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权市场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定义

所谓企业控制权市场(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1),又称接管市场(Takeover Market).它是指通过收集股权或投票代理权取得对企业的控制,达到接管和更换不良经营管理层的目的。这种收集可以是从市场上逐步买人小股东的股票.也可以是从大股东手中批量购入。

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企业控制权市场定义是:企业控制权市场是一个由各个区别经营管理团队在其中相互竞争企业资源经营管理权的市场 由于企业控制权市场常常是一个通过收集具备控制权地位的股权或者投票代理权来获得对企业控制的竞争市场.所以,不少人也将其称接管市场。

企业控制权市场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控制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控制机制两大类。其中,内部控制机制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内部竞争、董事会的构成以及大股东的监督等,外部控制机制则紧要包含代理投票权竞争、要约收购、兼并以及直接购入股票等。由于无论是以董事会构成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机制还是以收购或兼并的外部控制机制.都会造成经营管理者之间争夺对企业资源的经营管理权.由此才形成了Jensen& Ruback所称的企业控制权市场

因此.根据企业资源经营管理权的争夺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把企业控制权市场分为企业外部控制权市场和企业内部控制权市场两种。其中,企业外部控制权市场指依托证券市场的控制权争夺.即股权收购的方式.企业内部控制权市场则紧要指经营管理者内部的竞争和激励从作用机制来看.企业控制权市场紧要通过兼并收购机制来实现对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功能的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企业由于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低下导致业绩不佳.股价下跌.会给外部的竞争者带来有利的接管机会 一旦接管成功.现有的经营管理者就会面临失业的危机和声誉的损失。

因此,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现有的经营管理者始终存在面临接管的威胁激励.迫使其改善企业经营.致力于提高企业绩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代理成本 如果经营管理者对这种接管威胁无动于衷,必然会导致接管成功.在新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下.目标企业的效益有所上升.对收购方来说.获得了收益差价.无能力或者违反忠实及谨慎义务的经营管理层受到替换和惩戒.整个社会的效益由此提升。但是,企业控制权市场能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股票价格完全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实现股票价格最大化就是实现了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2)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论经理阶层的行为和工作效率.股票价格越高.说明经理的工作效率越高.即股价与经理的行为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3)接管的发生是因为经理的能力较差或者其背离了股东利益.即接管与经理的能力与行为有相关性。总之.要求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运作机制具备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避险功能;二是兼并功能;三是约束功能。

所谓避险功能,是指保护投入者或股东权益免受损失的功能。现代股份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股权具备流动性,该特征使持股人得以通过股权的转让而规避股市波动带来的危机。一般状况下,一家大企业的股东一旦发现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股票收益下降,为避免损失,股东往往会竞相在股市上抛售股票,显然,没有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就无法保护股东的权益,就无法防范投入危机。

所谓兼并功能,是指企业控制权市场实现企业之间吸收合并的功能。在企业控制权市场存在的状况下,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规模,或是为了进入新的出产领域,往往会在企业控制权市场上实行产权以及控制权交易。当着企业间要么一方吸收另一方,要么双方平等协商组成新的企业组织时,企业的规模均会迅速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进展和壮大才能保持和增强自己在市场由的相对地伦.才能够生友下夹。

所谓约束功能,是指企业接管者并购企业并对在任经理实行可能的改组而迫使企业经理只是关注短期投入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功能。企业控制权市场的约束功能是通过企业兼并实现的,这一功能对经理阶层的影响具备间接性,因而属于间接控制范畴。

从上述的三项功能可以看出,企业控制权市场对于股东权益具备防御性,对于经理行为则具备约束性,或控.制性,因而可以说是一种企业治理方式。如果董事会治理机制可以视作经理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内部治理机制,那么企业控制权市场治理机制就可视力经理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外部治理机制。在经理主导型治理模式中董事会功能失灵的状况下,企业控制权市场无疑是一种补充性控制机制。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类型

