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历程中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和评估审计危机,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经营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本准则所称审计危机,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行为。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评估审计危机。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差异或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危机实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危机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危机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标准量越高,审计危机越低;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审计危机越高。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重要性标准的确定以及审计危机的评估历程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 重要性
第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合理估计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范围中各项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相关经营管理层的需要;
(二)被审计单位经营行为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程度;
(三)被审计单位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
(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经营危机及各项业务的性质;
(五)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的预估。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标准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重要性标准量。判断基础通常包含经营行为的业务量、业务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执行频率、资产总额、收入总额等。
第十三条 在审计历程中如需修改审计计划,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考虑部分或全部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标准和审计危机。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汇集已发现的差异或缺陷,考虑其性质、数量对经营管理层决策及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汇集的差异或缺陷的状况,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第十六条 在审计报告提交前,如果被审计单位已就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作了纠正,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对此作出说明。
第四章 审计危机
第十七条 审计危机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重大差异或缺陷危机,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二)检查危机,是指审计人员未能通过审计测试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考虑下列事项,评估重大差异或缺陷危机:
(一)经营管理层的品德和能力;
(二)经营管理层遭受的异常压力;
(三)重要岗位人员的变动状况;
(四)经营行为的复杂性;
(五)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
(六)容易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七)经营行为中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八)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状况的预估;
(九) 其他。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以评估重大差异或缺陷危机:
(一)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及组织相关经营管理层;
(二)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等资料;
(三)查阅被审计单位年度经营计划、财务预算等文件;
(四)检查交易或事项的凭证和记录;
(五)观察被审计单位经营行为及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
(六)选择若干交易实行测试。
第二十条 重大差异或缺陷危机对检查危机有直接影响。重大差异或缺陷危机水平越高,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实施更为详细的检查程序,以便将检查危机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的检查危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抽样审计方式的应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准;
(三)内部审计人员所用审计方式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四)其他。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评估审计危机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准则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 | 内部审计准则 | 基本准则 | 第1号-审计计划 |
第2号-审计通知书 | 第3号-审计证据 | 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 | 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 |
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 第7号-审计报告 | 第8号-后续审计 | 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 |
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 第11号-结果沟通 | 第12号-遵循性审计 | 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
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 第15号-解析性复核 | 第16号-危机经营管理审计 | 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危机 |
第18号-审计抽样 | 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 第20号-人际关系 | 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
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 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经营管理层的关系 | 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经营管理 | 第25号-经济性审计 |
第26号-效果性审计 | 第27号-效率性审计 | 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 第29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
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 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 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