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内容提要
写作背景
巴菲特每年都要在伯克夏·哈撒韦企业的年报中给股东写一封信,总结在过去一年中的成败得失。从挑选经理、选择投入目标、评估企业,到有效地使用金融信息、怎样看会计报表等,这些信见识卓越,涵盖甚广。《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一书就是由美国著名法学教授坎宁安协助巴菲特整理这些信件而写成的, 其中不仅仅包含巴菲特从平民成长为巨富的传奇经历,更重要的还有其从100元到160亿成功的投入理念。《纽约时报》将其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投入人的投入策略精华。
书目结构
- 企业治理
- 1.与所有者相关的企业原则
- 2.董事会与经理
- 3.关闭工厂的焦虑
- 4.基于所有者的企业捐赠方式
- 5.经理人员报酬的支付原则
- 企业财务与投入
- 1.市场先生
- 2.套利
- 3.戳穿教条
- 4.";价值";投入:多余
- 5.聪明的的投入
- 6.雪茄烟蒂与习惯的需要
- 7.垃圾债券
- 8.零息债券
- 9.优先股
- 普通股
- 1.交易的祸根:交易成本
- 2.吸引正确的投入者
- 3.分红政策
- 4.拆股与交易行为
- 5.股东的策略
- 6.伯克希尔的资本结构调整
- 兼并与收购
- 1.错误的动机和昂贵的价格
- 2.合理的回购与反收购
- 3.杠杆收购
- 4.稳定的收购政策
- 5.关于出售企业
- 会计与纳税
- 1.对会计把戏的讽刺
- 2.透明盈利
- 3.经济商誉与会计商誉
- 4.所有者收益和现金流的廖误
- 5.内在价值、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
- 6.分部的数据与会计合并
- 7.递延税额
- 8.退休福利和股票期权
- 9.企业税收负担的分配
- 10.纳税与投入哲学
- 结束语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的投入理念
伯克夏·哈撒韦由于一些较大投入的表现平平,而在1999年一年内损失了三分之一多的价值,这些投入包含可口可乐企业和通用再保险企业。巴菲特还错过了1999年技术股的狂涨。有些人认为巴菲特在大趋势中已经找不到感觉了。1999年对巴菲特来说肯定是不如意的一年。但是在这本书中读者会发现,巴菲特认为错过了一个刚刚开始的趋势并不重要。他的时间尺度远远超过一年。他对投入行为中的追赶潮流不产为然。他追求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投入价值,在真正了解一项事物之前他是不会去投入的。重要的是他是作为所有者去投入的。所以他实行长线投入,密切跟踪所投入企业的经理人员的表现。简言之,他相信龟兔赛跑中获胜的将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个理念正是所谓巴菲特投入方式的真谛。
巴菲特的许多观点与传统的经营管理与投入教条相抵触。例如,巴菲特认为用股票期权作为对经理的报酬对股东不利,他更倾向于直接用现金奖励经理。因为这些经理 若是真的看好自己企业的股票,只要到二级市场上去买就可以了。许多企业的业绩增长,是因为留存了本应派发给股东的红利。如果这些用于再投入的留存收益可以 产生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回报,那么留存收益显然是明智的;但若是回报率比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低,那么股东就会蒙受损失。许多企业经理明知回报率低,但还喜欢 留存收益,因为企业的业绩毕竟还是增长了,这样他们手中的股票期权的价值就会提高,这等于是拿股东的钱为自己谋利。
1999年对 伯克夏·哈撒韦来说是不如意的一年,其每股的账面价值增长率创下35年来的新低――仅为0.5%。巴菲特在1999年度的年报中开篇便说,即使是乌龙侦探克鲁索 (In SpeCtor Clpuseau),已故英国影星彼得・塞勒扮演的法国低能侦探)也能看出你们的董事长有罪。他还说自己在1999年的资产配置成绩只能得个“D”。
伯克夏·哈撒韦业绩不佳的紧要原因是它投入的几家大企业在1999年的二级市场表现极糟:可口可乐下跌30.7%;吉列下跌34.1%;联邦家庭抵押贷款企业下跌41%;以及通用再保险企业下跌50%幸好,伯克夏·哈撒韦参股的运通企业和花旗银行分别上涨19.9%和51.7%,才多少为企业挽回一些损失。前几家公 司的股价下滑并非由于它们是所谓“旧经济”股,而是因为企业的业绩大幅下滑。
说到“旧经济”企业,就必然要提到所谓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有人认为巴菲特的投入传奇在“新经济”下早已褪色,而他的那些投入理念早该扔到故纸堆里去了。
首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犹如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场革命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并非直接从事信息技术的企业才能享受革命的硕 果。“旧经济”企业也能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及赢利能力,如柯达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简化原材料采购环节,结果在产品售价不变的状况下进一步提高 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其次,巴菲特在书中表述的投入理念是一种基础理念(好比法律中的宪法),新技术革命只会使这种理念不断升华。 凭借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也许可以建立一套基于低轨道卫星的高速无线因特网接入系统,这样就可以通过手持式上网设备与身处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联络,但这终 究代替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这个道理在投入界中也适用,最基本的东西无法取代。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是因循守旧)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投入大师W・D・江恩曾经说过,许多人在成功之后就全然忘却了自己在走向成功时所遵循的原则,结果遭到了惨败。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巴菲特把 手中原先持有的“旧经济”股全部抛掉,转而投人到泡沫遮天蔽日的网络股中,那结局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肯定巴菲特能从中大赚一票;但我可以肯定那时的巴菲 特已经不再是巴菲特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问及巴菲特对网络股的看法时,他总是回答,“没智慧的人有解释,不解释的人有智慧(Fools give you reasons, wise men never try)”。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的影响与意义
不少投入人和经营管理者都表示,阅读巴菲特向伯克夏·哈撒韦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时得到的教益,胜过任何一本金融教科书。想到有人仅仅为了一 睹巴菲特撰写的年报,不惜花上几万美元买上一股伯克夏·哈撒韦企业的股票,要是不读《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这本书就太可惜了。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学习到巴菲特的投入理念,还可以领略到巴菲特出众的文采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