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期货交易所

台湾期货交易所简介

1997年,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与新加坡交易所SGX-DT推出 台湾指数期货之后,为了避免岛外交易岛内股指期货对 台湾金融市场产生不可意料的影响, 台湾当局加快了岛内期货市场的建设。1997年9月9日, 台湾期货交易所成立。

1998年7月21日 台湾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 台湾证交所加权综合指数。在短短的七年时间内, 台湾期货市场进展十分迅速,2004年 台湾期交所所有合约成交量达59,146,376张,是1999年的60倍。成交量的飞速进展、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制度的不断变革使 台湾期交所荣获此次殊荣。

台湾期货交易所成立之前的地下期货

台湾期货交易始于1981年,当时“中央信托局”依重要物资境外期货交易经营管理办法,邀请美国美林证券来台设立第一家期货企业,并准许交易良好的厂商,就规范的商品,经申请核准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尔后,港商大举去台,设立非法期货地下企业,1986- 1990年间全盛时期,全 台湾地下期货企业多达400余家。 台湾主管机关眼见期货企业与客户之间纠纷不断,展开大规模治理整顿。同时也考虑要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必须提给合法的避险场所,于是就积极实行建立合法期货交易的完整法律依据。

台湾期货交易所进展本土金融期货

1997年美国CME与新加坡交易所SGX-DT推出台指期货, 台湾政府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向指数服务商提给 台湾股票市场数据及信息服务。但后来考虑到这些指数服务商都是大型国际性金融集团,政府得罪不起。不得已之下,当局决定禁止岛内投入者参与岛外台股指数期货市场。但由此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台湾投入人在股票市场危机经营管理工具使用方面沦为了“二等公民”。因为此时的 台湾股票市场已经向QFII开放,也就是说QFII可以在 台湾股票市场投入也可以在CME或SGX股指期货市场实行保值。而在此之前, 台湾已经成立了期货交易所筹备处,因此这一事件加速了 台湾股指期货推出的进程。

1997年3月4日 台湾“立法院”通过了《期货交易法》。根据第8条规范,经 台湾地区证期会核准, 台湾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企业成立。同年9月9日取得企业执照,1998年4月19日,期交所举办开幕仪式,5月28日《期货交易税条例》通过立法程序,7月21日期交所正式开业,推出了第一个合约,即 台湾证交所股价指数期货合约。从此开始, 台湾期货市场进入了快速进展的通道。1999年7月21日推出了电子类股指价指数期货与金融保险类股价指数期货。2001 年4月9日推出了小型台股指数期货。2001年12月24日推出了台股指数期权。2003年1月20日推出股票期权。2003年6月30日推出 台湾50指数期货。2004年1月2日推出十年期公债期货。2004年5月31日推出三十天期利率期货。

当前期货市场商品种类及交易状况

目前在 台湾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品种共有9个。分别是 台湾证交所股价指数期货、电子类股指价指数期货、金融保险类股价指数期货、小型台股指数期货、台股指数期权、股票期权、 台湾50指数期货、十年期公债期货、三十天期利率期货。整个市场的成交量从1999年的1,077,672张增长到 2004年的59,146,376张,增长近60倍!开户数由1999年的22.6万户增长到2004年前11个月的100.5万户。

有关 台湾期货交易所市场法规架构概况

为了规划 台湾金融期货交易,早在1994年初, 台湾各界就积极推动建立 台湾期货市场。形成了一个由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组成的期货交易法起草小组。 1997年3月4日, 台湾"立法院"通过了《期货交易法》,1997年3月26日正式颁布。取代了原来的《岛外期货法》。成为 台湾期货交易所、期货结算机构、期货服务事业的法律依据。

《期货交易法》分为总则、期货交易所、期货结算机构、期货业、同业公会、监督与经营管理、仲裁、罚则、附则等九章共计125条。1997年11月11日,颁布了《期货交易法施行细则》。随后,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规则也相继出台。

