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危机公关
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含消除影响、恢复形象,就是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属于危机经营管理(crisis management)系统的危机处理部分。
危机公关特点
意外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聚焦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进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
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区别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危机公关应对5S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己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实际上,公众和媒体往往在心目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企业有了心理上的预期,即企业应该怎样处理,我才会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绝对不能选择对抗,态度至关重要。
2、真诚沟通原则 (SINCERITY)
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诚意。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企业的高层应向公众说明状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向消费者说明消费者的进展状况,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
3、速度第一原则 (SPEED)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企业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企业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紧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企业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企业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
因此企业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实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4、系统运行原则 (SYSTEM)
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实行危机经营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危机的系统运作紧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1).以冷对热、以静制动:危机会使人处于焦燥或恐惧之中。所以企业高层应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以减轻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
(2).统一观点,稳住阵脚:在企业内部迅速统一观点,对危机有清醒认识,从而稳住阵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3).组建班子,专项负责:一般状况下,危机公关小组的组成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这样,一方面是高效率的保证,另一方面是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4).果断决策,迅速实施:由于危机瞬息万变,在危机决策时效性要求和信息匮乏条件下,任何模糊的决策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做出决策,系统部署,付诸实施。
(5).合纵连横,借助外力:当危机来临,应充分和政府部分、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及新闻媒体充分配合,联手对付危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时,增强公信力、影响力。
(6).循序渐进,标本兼治: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危机。
5、权威证实原则 (STANDARD)
自己称赞自己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己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己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注:危机公关5S原则由游昌乔创导提出)
危机公关的流程和内容
从危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危机的终极爆发往往是一系列因素累积的结果。因此,对危机经营管理的审视应该放到对问题经营管理(issue management)加以研究的大背景中。一般而言,问题的进展演变方式都是可以预期的。它往往是从一个趋势或事件开始,接下来的变化脉络十分清晰。
其进展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
● 起源阶段——潜在问题
● 干预和扩大阶段——问题在抬头
● 成型阶段——当前问题和危机问题
● 解决阶段——休眠问题
根据问题进展的这一周期,危机公关紧要包含以下流程和内容
● 问题经营管理。对可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问题实行系统化监控和评估。
● 危机规划与预防。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实行预案研究与处理,建立危机经营管理机构。
● 危机应对。面对爆发的危机实施全面经营管理方案,掌握危机经营管理的主动权。
● 善后事宜。判断危机的损害程度、评估危机预案的效果,做出调整和修订
此外还要强调指出,危机公关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是否得到企业高管层的重视和支持;是否有制度化、系统化的问题经营管理项目与危机公关项目;以及危机沟通系统是否高效通畅。在这里,国内外竞争 情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问题经营管理和危机公关提给重要的理论与工具支持。
