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体系?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具备区别的金融体系,很难应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实行概括。从直观上看,发达国家金融制度之间一个较为显著的区别体现在区别的国家中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传统上是银行为主的体制,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进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高于美国。
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行为具备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一个金融体系包含几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
第一,金融部门(Financial Sector, 各种金融机构、市场,它们为经济中的非金融部门提给金融服务);
第二,融资模式与企业治理(Financing Patte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居民、企业、政府的融资行为以及基本融资工具;协调企业参与者各方利益的组织框架 );
第三,监管体制(Regulation System)。金融体系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适应与协调。
因此,区别金融体系之间的区别,不仅是其构成部分之间的差别,而且是它们相互关系协调关系的区别。
金融体系的内容
金融体系包含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1)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含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
(2)金融企业体系,既包含商业银行、证券企业、保险企业、信托投入企业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含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经营管理企业、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进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
(3)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含健全金融危机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
-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4)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包含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危机投入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进展机构投入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进展期货市场。
(5)金融环境体系包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转变政府经济经营管理职能、深化投入体制改革。
金融体系的两种类型
由于现实中区别国家的金融制度差异较大,因此很多研究认为,存在着区别的金融体系。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美国与德国的金融体系比较 | |||
---|---|---|---|
银行体系 | 美国 | 德国 | |
商业银行 | 提给短期工商企业贷款、住宅贷款、农业贷款,以及对同业贷款。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入银行业务,但是自99年11月后放松。 | 紧要包含三大全能银行: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商业银行,从事存贷款、生命保险、有价证券承销和投入多种业务。 | |
储贷机构 | 传统上提给抵押和其他消费信贷。很多是互助性质的,即存户同时是股东。 | 兼顾公共利益,不以盈利最大为目标;共有三级:地方、州和中央储蓄银行。 | |
保险 | 生命保险企业提给税收比较优惠的储蓄手段;财产保险企业紧要目的是提给保险,投入工具只是副产品;很多企业是互助性质的。 | 全能银行与保险企业均能提给保险。但是与银行区别,保险企业受到严格监管。 | |
养老保险(公共、私营) | 涵盖所有员工;保费与平均收入相联系;替代率较低。紧要包含根据最终收入决定的固定受益人;通常不采用指数化;固定认缴计划日趋重要。 | 涵盖所有员工;保费与工作期间平均收入项联系;替代率较高。 | |
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 三大紧要交易所为:NYSE, AMEX, NASDAQ;它们是经由初次发行(IPO)筹集资金的紧要渠道。各级政府以及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 | 以法兰克福为中心的7个区域性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较少。各级政府与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对非金融企业不重要。 | |
衍生市场 | 商品期货市场始于19世纪晚期。金融期权与期货市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互换和其他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量很大。 | 金融期权与期货市场始于1990年,交易量很小。 |
各国金融体系的差异
(一)以完成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方式区别为标准。
哲肯克伦将金融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英国的融资多用短期银行借款的形式,德国则采用长期融资与经营管理协助相结合的“综合银行”模式;俄罗斯由于工业化较晚,所以还需要政府的直接融资。
凯林顿和爱德沃兹从考察区别国家长期融资用于实际投入的数量入手,把紧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分为两类:一类以美英为代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另一类金融体系以法、德、日为代表,银行与工业高度融合,银行贷款是融资的紧要渠道,因此称之为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二)以完成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功能的方式区别为标准。
泽曼用三个指标来区分金融体系:存款转化为投入的方式;贷款和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此为标准,他把金融体系分为三类: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体系、信用基础体系和以德国为代表的靠操纵市场来达到目标的金融体系。梅尔从金融体系与投入间的关系入手,把经济分为银行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他认为这两类经济之间最紧要的区别在于企业所有制模式与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区别。
(三)以完成金融体系解决不确定性危机功能的方式区别为标准。
莱布泽斯基把金融体系分为两种基本形式:银行导向体系和市场导向体系。他研究区别金融体系对工业进展的作用,把金融体系看作是对承受和分配危机的安排。
(四)以完成金融体系解决激励机制功能的方式区别为标准。
珀林用“退场/发言”来形容两种体系。在退场体系中,证券持有者靠出售他们的有价证券来施加影响;在发言控制体系中,银行与企业联系紧密,银行提给大量长期贷款,金融资产缺乏高度进展的二级市场。
