1.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着重建立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模型。虽然该理论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将技术包含在模型之中,认为技术是“天赐神物”,以一个外生的固定的比率增长。在进展经济学中,技术有其固定含义,紧要指出产历程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式,在柯布—道格拉斯出产函数Y = K(AL)中,A就是一个技术指标(参数a也是出产技术的一部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对出产有着决定作用的技术视为外生变量,是其理论上的重大缺陷。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弥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罗·罗默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行了研究,他认为创新与商品有着绝然区别的内在特性,这种特性就是它的非竞争性,即创新不会被创新厂商所专用,其他厂商也会从技术外溢中受益;创新对厂商要素积累的报酬是不变的,但对整个国家的全要素积累的报酬却是递增的。罗默将创新的这些独特的属性纳入其经济增长模型中,新经济增长理论由此而产生。
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与聚集经济。罗默对新经济增长理论最卓越的贡献是将技术内生化,罗默的技术内生模型有两个重要的部分:即总出产函数和一系列出产要素投入方程。总出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新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总出产函数为Y = K(AL),其中,A是介于0与1之间的一个参数。如果将A视为给定的技术水平,总出产函数中的K和L的规模报酬不变;如果将创新A视为出产投入要素,即内生化时,总出产函数的产出就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即两倍的资本、劳动力和创新存量的投入,会得到多于两倍的产出,这种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创新的非竞争性,这种规模收益递增正是厂商追求的所在。
厂商对创新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的追求,使得厂商将其厂址尽可能的聚集在创新活跃的地区,因此,经济增长总是集中在创新比较集中的地区,创新的地理集中就会形成聚集经济。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聚集经济的形成
1.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根据罗默的总出产函数模型,投入要素创新是知识存量在历史进程中到时间t为止的创新总量,而任何一给定时间所产生的创新增量就等于试图创新的人数LA 乘以他们的创新速率。即:(劳动力既用于出产,又用于创新发明,所以,经济体面临着劳动力的约束为LA + LY = L )。对整个社会而言,创新增量函数中的创新速率可被简化成为一个常量,但这一常量具备双重属性:一是创新速率依赖已有的创新存量,即是A的增函数;二是创新速率受已有创新的约束,创新一旦产生(即使是最简单的),后面的创新可能就越发困难,即是A的减函数。罗默对创新速率的这一双重属性实行了模型化,建立了创新速率的数学模型,即:。在创新速率方程中,δ和均为常数。当时,表明创新速率随着已有创新存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时,表明创新速率随着已有创新存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时,表明前两者的作用正好相互抵消,创新速率与知识创新存量无关,。
创新增量方程和创新速率方程揭示了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一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创新速率被认为是给定的,单个创新者是渺小的,其创新速率被忽视,社会创新增量只与创新的人口有关;二是单个创新者而言,即使单个创新存在一个微小的变动,它也会对总体创新速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对单个创新个体来说具备显著的外部性,特别是当时,单个创新就会产生正的知识溢出效应,这个效应被称之为“站在前人肩膀上”(On Shoulder Effect)的效应,它会对整个社会的创新速率产生显著的外部性。
2.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聚集经济的形成。根据罗默的创新增量方程,虽然创新增量还取决于任何一给定时间点从事创新的人口数LA,但创新人数越多,重复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创新增量只与从事创新人口中的净创新人口有关,与重复创新人口没有关系。罗默将创新人口的这一特性实行模型化的方式就是引入了创新人口函数,其中λ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参数。将这一函数代入创新增量函,则新的创新增量函数为。在罗默模型中,人力资本是创新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投入要素,更多的科研人员就会出产更多的创新,且由于创新非竞争性的存在,经济体中的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也就是说,总人口中从事科研的人数比例持续提高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会产生积极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总之,人口越密集、教育水平越高、人力资源投入越多的经济体,提给的潜在创新者就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强,即创新的供给效应;人口的高度集中,创新的潜在市场也就越大,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即所谓的创新需求效应。
