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避税

国际避税的定义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纳税客体)实行的课证。因此要规避税收,就要避免成为纳税主体和纳税客体。

国际避税紧要方式

国际避税的基本方式就是跨国纳税人通过借用或滥用有关国家税法、国际税收协定,利用它们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纳税主体和纳税客体的纳税义务,不纳税或少纳税。基本方式和方式紧要有以下几类:

1.转让定价避税。

转让定价方式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人为地压低中国境内企业向境外关联企业销售货物、贷款、服务、租赁和转让无形资产等业务的收入或费用分配标准,或有意提高境外企业向中国境内关联企业销货、贷款、服务等收入或费用分配标准,使中国关联企业的利润减少,转移集中到低税国家(地区)的关联企业。

2.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国际避税地,也称避税港或避税乐园,是指一国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经济,弥补自身资本不足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或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在本国或确定范围内,允许外国人在此投入和从事各种经济行为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收的地区。避税最常见、最一般的手法就是跨国企业在国际避税地虚设经营机构或场所转移收入,转移利润,实现避税。

3.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

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为达到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目的,缔约国间都要作出相应的约束和让步,从而形成缔约国居民适用的优惠条款。目前我国已同80多个国家签订税收协定。然而国际避税行为是无孔不入的,一些原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的非缔约国居民,采取种种巧妙的手法,如通过设置直接的导管企业、直接利用双边关系设置低股权控股企业而享受税收协定待遇,从而减轻其在中国的纳税义务,这种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的行为还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而产生。

4.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电子商务是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实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行为,是在互联网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相结合的背景下产生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行为。在实现了书写电子化、信息传递数据化、交易无纸化、支付现代化的同时,也引起了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审计信息的储存介质、审计的技术方式、审计方式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而这些使得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约束,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给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进展既推动世界经济的进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提出了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

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

跨国纳税人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不断加强出产经营管理,降低出产耗费,同时千方百计避税,精心研究有关国家的税收法规制度,利用各国税收上的种种差异减轻税负,以谋求利润最大化的途径。除上述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可使跨国纳税人国际避税成为现实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

如一些国家税负重,一些国家税负轻;有些国家税制不公平;如税收管辖权的区别运用,各国征税的客观依据不一以及税率水平、税率形式的区别。

2.各国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办法的差异。

区别的方式会使纳税人税负失衡,像国际上常用的免税法、抵免法以及饶让抵免法等。

3.各国征管水平及其他非税因素的差异。

由于各国税务当局及其官员的征收经营管理水平不一,也会导致纳税人的税负区别,产生国际避税。同时,并非所有国家都认为国际避税是需要打击的行为。避税在一些国家被认为就是逃税,而在另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合法和合理的行为。有些国家正有意或无意地提给被其他国家反对的避税机会,吸引跨国纳税人前去投入经营或从事其他行为。

国际避税与国内避税的区别

国内避税是指一国纳税人利用本国的税法漏洞实行的避税,它不通过纳税人跨越国境的行为,其所规避的纳税义务仅为居住国的纳税义务。而国际避税则是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法差异,钻涉外税法和国际税法的漏洞而实行避税。这种避税行为需要纳税人从事一些跨越本国国境的行为,或者纳税人跨越本国过境实行自身的流动,或者纳税人将自己的资金或财产转移出本国,使其在国际间实行流动;国际避税所要规避的纳税义务不仅限于纳税人的居住国,而且还包含所得的来源国;纳税人实行国际避税的目的往往不是减轻其在某一国的税收负担,而是减轻其全球总税负。另外,也有人从特定国家的税收利益出发,把纳税人通过跨国交易造成居住国或某一来源国出现税收收入损失的行为视为国际避税,但这是纳税人在一国得到的税收利益要被在别国纳税义务的增加所抵消,从而其全球总税负并没有减轻。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