从上面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尽管选取的指标区别,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理论界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发达国家确实存在两种区别的金融体系: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体系和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体系。两种类型金融体系的差异在于,完成金融体系职能的历程中,银行和证券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区别。在银行导向型体系中,银行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导向型体系中,市场机制成为完成金融体系职能的紧要机制,证券市场的作用更为突出。
金融体系的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认为,金融体系具备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给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给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入项目;
③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给渠道,即金融体系提给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式和机制;
④危机经营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给了应付不测和控制危机的手段及途径;
⑤信息提给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给价格信号,帮助协调区别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1.金融体系的清算和支付功能。在经济货币化日益加深的状况下,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应性强的交易和支付系统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统应是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缺乏这一系统,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与经济低效率相伴。一个有效的支付系统对于社会交易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交换系统的发达,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可以促进社会专业化的进展,这是社会化大出产进展的必要条件,可以大大提高出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所以说,现代支付系统与现代经济发展是相伴而生的。
2.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金融体系的融通资金功能包含两层含义。—、动员储蓄和提给流动性手段。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术得以迅速地转化为出产力。在促进更有效地利用投入机会的同时,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会储蓄者提给相对高的回报。金融中介动员储蓄的最紧要的优势在于,一是它可以分散个别投入项目的危机;二是可以为投入者提给相对较高的回报(相对于耐用消费品等实物资产)。金融系统动员储蓄可以为分散的社会资源提给一种聚集功能,从而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金融系统提给的流动性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长期投入的资本来源问题,为长期项目投入和企业股权融资提给了可能,同时为技术进步和危机投入创造出资金供给的渠道。
3.金融体系的股权细化功能。将无法分割的大型投入项目划分为小额股份,以便中小投入者能够参与这些大型项目实行的投入。通过股权细化功能,金融体系实现了对经理的监视和对企业的控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是股权高度分散化和企业经营职业化。这样的组织安排最大的困难在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投入者难以对资本运用实行有效的监督。金融系统的功能在于提给一种新的机制,就是通过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对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使内部投入人的利益得以保护。
4.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为投入筹集充足的资源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但投入效率即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增长同样重要。对投入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难,即出产率危机,项目回报的信息不完全,对经营者实际能力的不可知等。这些内在的困难要求建立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在现代不确定的社会,单个的投入者是很难对企业、对经理、对市场条件实行评估的。金融系统的优势在于为投入者提给中介服务,并且提给一种与投入者共担危机的机制,使社会资本的投入配置更有效率。中介性金融机构提给的投入服务可以表现在,一是分散危机;二是流动性危机经营管理;三是实行项目评估。
5.金融体系危机经营管理功能。金融体系的危机经营管理功能要求金融体系为中长期资本投入的不确定性即危机实行交易和定价,形成危机共担的机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对危机实行交易、分散和转移。如果社会危机不能找到一种交易、转移和抵补的机制,社会经济的运行不可能顺利实行。
6.金融体系的激励功能。在经济运行中激励问题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相互交往的经济个体的目标或利益不一致,而且是因为各经济个体的目标或利益的实现受到其他个体行为或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影响。即影响某经济个体的利益的因素并不全部在该主体的控制之下,比如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就产生了激励问题。解决激励问题的方式很多,具体方式要受到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体系所提给的解决激励问题的方式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权。通过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员工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权,企业的效益也会影响经营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利益,从而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尽力提高企业的绩效,他们的行为不再与所有者的利益相悖,这样就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
7.金融体系信息提给功能。金融体系的信息提给功能意味着在金融市场上,不仅投入者可以获取各种投入品种的价格以及影响这些价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筹资者也能获取区别的融资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经营管理部门能够获取金融交易是否在正常实行、各种规则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从而使金融体系的区别参与者都能做出各自的决策。
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各项功能,金融体系必须具备一套相互配套的能力。