1.市场导向型企业控制权市场:这种企业控制权市场上的企业所有权比较分散.两权分离比较严重,常常依赖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外部市场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着紧要的作用 由于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为公众所有.因此.立法常常强调维护公众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特别强调两个原则:充分的信息披露和股东待遇平等原则。与此相适应,这种企业控制权市场常常拥有比较发达的证券市场.企业控制权市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持续增加的并购兼并行为对企业内部的经理构成威胁.促使其更加努力地为企业股东服务。

2.机构导向型企业控制权市场:机构导1型企业控制权市场又称为组织导向型企业控制权市场或内部控制主导型企业控制权市场.其紧要特点是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比较高.常以内部监控机制为主.通过严密的有形组织结构来制约企业的经营者、法人股东和银行在企业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即企业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大投入者和银行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保护。由于主银行和大股东与企业经营管理层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助于达成所有者目标并减少代理问题.因此控制权市场基本无效

3.家族治理型企业控制权市场:家族治理型企业控制权市场建立在家族为紧要控股股东的基础上.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实行权利分配、实施制衡机制。家族控制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阶层.家族及其控制的经理阶层全面主导企业的进展 作为企业与家族的统一体.家族企业具备代理成本低、决策效率高、内部交易成本低等优点.因而企业控制权市场并不重要.因而基本企业控制权市场也是基本无效。

4.内部人控制型企业控制权市场:内部人控制型企业控制权市场紧要存在于转轨经济国家中。由于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保障.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从而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在市场环境扭曲.未来前景不确定的状况下.被内部人控制后的企业.更多地面l临的是被“掠夺”而不是建设.更不可能是“转移”的局面 即使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下滑.但是.由于国家对投入者的保护比较薄弱.而所有权的高度集中又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导致初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变动十分困难.从而造成企业控制权交易极不活跃的状况。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运作条件

企业控制权市场,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企业控制权市场就无法运转。具体来讲,其条件紧要有:

(一)股票持有的高度分散化

股票是所有权凭证,握有股票的人是以股票形式投入企业的资本的所有者。当企业股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部分人又能够对企业行使全面和直接的控制时,所有权与控制权是相统一的,此时,不可能存在一个以所有权,从而控制权买卖为中心内容的企业控制权市场。而当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上市股票高度分散化到数十万或数百万股东手中时,每个股东对企业运营的实际控制能力便大大下降,这时,对普通股东而言,持有股票的目的或是为了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股息,或是为了获取较大的资本价值——通过所持股票价格的上涨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增值,在股票高度分散化状况下,正如前面已解析过的那样,一般的股东不会集中购买菜家企业的股票,因为持股的集中度越高,其机会成本和危机也越高,这与其收入动机和资本的增值动机是相停的。在股票的分散达到一定临界点以后,由于股东为控制企业而付出的成本与股票分散程度成正比,因而个别股东寻求掌握企业控制权就成为不可能,这使得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出现了分离。在两权分离的状况下,企业经理阶层操纵董事会,并掌握了企业的最高决策和经营管理权,股东则丧失了控制权,仅保有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只具备利得权的属性。在“两权分离”的状况下,企业控制权市场得以出现。“两权分离”意味着股东可能出于收入和资本增值的动机而买卖股票,而当企业股票价格下降时,个别有能力的股东或企业会乘机集中收购股票,以获取企业的控制权。在某企业的股票价格下跌时,集中购买该企业的股票而付出的本金会大幅度减少,这使收购满足控制要求的股票额成为可能。再者,在多数股东抛售股票时,收购股票用不着去游说其他股东或实行幕后交易,因而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费用。

(二)存在发达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所谓发达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是指由要素市场组合而成的市场体系,而是指由股份下跃而引发的一系列合乎逻辑的、自发的反应,它们共同构成对经理阶层的约束。当股东对现任经理或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满而抛售股票时,立刻在股票市场上引起连锁反应。一方面,股票价格下跌使该企业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如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股票价格下跌使企业资本贬值,为别的股东或企业收购企业股票提给可乘之机,企业经理阶层由此而面临企业被重组,职务被解除的危险。这些反应均会对现任经理形成约束,迫使其努力改善经营,以维持和增大企业资本的价值。