根据以上的解析,聚集经济之所以产生,紧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厂商追求创新外溢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二是厂商为了获得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即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的地理集中以及科研人员占总人口比率的增长密切相关。所以,凡是科技人口云集且科技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大都是经济增长率较高和经济行为比较集中的地区。
三、新马歇尔理论与聚集经济
新马歇尔理论紧要是在外部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它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了全球化对聚集经济形成要素的影响。
(一)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聚集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进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出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厂商的地理集中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因为:
1.行业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经济进展水平越高,工业部门对所需设备的专门化水平要求就越高,各个环节的出产设备都要由专门的厂商来出产和供应。而大量的厂商集中在一起,可提给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来维持专业化供应商的生存;同时,专业化供应商的聚集,也分散了专业化设备的开发和供应成本,单个厂商可以集中精力干他们最擅长的专业分工。因此,密集的专业化供应商网络的存在,使行业聚集地区的厂商比其他地区的厂商拥有更大的优势,这会进一步强化行业地理集中的趋势。
2.行业地理集中可促进劳动力市场共享。行业的地理集中会导致一个稳定的人才市场,从而对劳动力的供需双方都有好处。克鲁格曼在1991年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证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克鲁格曼认为:在行业集中地区工人的预期工资率为: ,当工人总数量L一定时,预期工资率ω与厂商数量n成正比。而厂商预期利润率为:,当厂商数量n一定时,厂商预期利润π与工人总数量L成正比。可见,当其他条件一定时,行业地理集中可增加工人的预期工资率,而劳动力的地理集中可增加厂商的预期利润率。因此,行业地理集中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共享对工人和厂商都是有益的。
3.行业地理集中能促进知识外溢。如果许多厂商都在同一个地区,厂商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新设计或新想法就会与别人交流,这种想法就会得到普及,同时该设计者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也会获得改进的建议来完善自己的设计。因此,行业地理集中所导致的人才集中有助于技术外溢和普及,节约成本的技术会迅速推广,当地厂商在与其他国家同类厂商的竞争中就会居于有利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马歇尔理论与聚集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许多学者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聚集经济实行了新的诠释,形成了新马歇尔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了聚集经济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专业化水平和出产的特质性,扩大了产品的消费市场,增加了获取全球信息和新知识的途径,促进了当地厂商的持续创新能力,增强了聚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聚集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聚集的引力,特别是世界大型跨国企业在当地的聚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行为的地理聚集之间的关系类似“鸡与蛋”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新马歇尔理论的紧要内容有:
1.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聚集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当地聚集的厂商被引入到一个空间更加广泛的国际分工之中,它超越了当地厂商集聚地区的地理界限而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跨国企业及其相关的跨国出产网络也可参与当地劳动力的出产分工,进一步提高了当地聚集厂商参与国际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增强了当地聚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中间投入品供给方向变化与聚集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迅速成功地适应需求的变化和掌握本地尚未运用的新的专业化技术,那些对当地集聚经济进展起重要作用的中间投入品,会更多地从全球市场上采购,中间投入品的全球采购,虽然降低了聚集经济对当地产业的粘性和依赖程度,但却进一步增强了当地聚集经济在全球出产网络(或出产链)中专业化的特殊性和专属性,使当地聚集经济置根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之中,从而扩展了当地聚集经济的成长空间。