1.稳定能力。一个稳定的金融系统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应对各种潜在威胁,化解金融危机,保障金融安全,才能保持货币稳定,没有过度通货膨胀或通缩、过度扭曲性融资安排和过度金融泡沫,因此金融体系应该具备稳定能力。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代价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定价体系的紊乱会扰乱实体经济领域的交易秩序,破坏正常的出产行为;其次,社会信用会受到影响,融资行为难以正常实行,从而影响投入进而经济的增长;再次,不稳定的金融体系使人们产生不确定的预期,极易导致具备巨大破坏力的集体行动,对正常的经济行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因而金融保持自身的稳定对整体经济的稳定意义重大。金融稳定要求定价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币值、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指标保持稳定;要求具备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识别、转移、控制、分散危机的机制,能够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的冲击,化解危机,解除危机;要求具备约束微观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开展各项经营行为的规章制度并保证它们能够被遵守的机制;要求建立对金融体系实行宏观监管的机构、监管规则和监管手段。
2.适应能力。金融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其各项功能的,金融体系必须适应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同时经济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金融体系也必须同步变化,即应该具备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体系的适应能力即一国的金融进展应该放在强调金融体系基本功能正常发挥的制度建设和协调进展上,而不是脱离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去看重市场外部结构的进展和规模的扩充上,否则,忽视金融功能谈金融进展就有可能造成金融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扭曲。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行为存在外部性:偏重某一金融功能的发挥,有时可能会放大它的负面效应,比如为了提高金融体系的价格发现功能,市场的整合与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是必要的,但是这些做法会增加市场危机,如果金融体系的危机防范和分散功能还不到位,那么这种不平衡的进展就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最终会反过来遏制金融体系的价格发现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能保证金融进展和实体经济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的金融体系,绝对不是单纯地在规模和数量上追求最好的投、融资制度和金融工具的集合,而应该是能够平衡好各种利益冲突、效果冲突,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六大基本功能,从而推动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样一种最优化的动态体系。
3.经营能力。金融体系必须通过自身的经营行为实现其各项功能,除了初期必需的投入以外,它不能依赖于政府或任何个人的连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这样的金融体系才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进展,即金融体系必须具备经营能力。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是指金融机构利用经济资源实现经营目标的程度。由于经济主体的多元性,导致了经营目标的多元化,经营绩效是多元化目标的综合反映,是经营能力大小的反应。金融机构通过向社会提给负债工具、信贷资产使用权、股票、债券等金融服务或者工具来达到经营目的。金融机构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履行其各项职能,而不能依靠不断地外部资源投入,因而经营能力是金融机构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它能够不断进展的基础。
4.配置能力。为了发挥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给渠道的功能和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金融资产实行定价,能够将非流动性资产变成流动性资产,并且能够将资产实行最优的配置,因此金融体系必须具备配置能力、流动能力、定价能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给金融资源的能力,换句话说,是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和行业的能力。金融中介的资金配置作用紧要来自金融中介的信息优势。在政府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银行与企业从理论上说应关系密切,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国主银行制度的建立,对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是非常有利的,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优势选择好的项目并对项目的旅行实行有效监督,实现较高的资金配置效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除了可以利用金融中介的信息优势外,还可以通过合同安排降低资金配置所需要的信息量来实现。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是影响资金配置效率的紧要因素。当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比例或增加抵押、担保后,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从而减少甚至取消银行提给贷款时对信息的需求,即信息与自有资金、抵押、担保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金融体系通过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渠道将资金从储蓄领域高效地引至投入领域,并发挥金融系统的监督功能,促使资金在实体经济领域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传导能力。各国都将金融体系作为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传导政策意图的途径,金融体系必须具备传导能力,才能实现这种用途。金融体系是政府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它之所以天然地能够承担起这一传导政策意图的职能,是因为它同时与经济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具备操作方便、容易测量、能够控制的特点。政策措施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货币政策对金融体系影响的传导链,第二层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部门影响的传导链,第三层是实体经济的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链。金融体系传导政策意图的能力可以通过传导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来加以衡量。政府的政策措施只有被及时传导才会产生良好效果,否则这种政策措施在变化后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完整性是指政府的所有政策意图都要能够被传导至经济行为中,而不能遗漏其中的一些内容,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准确性是指依照政策制定者所设计的方式来加以传导,从而使得这些政策能够按照政策制定者预期的方式发挥作用。
