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政预算
预算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安排的预测、计划。它作为一种经营管理工具,在日常生活乃至国家行政经营管理中被广泛采用。就财政而言,财政预算就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
从形式上看,它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分门别类地反映在一个收支对照表中;从内容上看,它是对政府年度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所作的安排,表明政府在财政年度内计划从事的紧要工作及其成本,政府又如何为这些成本筹集资金。因此,财政预算是政府行为计划的一个财务反映,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行为的范围、政府在特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
与一般预算区别的是,财政预算是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作为财政预算基本内容的级次划分、收支内容、经营管理职权划分等等,都是以预算法的形式规范的;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历程也是在预算法的规范下实行的。财政预算编制后要经国家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后方能公布并组织实施;预算的执行历程受法律的严格制约,不经法定程序,任何人无权改变预算规范的各项收支指标,通过预算的法制化经营管理使政府的财政行为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财政预算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进展的重要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难以保持自身均衡进展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状况,选择适当的预算总量或结构政策,用预算手段去弥补市场缺陷,谋求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预算的产生和进展
现代财政预算制度最早出现于英国。英国是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在14-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充分利用议会同封建统治者争夺财政支配权。他们要求政府的各项收支必须事先作计划,经议会审查通过后才能执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受议会监督,以此限制封建君主的财政权。
欧美其他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的确立相对较晚。以美国为例,早期的宪法中并没有关于预算制度的规范,直到1800年才规范财政部要向国会报告财政收支,但这时的财政收支报告只是一个汇总的状况而已。美国南北战争后的1865年,国会成立了一个拨款委员会,主管财政收支问题。1908-19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支连续出现赤字,才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建立联邦预算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审计法案》,正式规范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出预算报告。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出产方式的出现是财政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以后,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才有可能彻底分开,也才有可能通过议会控制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制财政计划。因此,预算制度既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结果,也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基本手段。
加强财政经营管理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另一个动因。随着社会出产力的进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展,财政分配规模日益扩大,不仅财政收支项目增多,而且收支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财政收支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加强对财政行为的计划和经营管理,要求制定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因此,预算制度既是经营管理技术科学化进程的一个结果,也是推进财政经营管理技术科学化的基本手段。
财政行为的货币化,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经济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货币关系渗透到整个再出产领域,财政行为完全货币化。只有在财政行为货币化的条件下,全部财政收支才能统一反映在一览表(即平衡表)中,才能完整地反映国家财政行为,才有利于议会的审议。
总之,预算制度形成和进展的历史,就是"德""赛"两"先生" 深入财政经营管理的历史写照。
财政预算的特征
财政预算既是履行政府职责,反映社会经济进展目标的计划,同时又是限制政府收支的手段。因此,其基本特征有:
1、法定性。这不仅指财政预算的产生历程必须严格通过法定程序,而且指财政预算的收支范围和方向均有相应的法规为依据。
2、精细性。这是指财政预算的安排是详细的,有精确说明的,而且有相应的表式。也就是说,政府各项收支的来龙去脉都是清楚的,有根据的。
3、完整性。这是指政府收支都应在财政预算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法规规范的预算收支都应列入财政预算。
4、时效性。财政预算的时效通常为一年。财政预算年度的划定各国不尽相同。中国的预算年度和公历纪年的自然年度保持一致。有的国家的预算年度采取跨年度制,如美国的预算年度从10月1日始至次年的9月30日止。财政预算在年度终了时应做出决算。
5、公开性。财政预算在本质上是反映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供给的计划。既然政府代表公众利益,财政预算就必须向公众公开,便于公众监督。这不仅有利于政府的清正廉洁,而且有利于预算效率的提高。
财政预算的编制
(一)财政预算的编制形式
1、单式预算
单式预算制是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它的特点是:体现国库统一和会计统一的原则要求;完整性强,能从整体上反映年度内的财政收支状况,便于了解财政收支的全貌;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的了解。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均采取单式预算制,他们认为,单式预算制符合"健全财政"的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监督与控制财政收支的作用。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区别,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通常包含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经常预算是指财政经常性收支计划,由政府以社会经营管理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如一般税收)和用于维持政府机关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进展文教科卫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组成。资本预算是财政投入性收支计划,由政府投入性支出和各种专门收入来源组成。在资本预算中,经常预算结余和债务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财政预算的编制方式
1、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解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式。
绩效预算是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推行的一种预算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罗斯福"新政"告终,复式预算的控制问题引起了美国胡佛行政改进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在财政预算紧要的项目上,理想支出的最大数字应是多少?其二,如何通过立法机关有效和节约地执行被批准的项目?胡佛委员会受到了当时在美国一些大城市中盛行的和联邦政府中某些部门试行的绩效预算技术的影响,于1949年建议在联邦政府中采用绩效预算。
