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恐慌性购买
恐慌性购买是指因对政策或形势的不确定性或因恐慌而引发的抢购行为。
恐慌性购买的发生
每逢大的传染性疾病来临和大灾难发生,总会有市民受传言所影响,盲目消费。一旦发生流感、禽流感,板蓝根、莲花清温胶囊等药品就会被抢购,导致脱销。在车市方面,北京出台摇号限牌政策,天津实行限购、限行“双限”政策,杭州、南京限牌政策等,都曾导致车市“爆棚”。
1988年有因担心价格改革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引发的大抢购。
2003年因非典引发的大抢购,当时大蒜据说能防非典,卖到了10块钱一斤;
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中国多地陆续爆发食盐恐慌性抢购,报道称盐价暴涨15倍,由原来的1元一袋变成15元一袋。
恐慌性抢购中,普通民众作为无助的群体,他们盲目的听从他人传言,由于担心涨价或货品紧缺,到处抢购各种商品。可能不明确购买后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先买了再说。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往往被商家利用,作为一个噱头实行炒作。比如日本发生“核危机”后,许多地方市民听到传言:日本福岛核辐射会对海水造成污染,海盐制作出来也会有辐射,以后很难买得到清洁的没有辐射的食盐了。所以才疯狂抢购食盐。
中国的恐慌性购房
2016年上半年,优惠政策出台、人们普遍预期房价上涨的形势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恐慌性购买”的迹象,居民蜂拥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交易,一些新楼盘在一天内就销售一空。媒体称,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恐慌性购买”的迹象,一些新楼盘在一天内就销售一空。宝山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由于人太多不得不实行限流,还有50名警察到现场维持秩序。
恐慌性购楼现象源于“自住需求 改善需求”两股力量积极入市、首付贷等场外配资导致楼市需求提前入市、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需求等因素影响,也有“地王”频现助推楼市火热、“少量多批”、捂盘惜售等开发商营销手段炒作,也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救市”政策的刺激。于是,恐慌性购买冲动的心理弥漫弥漫了整个市场。市民对房子价值的判断失去最基本的理智,大量的购房者完全不从自己本身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某段时间内对房子哄抢。
恐慌性购买的影响
恐慌性购买是不理智的消费行为,使市民花“大头钱”、买大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严重透支了未来的购买力。如果买了很多暂时用不上的食盐、板蓝根、电器之类商品,可能有损失,但是消费者可能承受得了。但是作为大宗不动产,市民不顾及个人的具体状况和实际条件,恐慌性买了房子,可能损失就会更大。有的人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多方借钱,甚至还把养老的钱都用在抢购商品房上。对于是“刚需”的消费者,还有情可原,但对于用房子作为投入理财工具,期待更大的升值空间那些购房者,可能会有很大损失,弄不好就像在股市被“套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