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什么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西安为起点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含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含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含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进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张骞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犯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 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的词源

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把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路线叫作“丝绸之路”,这一命题后来为世界各国学者所接受,逐渐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的路线

古代起于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丝绸之路紧要有三条。

第一条向西,以长安为起点,经陇西高原沿河西走廓西行,一直通向中亚,大约形成于汉唐时期。汉代张骞出西域走的就是这条路。

第二条向南,起于东南沿海通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这是通常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唐代初步形成,到了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应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进展。到了明朝,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延伸。

第三条丝绸之路向东,自中原经辽西、丹东市经过鸭绿江入 朝鲜半岛直至日本。这条丝绸之路多半以朝贡为主,素有“贡道”之称。

历史上,中国与 朝鲜半岛国家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中原的汉族政权同东北的地方民族政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朝贡不仅是出于双方社会上层对奢侈品的需要,而且也是出于政治上需要,实质是一种外交形式。朝贡是一种双向行为,进贡与回赐相统一,往往回赐大于进贡。据《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十九年十月,渤海使节一次得到唐朝回赐丝绸达3600匹。除了“朝贡”与“回赐”外,往往伴随一些纯粹的商贸行为。商人有带着本地区新奇独特产品随贡使前来贸易,朝廷为之开辟“贡市”。由 朝鲜半岛经由丹东市境到达中原的这条贡道,大约形成商末周初,有人说以箕子去 朝鲜为开端。到了汉朝,这条路又由 朝鲜经对马海峡延伸到日本。因这条贸易之路处于中国的东方、亚洲的东方和世界的东方,故史学家们称其为东方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一)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进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紧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二)文化交流

1.造纸印刷术的西传

自从公元前1世纪,中国式造纸工艺率先在中国发明和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到八世纪中叶为止,只有当时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作坊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中亚、西亚及欧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很意外的:751年唐与新兴的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三万唐军失败,阿拉伯军队将唐军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伊斯兰世界,后来在14世纪传入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伊比利亚半岛,15世纪传入西欧和中欧。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紧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路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宣帝在位时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进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太史公书》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古代中国的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碎片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説明印刷术在8世纪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代,不少欧洲传教士和使节沿丝绸之路来到元朝的都城拜见蒙古皇帝,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450年,欧洲人古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2.宗教思想交流

前1世纪末叶,佛教自于阗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来源请求]。据此,佛教于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和田)以后,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

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 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古伊朗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公元前6—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伊斯兰哈里发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受到中原王朝朝廷支持,隋唐时期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进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经营管理体系中。但该教于九世纪中叶回纥人西迁塔里木盆地后则基本消失。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博得皇帝好感,并准许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在位时,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大唐皇帝像。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原顺利进展了2百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走向衰落,但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叶天主教进入中国时仍未绝迹。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