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经济圈

什么是华南经济圈

华南经济圈是一个跨越政治行政边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概念和产业网络概念。其地域范围包含中国内地的华南地区与 香港、 台湾、澳门地区(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华南地区包含了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四省,按照经济联系,还包含了湖南、江西的一部分);经济合作内容紧要是外向型产业,或出口加工业;其结构和布局特点是,港澳台地区的出产环节和资金、技术等要素通过不断转移的方式扩散到华南地区而形成分工,前者紧要承担服务业重镇、科技研发中心和国际贸易网络的角色,后者则担负出产基地的任务,其结果是,在“两岸四地”之间形成了一个世界上出口量产水平最高的前店后厂式和垂直纵向分工的出产一体化网络。

华南经济圈的形成

在华南经济圈中,其核心圈层是珠江三角洲与 香港、 台湾之间形成的增长三角, 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和具备多种经济功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枢纽角色。

华南经济圈的形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当时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 香港利用在华南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机会将制造业逐步北移,使 香港的城市进展和结构转型出现了新的繁荣。到80年代后半期, 中国沿海开放战略全面向外向型经济拓展, 台湾经济从19g7年起亦放宽了对大陆的投入限制、 台湾企业兴起进入内地的热潮, 遂加盟华南经济圈。从1993年到亚洲金融风暴前,是港澳台资金大规模进入华南地区的鼎盛时期,也是华南经济圈成型的阶段。在此期间, “两岸四地”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产业网络全面形成,出口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增加,华南经济圈因此而成为全球重要的出产中心。亚洲金融风暴后,港澳台资金虽然在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上放缓,但由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增强和市场进展,众多的跨国企业参与了进来,华南经济圈继续在成长壮大,最终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制造业加工基地,其中,两岸四地间的经济运作仍然是其主体部分。

华南经济圈的形成是全球性和区域性两方面因素汇合的结果。

从80年代时开始,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超过资源性产品而占据各国进出口的紧要成分(在70%以上),使不依赖资源而采取出口导向战略成为可能。另外,世界范围内技术、贸易的进展与运输费用的降低, 以及“精益制造”理念的进展,也使在区域合作中把出产链条中的一段环节迁移到费用较低的地方具备了可能性。

正是在这一时期, 香港和 台湾相继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向“亚太营运中心” 、 “亚洲服务中心”转型的任务, 产生了按比较成本向第三方转移出产和技术的需要。而在东亚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超过经济合作与相互依赖, 它们竞相攀比劳动力价格之低, 以各种优惠条件争夺外资,在发达国家抢占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 与港台相毗邻的大陆华南诸省成为其产业转移的下游区位和后方出产基地的理想地域。此时又适逢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所创办的五大经济特区均位于大陆华南地区,它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前沿阵地,在“先行一步”效应中,率先试行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从而具备了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条件。

华南经济圈的运作特点

首先,在华南经济圈中所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紧要是纵向的,其直接目标紧要不是为了促进区域间贸易, 因此旨在占领当地市场的投入行为并不多,紧要目标是利用大陆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在重新分配出产基地的基础上,偏重于外向型出口。

其次,“两岸四地”之间紧要是利用互补性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实行合作,例如 香港和 台湾凭籍其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地位,凭籍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服务业,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创业精神方面, 为华南经济圈的增长扩散历程提给了推动力,而华南地区则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方面提给了产业转移、延伸和进展的基础。

第三,推动华南经济圈实行区域合作的紧要是上述的“经济因素”, 主角是企业,动力来源于市场,政府参与较少, 并没有正式的区域协定和制度性安排。但政府政策的变化仍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 台湾取消对大陆投入的限制政策等, 在促进两岸四地经济合作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 在华南经济圈中,要素流动呈现单向性。 香港、 台湾的资金投向、技术扩散与转移单向性地流向华南地区, 即使在人员流动方面, 由于中国对出入境人员实行严格经营管理的原因,亦呈单方面流动的形势, 即港台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向大陆华南地区,而大陆华南地区流向港台的明显很少。其结果, 大陆华南诸省成为“两岸四地”出产要素流动的聚集地。

第五,在华南经济圈的形成历程中, “两岸四地”各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着区别的角色。 香港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启动作用和联结作用,例如最先采取合作行动,在城市结构调整中将制造业扩散到珠江三角洲,在那里建立成本低廉的出产基地,把中国纳入全球出产网络,形成模仿效应, 以及成为 台湾在大陆实行投入与贸易的桥梁,等等。

第六,在华南经济圈中,最活跃的力量是由港澳台中、小企业组成的国际网络,这个网络与跨国企业的国际贸易相衔接,对跨国企业的外包业务实行交易、承包和转承包等行为,同时又通过这些行为对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出产设计和标准创立的最新成果实行跟踪,所以,华南经济圈的大部分港澳台中、小企业, 既是出产组织者,又是高效的订单接受者,它们能够在制造技术和产品市场上灵敏反应世界的最新供需状况。

华南经济圈合作的直接成果是“两岸四地”进出口贸易额的提高,从出口产品的流量看, 台湾、 香港和广东、福建两省的出口总额由1985年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8拨展到1995年的6.6%,1999年为8.3‰ 其中,华南经济圈对美国的贸易额由1987年的560亿美元,增加到1 996年的1360亿美元,1999年的2000~美元, 以及2001年的2500亿美元。中国、 香港、 台湾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是在华南经济圈的产业运作中产生的。

华南经济圈的运作和“两岸四地”合作所形成的增长动力和经济活力, 支撑和增强了 香港、 台湾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大陆华南地区乃至中国内地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提升和经济的快速进展。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