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
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历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历程,没有包含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进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历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大众传播的特征
根据马勒茨克(Gerhard Maletzke)的定义,大众传播须符合以下特征:
- 公开的(受众不为人际交往范围所囿)
- 利用科技发送手段
- 间接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
- 单向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发生角色互换)
-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最显著特征。
- 面向分散的群体(受众是匿名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
大众传播研究的紧要内容
- 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
- 传播历程和传播模式;
- 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
- 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
- 传播媒介的进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 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行为以某种社会地位。
- 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
- 社会控制中介作用。
- 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 模拟社会环境。
- W.李普曼在《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报纸给人们提给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使人们又提出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点的变化问题。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