3.消费群体的变化与聚集经济。在外部规模经济中,中间产品紧要卖给聚集区内的厂商,最终产品紧要卖给聚集区外的消费者。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聚集经济内部出产加工的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特别是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消费者广泛存在所带来出产危机减少的状况下,中间产品出产商发现把其产品卖给聚集区之外的消费者更为有利,他们可以从更大的消费规模中获得递增的报酬。因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消费市场重叠的存在,使聚集经济获得了更为持久的动力。
4.厂商之间网络联系的变化与聚集经济。厂商之间的网络联系和信息互动是聚集经济分享创新思想和信息的紧要机制,也是创新的基础(Keeble,1999)。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网络联系为当地厂商获取全球知识和信息提给了新的网络渠道,对当地厂商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竞争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厂商提给当地不能提给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使当地厂商能够保持长期持续的创新,并避免“自生自灭”。因此,当地厂商组织与外界联系网络的国际化,已被证明是决定厂商创新能力大小和竞争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
5.网络集体学习与聚集经济。有经营管理、有组织地参与区域集体学习并推动知识创新,对维持厂商和经济聚集地区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厂商为了获取全球信息和新技术知识,避免创新能力的枯竭,当地厂商的学习日益步入了全球化的学习网络,全球化的网络集体学习对当地聚集经济竞争力的维持和增强具备重要作用。
四、创新经济学与聚集经济
(一)创新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创新经济学在研究聚集经济时与传统经济学有很大的区别,紧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的重点区别。创新经济学更关注技术的变化和经济个体差异对创新的影响,由于经济个体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随着学习的不断积累,他们的创新行为会随时改变,所以,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历程的结果,它既依赖于创新行为的动态变化,也依赖于创新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传统经济学只关注创新本身。
2.研究的范围区别。创新经济学更关注创新机制和历史的影响,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将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因素融合在一个理论之中,而传统经济学只关注经济理论本身的合理性。
(二)创新经济学对聚集经济研究的紧要内容
1.技术知识的隐含属性与聚集经济。
创新的固化结果通常表现为知识,而知识根据其传播和学习的特征可分为明示知识和默示知识两类。明示知识就是公共知识,也是模式化的知识,它很容易储存、复制和传播,且远距离传输的成本也很低;默示知识就是隐含的知识,也是非模式化的知识,紧要表现为技术知识,它只有通过个人的经验、经历、参与或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谈、示范、指导等方式才能获得,它是通过经济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来实行直接传输的。因此,厂商地理集中有利于厂商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学习。厂商为了获取特定的隐含性技术知识,总是选择聚集在相同或类似厂商所在的地区。因此,厂商聚集在特定地理区位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厂商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获得这种默示性的技术知识。
2.创新历程的特性与聚集经济。
首先,创新是一个危机不确定的历程。这种不确定紧要来源于创新相关信息的有限性和创新结果的不可知性,如果经济个体与外部伙伴一起参加创新,共同参与或协作可使这种不确定性最小化。所以,创新历程的不确定性激励厂商集中在一起组成互动网络来实行创新行为。
其次,创新行为对即期研究非常依赖。在100多年的经济进展历史中,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即期研究对创新历程有持续的影响,单个厂商的创新紧要依赖基础研究提给的科研机会。因此,厂商为了获得即期研究成果,一般尽可能地接近科研机构较密集的地区,因为这些科研机构是前沿科技知识和信息自由传递的重要来源。
第三,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影响创新行为的因素经常发生变化,技术研究的复杂性也会日益增加,因此,当地厂商参与正式研究机构的创新行为,可降低获取自身创新所需信息的成本。
第四,“干中学”是创新历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技术创新和改进紧要依赖默示知识,而这种知识紧要来自于个体的“干中学”,很难通过远距离传输,这就导致企业将其区位选择在与竞争者或供应者较近的位置,进而形成产业地理集中。
第五,创新是一个历史积累历程。创新的未来方向紧要由目前的技术进展水平来决定,而企业和研究机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也紧要由过去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所决定,因此,创新是一个历史积累历程。这一特性表明在过去取得创新成功的地区,也就是未来成功创新的最佳地区,创新因而也表现出显著的地理聚集性。
3.创新体制与聚集经济。
