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政策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进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行为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 保护本国的市场;
  •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 积累资本或资金;
  • 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
  • 促进经济进展与稳定。(出产力、内外均衡)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应包含: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含三个层次: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含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这是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本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本国的经济进展战略和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本国的资源、产业结构等状况,制定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基本政策。

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

这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本国与区别国别(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分别制定的适应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

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

这是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区别产业的进展需要,区别商品在国内外的需求和供应状况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分别制定的适用于区别产业或区别类别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反映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内部,一般存在着若干区别的利益集团。在一定时期,某一集团在政治上占上风,则该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就反映这个集团的利益和意志,紧要为这个集团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利益集团之间常在此问题上发生争吵。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该国的立法机构实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由其议会直接通过贸易法案,或由议会授权总统或政府制订 、颁布有关的法令或规章,如进出口商品 关税的提高或降低、进出口商品的限额、是否实行许可证制、商品检验规章以及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等。

对外贸易政策在制定以前,立法机构一般要征询各大企业集团的意见。大企业主也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包含通过其组织──企业主协会或商会向立法机构提出建议,施加影响。

在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和贯彻方面,国家一般设立一系列专门机构,按照对外贸易政策的规范对进出口商品实行经营管理。如在政府中设立外贸部或商业部作为对外贸易的行政经营管理机构;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地点设立海关作为进出口商品的通道,对商品实行监督查验、征收 关税、查禁走私;设立进出口银行,从金融上支持商品的进出口,发放出口信贷、办理国际支付结算;设立商品检验局和卫生检疫机构,从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实行把关。

对外贸易政策的紧要类型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考察,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经营管理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放任自由,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紧要在英国、荷兰等首先进入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和竞争上居优势的国家实行,其紧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 ,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出产 ,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 ,鼓励扩大出口 。保护贸易政策,在区别的历史阶段,由于其所保护的对象、目的和手段区别,可以分为:

  • 重商主义。
  • 幼稚工业保护政策
  • 超保护贸易政策
  • 新贸易保护主义

3、经营管理贸易政策

经营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 ,加强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进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经营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既保护本国市场,又不伤害国际贸易秩序,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进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和协调,从而逐步形成了经营管理贸易政策或者说协调贸易政策。经营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经营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进展的方向。

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因素

上述说明的对外贸易政策类型,实际上也是对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总结。区别的贸易政策在各国经济进展的历史历程中曾有区别的作用;同一国家在区别的历史阶段曾选择了区别的贸易政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采取何种贸易政策,紧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经济进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和力量对比

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进展的区别阶段,其国内的出产力水平和进展目标区别,制约着对外贸易政策。一般来说,处于工业经济进展初期阶段的国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而处于工业经济发达阶段的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和力量对比制约着对外贸易政策。一般来说,处于劣势地位,商品竞争力弱的国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而处于优势地位,商品竞争力强的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上述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但不完全一致。第一方面仅从自身进展所处的阶段考察,第二方面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由于经济进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会随着各国的经济实力地位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调整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处于发达阶段,且仍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由于面临日本和欧共体国家日益赶上的强有力的竞争,转向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就是证明。

2、国内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

从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进展总是呈周期性变化、波浪式前进的。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周期性变化,在区别阶段,其国内经济状况区别,总经济政策区别,必然引起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一般来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繁荣阶段,各国经济普遍高涨,如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中叶,贸易自由化倾向就占上风;在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危机、萧条阶段,如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 ,保护贸易倾向就会蔓延和加强。

3、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代表统治阶级中占上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的。因此,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政权的更迭,也会带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一般说来,商品市场紧要在国外的一些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主张贸易自由化;相反,商品市场紧要在国内,并受到进口商品激烈竞争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则主张限制进口 ,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紧要依据

对外贸易政策既有一贯政策(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指导外贸易的政策),也有根据变化了的状况制定,只在一定时间内生效的暂时性政策措施。因此,制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应当遵循以下依据:

1.一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经济进展战略;

2.一国的资源状况,产品,产业结构,市场经济地位。

上述两个因素是一个国家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政策,应当参政的紧要因素,决定一个国家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

3.在总政策(即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政策)指导下,一个国家工业进展水平,技术水平,产品的竞争能力等,又决定一国在区别时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依据。

例如:鼓励出口、限制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民族工业、幼稚工业等政策。

4.国家之间因政治环境变化,经济和外交关系发生重大改变时,也可引能起一国对贸易政策的局部或重大调整。

5.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应当与国内经济政策相适应。例产业调整政策,金融政策,外汇政策,外资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措施

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通过实施具体的措施实现的。这些具体措施紧要包含 关税措施、非 关税措施、出口经营管理措施等。

1、 关税措施

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对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税。关境是一国征收 关税的领域。 关税的纳税人虽然是进出口企业,但是企业可用增加商品价格的方式,将 关税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说消费者是 关税的直接承担者。

2、非 关税措施

非 关税措施是指 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3、出口经营管理措施

出口鼓励措施:紧要有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等。

1)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通过本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卖方)或国外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买方)提给的优惠利率的贷款。

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就是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对于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提给的信贷,由国家设立的担保机构出面担保,当国外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该机构就按照承保的数额给予补偿。

通常保险企业不承保的出口项目都可向担保机构投保。担保危机一般分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前者一般为合同金额的85%-95%,后者一般为合同金额的70%-80%。

3)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补贴会造成市场扭曲,属于不公平贸易行为,应根据有关承诺禁止使用。

出口退税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它不属于不公平贸易行为。

出口退税就是在商品出口时,国家将其在国内出产流转历程中被征收的所有税款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商品能够零税率出口的措施。目前我国已在逐步提高出口退税税率。

4)商品倾销

商品倾销是指出口厂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抛售商品的行为。

5)外汇倾销

外汇倾销就是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扩大出口。

本国货币贬值,则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有利于扩大出口。同时,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商品竞争力下降,有利于限制进口。

但外汇倾销是有条件的:货币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他国区别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或采取其他报复措施。

6)鼓励出口的其它措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经费举办出口商品展销会,邀请外国贸易代表团来访和组织本国贸易代表团出访,以促进商品出口;颁布各种出口奖励政策;设置促进出口的行政机构,建立各类为出口厂商服务的信息 情报网络;创办经济特区,鼓励出口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的进展。

出口管制措施:国家对有些商品的出口是实行管制的, 出口管制的商品包含:

1)战略物资及其有关的先进技术资料。

2)国内出产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及国内市场供应不足的某些必需品。

3)实行“自动”出口控制的商品。

4)实行许可证出口经营管理的商品。

5)为了实行经济制裁而对某国或某地区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商品。

6)重要的文物、艺术品、黄金、白银等。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历程。中国外贸政策的进展演变历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治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8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治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

三、入世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1992-2001年)。

四、入世后中国对外资易政策的走向是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2001年以后)。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