台湾期货市场各类法规

· 期货交易法施行细则 1997.11.11 施行

· 期货交易所设立标准 2000.9.11 施行

· 经营管理规则1997.5.30 施行

· 财务报告编制准则1998.9.18 施行

· 期货结算机构 设置标准2000.9.11 施行

· 经营管理规则2000.9.8 施行

· 财务报告编制准则 1998.9.18 施行

· 期货商设置标准 2003.1.14 施行

· 经营管理规则 2003.1.14 施行

· 负责人与业务员经营管理规则 2002.12.24 施行

· 财务报告编制准则 2002.12.12 施行

· 期货顾问 设置标准 2002.11.8 施行

· 经营管理规则 2002.11.8 施行

· 期货经理 设置标准 2002.11.8 施行

· 经营管理规则 2002.11.8 施行

· 证券商经营期货交易辅助业务经营管理规则 2002.12.16 施行

· 期货市场监视准则 1997.12.24 施行

为了加强处罚力度以及完善主体机构内控制度, 台湾《期货交易法》在2002年6月12日实行了修正。修改了第119条与第125条,并增订了97-1条。 "期货交易所、期货结算机构及期货业,应建立财务、业务之内部控制制度。主管机关得订定前项企业或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之准则。第一项之企业或机构,除经主管机关核准者外,应于每会计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向主管机关申报内部控制声明书。"

台湾期货交易所的结算模式与结算层级

我国 台湾地区金融期货市场的结算模式为"交易所专属模式",即期货交易所内设的结算机构(部门)作为期货市场的中央对手方,履行为市场实行清算的义务。由此可见, 台湾期货交易所结算部便成为了 台湾整个期货市场结算业务的中心。

另外,按照是否具备结算业务资格, 台湾期货市场结算体系又可分为个别结算会员、一般结算委员和特别结算会员三类。个别结算会员仅能为自身的经纪或自营业务办理结算与交割;一般结算会员不但能为自己,同时还可以受托于其他期货自营商或期货经纪商办理结算与交割业务;特别结算会员是仅能为期货商办理结算与交割业务的金融机构。

因此,从清算层级上来看, 台湾金融期货市场的结算架构则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交易所对结算会员结算,结算会员对非结算会员结算,非结算会员对客户实行结算。上述三个层次的结算模式,使市场危机在多个结算环节中得到层层分散与化解,各结算层次因承受着一定的危机压力而努力经营管理与控制危机,从而使市场危机集中爆发的几率减小。

截至2004年10月, 台湾期货交易所共有结算会员32家,其中个别结算会员9家,一般结算会员23家,特别结算会员暂且没有。

台湾期货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市场的危机防范与控制

危机防范与控制是金融期货市场进展最为关键的环节, 台湾期货市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期货市场所建立的危机防范与控制机制。

(一)市场专业化分工,相对隔离危机

"目前在 台湾,几乎所有的大型证券企业都设立了全资期货子企业,这些证券企业参与金融期货市场基本上都是通过其下属子企业实行交易。" 台湾期货业同业公会秘书长谢梦龙先生表示," 台湾期货市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原因紧要有三:

第一,遵循国际惯例。无论是发达的欧美金融期货市场,还是我们周边的新兴市场- -韩国、新加坡,金融期货在专业化场所实行交易有利于危机控制与经营管理。

第二,相对隔离市场危机。保持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相对隔离,能较有效的防止当某一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发生时,迅速蔓延至整个资本市场。

第三,遵循现有法规。 台湾地区《期货交易法》第十二条规范'期货交易应在期货交易所实行',因此,证券企业通过期货企业参与便成为有效途径之一。当然,在 台湾,证券企业是可以直接作为交易所会员参与金融期货交易的,但多年来事实状况是,证券企业在内部没有高水准的危机控制体系下,是不愿贸然直接参与。因为一旦直接参与期货交易,在遇到违约事件发生时,证券企业需要以全部资产履行偿付义务。"

台湾各类金融机构可选择参与金融期货市场的途径紧要有三条:

其一,证券企业、商业银行、保险企业、信托投入企业等机构在经各自主管部门批准后,直接申请成为期货交易所会员参与金融期货交易,同时,当市场违约事件发生时,以全部自有资产作为履约财务资源。