2、计划项目预算制
计划项目预算制(Planning-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 简称PPBS)也源于美国。美国政府每年将数千亿美元巨款用于军费开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道•希奇和麦克森所著的《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一书探讨了国防经济的效率问题,并建议在军事设计上应将各种可行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做出比较。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纳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并建议在国防部试行计划项目预算。据解析,美国采取这种根据经费(投入)与效果(产出)的解析来编制国防预算,一年可节省几十亿美元。因此约翰逊政府于1965年决定在政府其他部门也推行这种预算制度。
传统的预算支出是按照谁开支(即什么部门)和开支被安排到哪里(即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设备开支等)去的方式安排的。这可以称之为投入预算设计。而在计划项目预算制中,支出按方案分类,并把各类方案尽可能和确认的政策目标相靠拢,因此可以冲破部门边界实行统一设计,同时把方案的结果和投入相联系,有利于提高预算支出的效率。
总之,计划项目预算制是在绩效预算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它是依据国家确定的目标,着重按项目和运用定量解析方式编制的预算。
3、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Zero-Base Budget,简称ZBB)是美国企业界在60年代初采用的一种经营管理财务的形式,要求对每个项目每年初都要实行重新评估,以达到节省开支,有效使用资源的目的。
零基预算法是指预算方案的一切安排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成本收益解析确定各项目支出数额,然后综合确定支出总体方案。零基预算法是针对传统的基数预算法提出来的,基数预算是以前一年的实际数或前几年平均数为基本依据来确定预算年度的支出方案,其特点为注重过去,不注重将来,注重历史因素,不注重进展因素,因而原有的一些不合理、不必要的支出得以继续保留,而适应新的进展需要的支出不易充分考虑进来,导致支出规模和结构的不合理,支出对象之间的利益不平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零基预算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三)部门预算制
所谓“部门”是指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它以部门为单位,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
部门预算制是以编制部门预算为依托的一种预算资金经营管理制度。在部门预算制度下,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状况。
财政预算体系和程序
一国的预算是由各级政府的预算组成,而各级政府的预算是由该级政府所辖的公共部门预算组成,相互之间有复杂的预算资金往来关系。因此,财政预算体系是指由各级政府的预算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共部门预算组成的一个体系。例如,中国的《预算法》就明确规范,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中国政府分五个级次:一是中央政府;二是省级政府(包含自治区和直辖市);三是市级政府(指设区的市级政府,包含自治州政府);四是县级政府(包含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五是乡级政府(包含镇级政府,民族乡、镇)。因此,中国的预算体系也由这五级预算组成。但有些不具备条件的乡级政府经省级政府认定批准后可暂不设财政预算。从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预算体系也多由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预算组成。
预算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在编制阶段(新预算年度开始之前),预算经营管理部门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最初的分配方案,各支出部门(职能部门)对最初方案提出反馈意见之后,再编制预算草案。预算经营管理部门与各支出部门之间经过几个来回的修改与反馈,形成最终的预算草案,进入审批程序。在审批阶段,立法机关首先审定总体预算规模,再由专门的委员会对预算草案逐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经立法机关批准后,成为正式财政预算,并成为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在执行阶段,各收入机关依法及时、足额地完成财政收入计划,预算经营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对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拨款,各职能部门根据拨款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在决算阶段(预算年度结束之后),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执行结果实行总结,编制决算,经预算经营管理部门汇总后,交立法机关审计和审批。
在预算形成与执行的历程中,财政部门是编制预算、预算拨款和预算监督经营管理的政府职能机构。
财政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执行的基本环节
预算的执行是指预算目标的实现历程。它有三个基本环节:组织收入、拨付支出、预算调整与平衡。
1、组织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的执行是预算收入的实现历程。各预算收入征收机关是执行主体,包含税务机关、财政机关、海关等。在收入征收的历程中,征收机关必须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足额地完成财政收入计划,不得随意增收或减收;征收的收入要直接上缴国库,不得截留、挪用;国库部门对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及时收纳、划分和报解,按规范办理收入退库;征收机关、国库和预算经营管理机关之间要实时传递会计信息。
2、拨付预算支出
预算支出的执行是支出目标的实现历程。预算经营管理部门和政府所属的相关公共部门是支出执行的主体。财政部门要按预算计划、规范用途、工作进度和交易合同发出支付命令,国库要根据财政部门支付命令及时、足额拨款,以保证政府部门履行其职能。
3、预算调整
财政预算毕竟是一个收支计划,在实际执行的历程中,由于各种状况的变化,财政部门要不断地按规范实行预算调整,组织新的预算平衡。所谓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历程中因实际状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改变原预算安排的行为。预算经营管理部门在实行预算调整时,所要遵循的法律程序与预算编制程序基本相同。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行为的各种法令、办法、制度的总称,是对财政资金从征收、入库、拨付、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给者账户全历程的监控制度。
作为财政预算执行的关键性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如美、日、英、法、加等经合组织成员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收付经营管理制度。
(三)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行为或为公众提给公共服务的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即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一种行为。
政府采购制度是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和办法。它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为解决经济和社会进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有关政府采购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也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了现代政府采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