危机公关的“三明主义”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机。当危机出现时,企业相关人员不可在危机中乱了阵脚,要平心静气,组合运用“三明主义”的公关原则,来一步步化解危机,或进一步转“危”为“机”。
其一,态度“明确”,企业对待危机的态度要明确,而且要在第一时间表明,不能采用任何手段来逃避危机事实。这是企业危机公关的第一要义。例如,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在《有关“苏丹红一号”问题的声明》中居然称:“我们虽然多次要求百胜的相关供应商确保其产品不含‘苏丹红一号’成分,并获得了他们的书面保证。但是非常遗憾,昨天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还是发现了‘苏丹红一号’成分。”这是什么样态度?暧昧?狡辩?这明摆着是要把责任全部推卸给供应商,以求转移媒体和消费者的视线。媒体和消费者能够满意这样的话语吗?显然不会。这样做终究是无济于事,肯德基的经营管理方首先应该“将心比心”,明确表面自己的态度,承认肯德基在质量监管方面的不力,而不是去寻找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名。
其二,信息“明朗”,企业发出的信息不能含糊,不能朝令夕改,让人去猜疑或猜想。例如,对于连锁餐厅来说,则必须表明是哪一家分店,以降低对品牌的整体伤害,否则,遭遇“株连九族”就十分冤枉了。例如, 新浪财经总结出麦当劳在面对“薯条危机”时有“三变”:一变反式脂肪酸的含量,2006年2月8日,麦当劳公开承认,每份麦当劳薯条中,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从过去的6克增加到8克;二变油的品种,麦当劳中国企业2月8日晚发出紧急声明称,目前麦当劳中国内地餐厅的炸薯条使用的是“橄榄油”,2月9日上午,前一份声明中的“橄榄油”则改为“棕榈油”;三变薯条的成分,2006年2月,麦当劳在企业的官方网站上悄悄增加了炸薯条“含有小麦、牛奶和麸质成分”等字样,一周后,麦当劳公开宣布,其薯条中含有过敏成分,而此前,麦当劳却一直宣称所售薯条中没有上述潜在过敏原,对乳制品过敏的消费者可以安心食用。麦当劳发出的信息,失去了一个国际品牌应该有的“稳重”,十分“轻浮”,前后不一致的信息只能会导致社会公众更多的质疑和猜测,加深危机的程度。
其三,思路“明晰”。企业在发生危机后,不只是“表明态度”和“信息发布”的问题,其必须“将心比心”,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制定明晰的延伸问题处理思路,最大程度的做好“善后”工作,以保护和安慰“受害者”,一对一的化解“危机”,同时也要针对企业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例如,蜀国演义酒楼在发生危机后,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尽可能多地为“受害者”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一,酒楼指派专人专车对住院病人全天候监护;二,工作人员积极联系今年5月中旬至8月8日在酒楼用过凉拌螺肉的顾客,追踪跟进是否发生异常状况;三,在酒楼内做明显提示,凡在此期间食用过螺肉且有不适者,企业24小时设专人专车接送去相关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四,开通24小时咨询 电话,由专人解答顾客询问并为消费者联系相关事宜。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餐饮企业的责任心,赢得了消费者和媒体的肯定。但是蜀国演义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彻底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危机公关:品牌的自救与自缚
自救与自缚,一字之差,在品牌危机的经营管理上也就一念之差。
成功的危机公关,必须以正确的危机认知为指导。
新机制下的品牌危机
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危机对品牌的危害程度在不断加强。
变化紧要来自以下方面:
消费者话语权的强化:网络社会的“地球村” 中,普通消费者不满的声音传遍全村并非难事。雀巢转基因产品在中国销售,一介弱女子象堂吉柯德一样与跨国企业不懈斗争,最终将一次普通的维权事件演变为具备全球影响的品牌申讨运动。
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效应:传媒对传播速度的追求,网络的普及化应用,一切都使得负面信息的扩散越来越快。媒体之间的传播互动性,信息源的多样性,区别要素相混合,让信息产生核裂变式的震撼效应。南昌消费者就虚假广告、产品质量等问题状告宝洁企业的SK-Ⅱ,从法庭到新闻,从传统媒介到互联网,从专家评论到BBS论坛,一场简单的诉讼让一个全球性品牌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竞争的加剧:利用竞争对手的危机抢占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企业的习惯性思维。中美史克康泰克感冒药PPA事件发生之后,国内众多同行便将“不含 PPA”作为共同的广告诉求,意图分割康泰克的市场;菲利婴儿牛奶发生沙门氏菌事件后,两个紧要竞争对手COW&GATE和惠氏(Wyeth)乘虚而入,增加产量,迅速抢占菲利原先占据的货架;凡世通 “500”型轮胎爆裂事件发生之后,竞争对手固特异企业便趁机将其行业第一的交椅夺走。
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营造出新的市场机制,使得危机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强,小风波演变为毁灭“无敌舰队”的滔天巨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这一切都意味着企业危机公关的难度正在不断提升。
危机可以经营管理
危机无处不在,危害难以预测,然而,危机仍可经营管理。缺乏良好的危机经营管理机制,小事件可以演化为大危机的导火索;成熟、高效的危机应对,也能让企业在遭遇毁灭性打击事件时绝处逢生。
一篇关于湖南常德消费者身亡事件的报道,让处于极盛期的三株口服液开始走向轰然衰败路。中美史克PPA事件、强生泰诺药片中毒事件,无论所处舆论环境的严峻性还是危机的严重性都远甚于三株常德事件。然而这两家企业都能力挽狂澜,在危机处理历程中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更上一层。这两大危机公关案例充分表明危机发生后,只要企业能正确认知危机并及时采取适当的策略,对危机中各利益相关主体实行有效公关,品牌就会度过危机难关。
树立危机公关的良好认知
对危机缺乏全面而理性的认识,使得很多企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展开错误的沟通,这是众多企业由小危机走向大危机的根源。