其二,设立或控股期货企业,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该期货企业参与。

其三,证券企业作为期货企业的交易辅助人(Introducing Broker),即:证券企业通过招揽客户或将企业已有客户介绍给期货经纪商,同时收取介绍佣金。

台湾期货市场中的"交易辅助人"模式源于美国,经过改良后的 台湾交易辅助人制度只允许证券企业申请。该机制的推出为 台湾期货业的进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它的出现拓展了相关期货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便利了市场投入者的参与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证券企业来说,实现了既可以参与期货交易,又不用承担以自身全部资产的赔偿责任;同时,对于期货商来说,他们也增加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资源。

但是,目前 台湾的IB机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紧要表现在,因为IB最终要通过期货商报送客户指令,因此市场一旦出现较大的波动时,有可能出现期货商自身的客户指令优先于IB客户的状况,从而给IB的客户造成较大的损失;其次,IB机制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交易的中间环节,进而增加了客户的市场参与成本。

(二)引入资本充足率、调整后净资本额指标,积极防范危机

对于证券企业可从事的业务范围,我国 台湾地区通过引入"资本充足率"指标来加以考评,规范证券企业合格自有资本净额与经营危机金额的比率不得低于150%,未达标准的,证券企业能开展业务的范围将受到限制。

对于期货企业, 台湾地区引入了"调整后净资本额"概念,以有效经营管理期货企业过渡投机金融期货市场行为。"调整后净资本额"由调整后资产(通常是流动性强的资产加保证金部分)减去负债,再加上其他调整项目构成。"调整后净资本额"不仅是衡量企业危机承受能力的重要标准, 台湾金融期货市场更是将其与该企业持有期货合约的未平仓量直接挂钩。期货企业与结算会员须每日计算调整后净资本额,同时,期货企业调整后净资本额不得低于其客户保证金专户总额的10%。

由此,期货企业若希望扩大自身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增加企业资金投入,提高财务能力,才能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三)强化日常结算监控

我国 台湾地区金融期货市场日常结算监控操作与大陆现有三家期货交易所的相关业务基本相同,都可分为"在线监控"与"离线监控"。

但区别于大陆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危机, 台湾期交所将危机控制系统分为事前监控、盘中即时监控、盘后监控等三部分。其中,盘中即时监控包含盘中清算操作、盘中委托量操作与盘中部位监控操作。一个交易日中,交易所会分三次以市场即时价格或特定价格(由交易所考虑当时市场行情变动状况决定)对结算会员未平仓头寸实行盘中损益试算,以了解交易时段中结算会员保证金账户权益数状况,如有结算会员保证金低于应有水准时,则发出盘中追缴通知,并视状况实行限制新增部位操作。

(四)结算中的保证金设置

保证金是履约的担保,卖方与买方均有违约的可能,因此 台湾金融期货市场实行"全额保证金法",即交易所以结算会员持有买方与卖方仓位的合计数量来计算保证金。

具体就保证金设置来看, 台湾金融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可分为"结算保证金"和"交易保证金"两个层次。其中,"结算保证金"是交易所向结算会员收取的保证金;" 交易保证金"是结算会员向非结算会员,或非结算会员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交易保证金"又可以分为"期初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两部分。"期初保证金" 是交易人从事期货交易所必须缴纳的保证金,"维持保证金"是交易人持有仓位后最低保证金额度标准,并作为保证金补缴的基准。

(五)违约事件中的财务资源

在处理危机事件历程中,建立公正、合理的期货市场财务资源制度不仅可以增强市场参与者信心,也有利于监管者对违约事件做出有效、迅速的处理。

对于清算机构而言,我国 台湾地区金融期货市场在违约事件的财务资源上,建立起了"四级偿付链条"。链条由先至后依次为:结算保证金--交易所危机准备金--每家结算会员缴纳的交割结算基金--结算会员共同分担。

这里所说的"交割结算基金"是指,凡申请担任结算会员的企业都必须按照其实收资本额的20%缴纳作为交割结算基金。若该结算会员增加了委托机构,或非结算会员新增分支机构,交割结算基金都应相应增加,以此提高结算会员的危机低偿能力。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