(三)股票具备高度流动性

股票具备高度流动性是企业控制权市场存在的基础性条件。股票的流动性指股票在股票市场上不断的买进与卖出。股票的流动性具备一项基本功能,即避险保值功能,这是股票高度分散化到个人手中,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状况下,私人股东维护自身所有者利益的基本方式。股票具备高度流动性意味着股东可以随意进出股市,及时买进、卖出股票,由于股票容易换手,就可把股票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分散给更多个人,每个人的危机、损失也就变小了。在股票具备高度流动性的状况下,企业控制权市场运作通常很活跃,因为当企业经营绩效不佳时,持有企业股票的大量私人股东为避危机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卖出股票,随着股票大量被抛售,企业股价亦相应下降,而股价下跌必然将该企业置于可能被收购的目标企业的位置。在这里,个人股东的危机分散了,个人产权得到了保护,而企业经理阶层的职业危机却加大了,一旦企业被别的企业接管,现任经理的职务就可能被解除,接管后的企业将会在新的经理经营管理下运作。如果绝大多数股东都以长期投入和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而不是遇股价变动就抛售,那么股票的流动性就会大大减弱,资本控制权市场也就无从谈起。

上述三个要素条件是企业控制权市场存在的前提,缺一不可。这些条件的存在使企业控制权市场得以发挥作用并成为除董事会治理机制外的又一个治理机制。美国大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正如前面解析的那样,是—‘个经理主导型的体制,股东己难以通过董事会直接影响经理的决策行为。同时,美国大企业的股权结构长期以来(80年代初以前)基本上是以私人股东分散持股为特征的,股票筹资是大企业紧要的筹资方式,股票市场上股票周转车很高,股票的流动性极强,这些因素为资本控制权市场的存在提给了条件。事实上,在美国大企业的外部,存在着——个强有力的企业控制权市场,它与美国大企业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就像日本的主银行与大企业构成一个完整系统一样。企业控制权市场在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机制,但其运行方式与日本主银行制完全区别,相应地其运作效果亦完全区别,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的话,那可以说,美国的企业控制权市场是一个短视的治理机制。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作用

首先,从微观层面上讲,通过企业控制权市场可以形成对不良经营管理者实行替代的持续性外部威胁. 这种外部威胁在美英模式的企业治理体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anne (1965)在其开创性论文中指出.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所谓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问题.这个市场把小股东在企业事务中的与其拥有的权益相当的权利与应受到的保护移交给他们;Fama (1980)也指出, 即使仅仅存在被接管的可能.低股价也会对经营管理层施加压力,使其改变方式.并且忠于股东利益。

其次,从宏观层面上讲. 企业控制权市场是一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行业结构的紧要场所。Jensen和Ruback (1983)等人的研究早已表明: 基于市场准则的收购兼并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一市场的运作可以促进存量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调整, 使企业资产可以转移到那些能最有效的运用它们的人的手中去。企业控制权市场可以以三种方式运行:代理投票权竞争、善意兼并和敌意接管。其中, 代理投票权竞争一般被认为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约束的功能, 而收购(包含善意兼并和敌意接管)则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控制机制.外来者对企业的收购非但不会损害企业股东的利益.实际上还会给收购双方股东带来巨大的财富(Jensen,1984)。但无论如何. 以代理投票权竞争、收购为代表的外部企业控制权市场在企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它的存在, 才给经营管理者带来不安和威胁感,使其行为不致偏离企业利益太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代理问题。

企业控制权市场发生作用的障碍

企业控制权市场作为一种外部企业治理机制,对经营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其正确发挥在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限制。紧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搭便车问题

