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

什么是任务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历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式。

任务教学法的方式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实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式,是交际教学法的进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在教学行为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行为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掌握语言大多是在行为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行为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行为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任务教学法的优点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进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式,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

其优点是:

1. 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行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完成任务的历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行为,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 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教学。

5. 行为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 在行为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展。

7. 在任务型教学行为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务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备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备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备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实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历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历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行为。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历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式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含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历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给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实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实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含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任务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行为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区别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三)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历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行为,也并不指一系列行为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备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

(四)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给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五)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行为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给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行为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