6.流动能力。流动性是指,由于金融体系的作用,资源可以更充分地流动。资源的充分流动对经济运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能被投入运用,使得运用效率低的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用途。金融体系的流动能力具备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将固定的、不流动的资产变现为流动资产的能力,二是流动性资产在区别投入者之间流转的能力。如何衡量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呢?一是当全部有效资金供应都流向了需求方,全部有效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不存在闲置资金,也不存在未满足的有效资金需求时,货币资金的供求就达到了最佳的均衡状态。二是配置在各种用途上的资源的边际价值达到均等,使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7.定价能力。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也不例外。金融交易中的定价不仅要考虑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同时要考虑其危机价值。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可以通过较公开的竞价方式形成,通过这种竞价历程,金融市场能够在迅速平衡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同时,为金融产品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基于此,金融市场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增量金融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源的调整。因此,金融体系对金融资产准确定价是配置资源和消化危机的前提。
8.创新能力。金融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没有也不可能存在能够脱离经济环境而独立存在的金融体系。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技术手段和知识在经济进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日益增多,现代经济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现代经济中所蕴藏的危机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经济中发挥枢纽作用的金融体系必须具备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只有如此它才能够正常行使其所承担的各项职能,才能满足经济进展对金融体系提出的各项要求。金融体系的创新与经济环境的变迁是互动的。一个僵化的金融体系只会使得经济运行受到阻碍,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进展。
9.信息能力。金融体系传导信息的功能特别重要,正是由于金融体系发挥了这一功能,市场才真正被连接到一起。与单个投入者对代理人所经营管理的企业的独立监督相比,投入者联合起来组成联盟,由联盟派出代表实行监督成本更低。这个联盟可以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是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在监督企业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金融市场在信息获取和汇总方面存在比较优势。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信息的及时快速传播。因为股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快速变动而且公开的,而作为有效市场,股票价格包含大量的企业信息。加上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成为信息最完全传播最快的市场。尽管如此,股票市场信息仍然可能是不完全的,因而存在有套利机会。那些通过非公开渠道获得企业信息的投入者,就能够在信息广泛传播之前通过证券买卖获得利润。
银行和证券市场对完成金融体系功能的作用
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的因素中,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的几大功能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交易成本指金融交易中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影响金融体系功能效率的紧要因素。对个人来说,发放贷款的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为了保护自己的资金,在发放贷款前需要调查项目、调查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聘请专门的法律人员设计完备的借款合同等。高额交易成本的存在成为资金在借、贷双方流动的阻碍。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优势。他们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金融中介从个人和企业聚集资金再将其贷放出去。由于形成了规模经济,金融中介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信息不对称在交易之前会造成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之后会导致道德危机问题。如果想在贷款市场上尽量减少逆向选择问题,就需要贷款者从不良贷款的危机中识别好的项目。道德危机的存在降低了还款的可能性,使贷款者的预期收益降低,从而降低了他们提给贷款的愿望。股东和经理人之间也存在这个问题。股东期望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增加其所有者权益。而实际上,经理人的目标常常与股东的目标有所偏差。由于企业的股东人数众多且比较分散,无法对经理人实行有效的监控,经理人掌握私人信息,股东无法避免经理人隐藏信息,实施对自己有利而对股东不利的行为。
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时,也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由于其在出产企业信息方面是专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辨信贷危机的高低。银行等金融中介从存款者那里获得资金,再将其贷给好的企业,这就保证了银行的收益。贷款发放以后,银行代表存款者对项目实行监督。一旦银行与企业签订长期贷款合同,那么其对企业的监控成本要比直接去企业监督的成本低。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是“代理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当然,银行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银行掌握信息的优势是相对于存款者来说的,而借款者拥有的有关自身状况、项目性质等的信息是最多的。因此银行也常常面临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就说明了这一点。
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与机制会降低代理成本,部分克服存在于资本分配中的道德危机和逆向选择。而且,股票市场的进展也有利于对企业的控制。所有者会将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与经理人员的报酬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将经理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联系起来。同时,流动性使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都会下降。一些高回报的项目要求长期资本投入,但储蓄者不可能将其储蓄押在长期投入上,因此,如果金融体系不能增加长期投入的流动性,长期项目的投入就会不足。
