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分析法

均衡解析法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相互抗衡的力量势均力敌,使体系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决策者意识到重新调整资源的配置方式已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均衡解析就是在假定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既定条件下, 考察体系达到均衡时所出现的状况以及实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

均衡解析法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必要抽象。

1、均衡与均衡解析
  • 经济学中的均衡(Equilibrium):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决策以增加利益时的状态。
  • 均衡解析(Equilibrium Analysis):在假定各经济变量及其关系已知的状况下,考察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状况的解析方式。
2、局部均衡解析和一般均衡解析
  • 一般均衡解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状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 局部均衡解析,是指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考察单一的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况和条件。

均衡解析法的缺陷

均衡解析法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往往忽视均衡历程与均衡结果之间的联系而仅仅重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熊彼特教授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能够使潜在的利益得以实现,创新是经济进展的源泉,要想使经济持续进展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杨小凯教授的专业化分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一方面增加交易次数及由此而带来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却可以大大提高出产效率,当后者大于前者时就会促进经济增长;斯蒂格利茨等试图寻找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而提出了非对称信息理论,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对市场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引入非对称信息便能够解释平常观察到的许多不好理解的现象。这些理论都是从区别的侧面来解释经济中所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原因但没能跳出新古典的均衡解析法的框架,对经济系统是如何达到均衡结果以及达到均衡所需的时间等都置之不理,这种只重原因和结果而不重历程的均衡研究方式根本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中诸多现象。

均衡解析法的最大缺陷是把经济系统中参与人看作是互不联系的单个人(仅研究单个出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不能把其所考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该方式完全忽略了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对参与人行为的影响,单纯考察某个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无法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

金融学均衡解析法

从金融均衡解析法来看,乍看之下它与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解析相当类似:

首先,均衡解析法的整体研究思路是从市场投入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收人预算约束)下获得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在这里价格是最终的输出变量 (Outputs),这和经济学中消费者理论的演绎历程相当类似。

其次,它们都属于均衡解析方式,更进一步说它们都属于绝对定价法:它们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度量那些导致金融资产(商品)价格变化的各种经济因素,用以解释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历程。

第三,金融学均衡解析和经济学供求解析的理论演绎历程都比较侧重于问题的纯理性描述,往往形成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均衡价格,其缺陷在于常常和市场相去甚远而难以实际运用,但在描述资产价格形成和变化的整体影响因素方面却往往具备更大的一般性,因此都被较多地看做一个解析资产定价问题的理论框架。

然而,在这两者之间,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区别却是:在金融学均衡解析方式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决定并不需要实行供求双方的共同解析,在这里金融产品的供给方似乎消失了,而只要对需求方实行研究就足以推出均衡状态和均衡价格。金融学解析方式的这一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根本特点决定的。金融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没有明确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分,金融产品的供给者并不仅限于工商企业,在这里,除了金融产品的最初供应者,金融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随时可能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切换,加上金融市场中的卖空机制、套利行为和金融产品的可复制特性,金融市场上的供给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认为是无限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上的供给曲线在很多时候都是水平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显然供给解析是无法也没有必要实行的,金融研究者的目光不得不转向金融市场的需求方。在需求解析中,效用最大化和预算约束是显然成立的研究条件,然而状况同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金融市场中,投入者所追求的是金融产品所蕴涵的危机收益特征而非金融产品本身,因而在金融市场中充满着很多可相互替代的金融产品,例如在股票市场中,具备相同β的股票就可以被认为是近似具备完全替代性的。这样,在金融产品具备高度可替代性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上的需求曲线是完全有弹性的,最终的需求曲线也是水平的。

因此,在供求曲线均为水平的金融领域中,经济学中供求决定价格的老套路显然无法继续使用了:在尚未达到均衡的状况下,我们无法描述交易数量如何沿着供求曲线运动达到均衡点;在均衡状态下,虽然价格是确定的,但是两条重合的供求曲线使我们仍然无法找到均衡的交易数量。总之,供求解析一旦失去意义,数量—价格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这最终导致了在金融学的均衡解析方式中,研究者们不得不放弃供给方,而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需求方的最优化解析之上;同时,金融研究者们也很少再涉及数量—价格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取而代之的是对危机—收益互动机制的深入解析。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