危机发生后,企业与公众的角色已经发生本质的转变,前者由受信任的品牌成为受质疑的对象,后者由普通消费者成为满腹牢骚的不满者。
危机时刻的媒介沟通难度更大,因为人们已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其发布的信息。
危机时刻的品牌说服力更弱,因为人们已开始在新的层面审视企业的所作所为。
这需要企业在这一阶段迅速转换意识,启动危机思维,发动危机应急引擎。跳离常态去思考与应对,乃是处于危机状态的企业应有的选择。
摆平心态不可有
日本东京东武百货企业曾经将一台只有外观的索尼CD样品卖给了美国记者基泰丝。发现这一失误之后,东武百货仅凭一张“美国快递企业”的名片,先后打了三十五个紧急 电话,最终找到基泰丝并给出满意的处理。原本写了一篇《笑脸背后的真面目》的批评稿、准备兴师问罪的基泰丝深受感动,重新写了一篇题为《三十五次紧急 电话》的特稿。该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广大回响,东武百货企业也因此名声鹊起,门庭若市。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情,几无可能进展为不利于商家的危机,但东武百货却象对待一场生死之战般实行处理。
很多企业面对危机时不以为然,认为对方一旦寻上门来,自然有办法将其打发。更有甚者往往怀抱 “摆平”的心理,以不义之举应对危机。顾雏军采取一系列举措摆平媒体、摆平专家,结果是激起公众强烈反弹。与科龙压制有关问题的信息所产生的影响相比,郎咸平报告造成的破坏也许要小得多。
轻慢和自高自大只会加剧危机,给自身招来更严重的打击。
鸵鸟政策不可行
不少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后习惯性地采取一个拖字诀,寄希望于时间将事件淡化,让危机在沉默中灭亡;孰不料,危机却总在沉默中爆发。
中国消费者诉雀巢转基因食品事件发生后,雀巢企业始终没有与媒体实行有效的沟通,任凭媒体猜测,也没有通过任何形式发布只言片语,只是一味沉默,导致危机朝着不可预知、难以控制的方向进展。舆论的批判由原先的问题奶粉上升到了对整个雀巢企业运营体系,甚至牵扯到商业道德、双重标准和歧视性经营等重大问题。
致癌牙膏事件发生之初,高露洁也没有就负面报道实行积极应对,一味保持沉默。直到后来事件愈演愈烈,超出了预想的程度,才开始打破沉默,主动找传媒沟通,邀集近百名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传媒广泛发布高露洁并不致癌的消息,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除消费者的怀疑。
在危机发生后48~72个小时内是企业披露危机事实并制定解决方案的最好时机,超过这个时限,危机就有可能失控。越早沟通越有利于企业抢占信息传播的先机。
网络时代的信息,既不能回避,也难以掩盖,必须积极地实行正面引导。
鹰派立场不可取
在危机发生之后,对反面意见实行打压,并将持区别意见的人树立为自己的敌对面,是绝对的愚蠢之举。顾雏军因为无度地攻击与压制郎咸平的意见,因而使得自己及格林柯尔不断滑向深渊。尤其是企业与公民个体之间势力悬殊的对阵,往往会将民意推向弱势的后者。
SK-II事件发生之后,宝洁认为举报者动机不纯,对消费者实行反击,将原本中立的第三方势力推向弱势的消费者,媒体开始对事件实行报道,危机迅速升级,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宝洁最后不得不改变做法。
天下消费者是一家人,针对个别消费者的压制性行为,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群林”的表现。单个的消费者的抗议,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行为,企业应将其看作是更多反对意见的先声,而不是唯一的声音。所有针对个体的高压,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公关上的短视。
企业在处理危机时,一味采用强硬立场,只会令事情更糟。危机的缓和,都是在企业立场由鹰派向鸽派转变时才得以发生。
权威公正不可缺
危机时刻,品牌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重建市场信任。只有在重树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危机公关,沟通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在某些特殊的公关危机处理中,企业与公众的看法不相一致,难以调解。这时候,必须依靠权威发表意见。与那些受人尊敬、立场公正的机构实行公开的合作,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杜邦特富龙危机期间,为示权威,该企业从美国总部请来三位负责“氟产品”的技术专家携带相关技术资料来到中国回答媒体记者以及消费者的问题,把事实真相告诉消费者。
百事可乐罐装可乐饮料中发现注射针头事件发生后,百事可乐企业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经营管理局密切合作,由该局出面揭穿这是件诈骗案,政府部门主管官员和企业领导人共同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事实才得以澄清。
企图利用权威发表倾向于自己的言论,往往会得不偿失。在科龙事件中,企业召开研讨会时所找到的主流专家都有为企业利益张目的嫌疑,因而不仅使企业自身的信任度急遽降低,更使所邀请的权威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人们任何时候都可以被引导,永远需要权威和专业意见。因此危机公关,找到权威,并让其以公正立场发言是必须的。
责任感不可少
很多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第一反应就是要还自己一个清白。然而,急于撇清干系,往往会给市场以不负责任的印象。
1986年,德国婴儿食品出产商嘉宝的产品在美国销售时发现了玻璃碎片,马里兰州当局禁止部分嘉宝产品在该州销售。但嘉宝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幺,因为没有证据表明玻璃碎片是因出产历程的失误而引起的,它当然没有责任和义务召回产品。嘉宝认为召回只能引起媒体更多的关注并对销售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实施起来代价高昂。与己无关,因而不予召回,嘉宝的态度最终激怒公众,导致品牌危机进一步恶化。此前两年同样的事件也在嘉宝发生过,但嘉宝当时的处理方式非常有效,虽然企业和权力部门都没有在出产环节上发现任何起因,嘉宝还是召回了50万罐果汁,因而赢得市场认同,顺利渡过危机。
品牌跟公众认知相联系,跟证明孰是孰非没有联系,这是企业处理危机时必须牢记的一个重要原则。危机时期,如何表明自己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品牌,才是身处危机的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