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

什么是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是指公元1881年(1881 AD)~公元1935年(1935 AD),紧要是对能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表现为现代学校的创办和资本主义进展的崛起和重工业,及化学科学的兴起。

工业时代的内容

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的新兴行业--棉纺织行业中出现一系列重要发明,机器出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后来又扩张到其他行业,这场在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叫做工业革命。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和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后半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技术发明层出不穷,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进展阶段。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力在出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逐步取代蒸汽力,成为重要的动力。为了让电力带动机器,比利时人格拉姆与1870年发明了电动机。与蒸汽机相比,电动机功效高、污染小、应用范围大、使用便利,在工业出产中逐步推广开来。

在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以人力为主的手工工场,基本上被机器工厂取代,出产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市场需求逐步提高,英国逐渐走向繁荣。

后工业时代

明确提出和界定“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是丹尼尔·贝尔。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区别的社会是依据区别的中轴建立起来的。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从时间上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前)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而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1)经济结构从 商品出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出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 制造业的进展趋势;随着 国民收入的增加,对 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 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进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 社会政策和依据 工业社会是出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经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当今任一现代社会,都依赖于创新和对变革实行社会控制。实施社会控制,使社会产生了计划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的性质看法有了这个变化,才使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领域的进展,日益取决于理论工作的进展。理论工作把已有知识有序化(编码化),并指出用经验来验证的途径。实际上,理论相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

(3)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 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实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进展实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式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