股东在收购中同样存在搭便车现象,尤其在股东分散的大企业, 现有股东更有强烈的激励去搭那些计划增加企业价值的收购者的便车(Grossman和Hart,1980)。一方面,当股东预计收购后的股价会高于现在的出价时, 就不想出售股票给收购者而指望别人出售:另一方面,由于许多股东都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则收购者为使收购成功, 只有不断提高出价,这使得收购后的净收益降低,若考虑到各种费用,净收益还有可能为负数,从而使一些收购不可能发生或发生后也会失败。

2、现任经营管理层阻碍的程度

经营管理者可能没有能力但均想阻挠收购成功以保住工作, 为使收购失败,他们会采取多种反收购措施例如毒丸计划 (Poison Pills)金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s)、董事会交叉选举、双重再资本化、 白衣骑士(White Knights)绿色邮使(Green MaiIs)焦土政策 (Scorched-earth Policv)等等。

“毒丸”策略是指在收购事件中董事会赋予股东以超低价购买企业股票的权利; “金降落伞” 是董事会经营管理者的一份旨在当经营管理人员因控制权的改变选择(或被迫)离职时向经营管理人员提给巨额补偿的契约协议:董事会的交叉选举确保了每年仅有一部分懂事(常常是三分之一)被取代, 所以即使收购者获得所有投票权也要花费一定时间控制懂事会:双重再资本化策略涉及发行具备优先投票权的二级股份(即优先股),并且在其出售前需要换成普通股份,这确保投票权集中在经营管理者的手中: “白衣骑士”, 即成为被接管目标的企业, 与另一“友好” 企业签订协议,在接管威胁出现时, 让该“友好” 企业以较低价格买收目标企业: “绿色邮使”, 即当一个潜在的接管者拥有一个企业的大量股票时, 目标企业与潜在的买收者实行交 涉,以高于市价买回其手中的股票,有时还要求对方在一定时间内又有该企业的股票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焦土政策”,指目标企业为了避免被其他企业收购所采取的一些会对目标企业本身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来达到降低自己的吸引力的目的。很显然,这些反收购措施会直接或间接加大收购的成本,使一些应发生的收购难以出现或出现后失效。

3、多个收购者之问的竞争

假设开始确认收购目标花费的沉淀成本很高。则一旦宣布开始收购,别的收购方会意识到这一目标很诱人.也会加入投标,而后加入的的收购方没有前期为确认收购目标的花费。因此成本相对于最初的收购者来说大大降低, 从而会使最初的收购者受到损失,从而影响了收购的成功。因此, 这亦使一部分接管不可能发生。

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完善

1.加强股票市场基本制度建设

要使企业控制权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环境。首要的,就是克服我国股票市场的分割性.实现股票全流通.真正做到同股同权。同时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效率.要求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务必做到公开、及时、有效和完整 此外 还要对目前的IPO等制度实行适当的改革.以便于为企业控制权市场提给一个良好的股票市场环境。

2.完善并购法律法规

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并购的法律法规,修改某些不适当条款.更好地规范企业的并购行为。同时,要加快反收购的立法.给目标企业在面临收购时的行动提给科学依据。为避免在控股大股东或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控制权转移历程中的“自利”行为.在司法救济方面应尽快引入股东集体诉讼和代表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并在强化董事、经营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的民事责任的基础上,相应建立起个人破产制度.使得法律的实施机制最终能够落实到责任人个人身上。

3.约束企业控制权转让中的行政性行为

控制权的转移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行政部门利用行政权力或者补贴、扶持性手段来参与企业控制权重组.可能会使某些有能力获得关照的企业获得必要的经营压力.造成社会资源的误置.或者使一些市场交易主体产生不合理的预期.实行非理性炒作,从而影响市场的价格配置;同时,还有可能刺激寻租行为.产生腐败 因此,尽管政府是国有资产的最大股东,但是,也应该遵循“主体平等”的原则。尽量不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的运行,以便企业控制权市场能够向一个理性的方向进展

此外.为了促进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健康进展.还要打破股权垄断.促使企业股东在收购代理权争夺历程中形成竞争的局面.降低控制权转移的交易成本。同时,努力培育一个良好的经理人市场、强化债权人和机构投入者治理作用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