由此可见,利用银行融资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紧要差别集中在解决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危机、逆向选择问题上。银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比证券市场更有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能力也强于证券市场。这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一度认为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比市场导向性金融体系更为有利于经济的进展。然而,近20年来,市场导向型体系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持续的经济高涨,而银行导向型体系国家相对而言竞争力明显减弱。不仅如此,银行导向型国家还在大力进展市场机制,出现了向市场导向型体系融合的趋势。这其中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科技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显著的三个变化是: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国际化和网上交易。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是这些变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1.资产证券化。证券化是将非流动性金融资产转变为可交易的资本市场工具。由计算机纪录,金融机构发现他们可以将多种形式的债务组合绑在一起,集合利息和本金,再将其卖给第三方。证券化开始于70年代,现在2/3的固定抵押品都被证券化了。比如80年代中期兴起的汽车贷款,1985年证券化的汽车贷款只发行了90亿美元,1986年就进展到了100亿美元。计算机技术还使得金融机构可以为市场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有价证券,集合抵押债务就是例子。计算机化使集合抵押债务可以划分为几级。每级根据区别的危机等级获取区别的收益。
2.计算机技术是网上交易的关键。网上交易可以使大宗的股票及其它有价证券买卖通过网络实行。大大节省了交易成本。同时它还打破了参与交易者在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交易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即时参与交易。虽然网络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但证券市场的网上交易与其它类型的电子商务一样都被认为是有着广阔前景的进展方向。
3.计算机和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还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动力。技术的进步使得交易者可以在全球传递股票价格和即时信息。交易者可以不受市场营业时间的限制,国际交流的低成本使对外投入更为容易了。证券市场的电子化开始于1971年,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即NASDAQ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化证券市场。在欧洲,证券市场电子化进程从1986 年开始。英国建立了最新的“证券交易所自动报价系统”,以卫星线路与纽约、东京相连的电子计算机实行,实现了一天24小时的全球证券交易。
(二)技术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上述变化使金融体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包含:
1.债务市场规模更大、越来越多的债务工具开始可交易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减小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减轻了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问题。以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现在可以交易了,金融机构通过分类定价和对危机的重新包装,使得不透明的资产变成了信息充分的有价证券,交易成本也下降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增加了这类债务的供给并加强了他们的流动性。因此,债务市场进展起来。而这种债务已经不仅仅以银行贷款的形式出现了,它通常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在证券市场上实行交易,如CMO债券等。
2.衍出产品市场进展起来,企业交易的市场危机成本降低。衍生品市场在70年代出现,80年代,柜台交易衍生品市场迅速进展。它们是应供求两方面的需要而出现的。70年代宏观经济动荡,与此相关的汇率和利率也不稳定,这提高了企业对更好地经营管理系统危机的需要。供给方面,金融理论的进展使得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这些市场上运作,特别是金融工程学为资本定价和危机经营管理提给了理论依据。
3.支付体系向电子体系进展,减少了家庭对将其财富投入于银行存款的需求。过去,大量的零售支付由支票来完成。近年来,电子支付技术的应用迅速普及。自动取款机(ATM)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这种技术在7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1988到1998年之间,ATM机的数量翻了一番,交易额增加了两倍。同时,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应用在90年代也迅速进展起来。
技术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通过对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而实现的。它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在于: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便宜的数据传输导致了交易成本的锐减。通过增加交易的数量,以及让金融机构以低成本提给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使得金融体系的效率更高。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可以合称信息技术。它对金融市场信息对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投入者可以更容易地识别不良贷款的危机,或去监督企业,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的问题。结果是,发行可交易证券的障碍减少,从而鼓励了发行。由此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对银行的依赖程度降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削弱;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时相对于银行的劣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弥补,而在流动性上的优势得以发挥,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由此,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表现出向市场主导型融合的趋势。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框架
我国金融机构中国有银行系统占主导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壮大,保险业进展迅速,证券企业、基金经营管理企业、租赁企业等不断成长壮大,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进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个空白,但这个空白迟早要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