创新体制是创新行为的基本保障,创新体制首先是创新机会条件。创新机会条件紧要指创新的利润机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普及程度(新技术在区别产品和市场中的使用程度),而创新机会条件与技术和产业的类型、某些关键技术突破和当地学习能力相关。其次是当局条件。当局条件紧要指保护创新和防止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越完善,创新的动力越大;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低,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厂商的聚集与当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再次是积累条件。积累条件紧要指各种创新连续的相关程度,通俗地说,过去的创新不仅限制现在的研究,而且对未来创新有影响。最后是技术基础。紧要指创新行为所依赖技术的特性,一般说来,技术改变越快,其传输的默示性、复杂性也就越强,其非正式传递就越重要,厂商之间的距离对创新的影响就越强;技术越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则其正式传递就越强,距离远近对个体之间技术的传输就越不重要,对创新的影响就越小。
4.创新体系与聚集经济。
创新与一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密切相关,根据夫瑞曼(Freeman,1995)的研究,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首先由朗德瓦尔(Lundvall)在1987年提出,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了极大进展。创新体系紧要包含国家创新体系、行业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置根于特定社会环境的创新体系对知识的学习传播体系和市场体系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出产体系的地理分布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国创新体系对聚集经济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地区竞争优势理论与聚集经济
地区竞争优势理论紧要从组织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聚集现象,该理论的紧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学者波特(Porter,1998,2000)。波特认为,产业聚集紧要是在某些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实行的经济联结。产业聚集通常涵盖区别的产业,产业聚集的大小、广度和进展状态也各不相同。产业地理集中有利于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它是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1.产业聚集能增加厂商的出产能力。
首先,产业聚集加强了出产要素供应商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内的厂商能接近优质元件、专业化员工和准确快捷的信息;同时,多元化当地需求的存在,减少了专业要素供应商经营的危机;专业要素供给配置效率不断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厂商的出产能力。
其次,产业聚集有利于信息的获得和传递。大量厂商的聚集,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信息集中在产业聚集区内,厂商邻近形成的员工正式和非正式联系,使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更加容易。
第三,产业聚集使厂商互补性增强,从而使产业聚集区内的产品整体质量和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第四,产业聚集有利于厂商接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厂商的进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外,还离不开教育培训、信息、商展、金融、法律服务等专业化基础设施,这些准公共产品是厂商进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产业聚集使得这些准公共产品能被充分的利用,减少了厂商对准公共产品的投入,节约了大量的出产成本。
最后,产业聚集有利于厂商绩效的评估。产业聚集使厂商绩效的评估有了比较对象,厂商更容易比较厂商的内部成本;员工的声誉约束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节约了员工的监督成本。
2.产业聚集能增加厂商的创新能力。
产业聚集有利于厂商的创新,这是因为:在产业聚集区内,厂商能迅速有效地察觉到客户的新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有很强的满足客户需要的创新动机;厂商与产业聚集区内其他实体的持续联系、互访的便利性和面对面的接触,有利于厂商在“互动中学习”(Learning by Interaction),厂商能及早且持续地学习到进展变化中的出产技术和营销知识,产业聚集区内厂商对新观念和创新的需要的高度敏感,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同时,产业聚集会产生创新的压力,如市场竞争、同行的持续比较等,厂商必须迫使自己以有创意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
3.产业聚集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扩大产业聚集的规模。
产业聚集区内新厂商的出现更容易,这是因为:产业聚集会产生更多更佳的商业机会,所需资产、技能、元件和劳动力等出产要素很容易在当地获得,对进展新事业带来很大的便利;当地投入者和金融机构由于对产业聚集区的状况相当熟悉,投入机构因投入资金危机溢价较小而更愿意投入;产业聚集所形成的当地人才库更容易提给企业家,而且对外地企业家也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为新厂商的形成和进展提给了大量基础性条件和优势;而且新厂商在出产深化和专业化方面的成长,可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在当地的聚集。总之,产业聚集在强化当地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产业在当地的进一步聚集提给了强大的动力和诱因。
本条目相关链接
- 集聚不经济
- 了解更多集聚经济
- 了解更多集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