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利息

什么是应收利息

应收利息是指:短期债券投入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这部分应收利息不计入短期债券投入初始投入成本中。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尚未到期的债券利息,则计入短期债券投入初始投入成本中(不需要单独核算)。

应收利息的会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发放贷款、持有至到期投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应收取的利息。

购入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入持有期间确认的利息收入,在“持有至到期投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确认的利息收入,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借款人或被投入单位实行明细核算。

三、应收利息的紧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持有至到期投入等,已到付息期按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的利息,借记本科目,按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入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入——溢折价”科目。

(二)按期计提债券利息时,应按已到付息期按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利息的金额,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同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投入收益”科目。

(三)未减值贷款计息日,应按贷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利息的金额,借记本科目,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的金额,贷记“利息收入”科目,按本期应摊销交易费用的金额,借记或贷记“贷款——交易费用”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贷款——溢折价”科目。

(四)发生的其他应收利息,按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取利息,借记本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较大的,应采用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五)实际收到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利息。

应收利息的核算

应收利息是指债券投入等己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及银行定期存款在会计期末计算的应归属于本会计期间的利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拆出资金,保户质押贷款,存款,贷款,保户储金等期末都应计算应收利息,确认为利息收入, 但这些方式产生的利息,其占整个保险资金比重较小或期限较短,根据重要性原则,不要求按期确认利息收入。

对于保险法颁布以前的逾期贷款, 原制度规范逾期(含展期)未满一年,按规范计算应收利息并纳入当期损益;逾期满一年及超过一年仍未归还的放款称为呆滞放款,呆滞放款不再计算应收利息,实际收到利息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缩短了应收利息转表外核算的天数,由一年缩短为90天,即逾期(含展期)90天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前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

为了反映和监督应收利息的发生和收回状况,应设置"应收利息"科目,财产保险企业投入保障型保险业务确认的危机保费,应付保户红利支出也在该科目核算。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其借方登记应收的利息数,贷方登记收回的利息和转作坏账的利息,余额在借方,反映尚未收回的利息数。该科目应按应收利息种类设置明细帐。其帐务处理如下:

企业购人债券,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己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已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短期投入","长期债权投入"科目,按已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购入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以及取得的分期付息的其他长期债权投入,已到付息期而应收未收的利息,应于确认投入收益时,按应获得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投入收益"科目。

企业计提长期债券应收利息,借记"长期债权投入"科目,贷记"投入收益"科目;已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长期债权投入"科目。企业计提短期债券应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收到应收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经确认为坏账的应收利息,冲销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已确认坏账并转销的应收利息,以后又收回的,按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