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退出战略概述
投入退出战略是指企业进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投入者认为有必要是时候将资本回收的投入战略。
企业通过不断投入壮大规模后,应考虑到如何适时的退出已有投入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入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了被动。
投入退出并不是只限于项目亏损时的被迫行为,而应该是在投入时就应主动确立的一个进展战略。很多企业在投入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入,更不愿意去想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如何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途径,实现投入顺利退出,使投入项目不仅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更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投入退出战略的效应
实现投入的良性循环是为了更有力的出击。投入项目只有做到有进有退,才能回笼资金抓住新的投入机会,顺利进入下一轮投入计划,实现投入的良性循环和增值,进而优化投入结构,控制投入总量。
优化财务状况有利于投入退出确保企业现金流量的平衡,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如果以高溢价退出投入项目,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特殊收益和现金流;另外如果是退出经营不善及负债高的项目或业务,可让企业有效重组债务,达到优化资产的目的。
优化资源配置是投入退出的一种收缩战略,也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如企业可通过投入退出盘活沉淀、闲置、利用率低下的存量资产,从而完善和调整现有的经营结构,提高资产组合质量和运用效率,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引进多元投入主体的企业通过减持或降低在投入项目的股权比例,可以引入专业或策略投入者共同经营投入项目,不仅有利于项目企业形成多元产权模式,健全项目企业治理结构,而且为项目企业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提给了可能。
通过培育核心业务,企业可以借助投入退出来实行战略调整,集中资源专注进展核心业务和主导产业,提高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万科集团从房地产以外的广告、药业、文化传播等行业里退出,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
投入退出战略的意义
在优化财务状况下作投入退出有利于确保企业现金流量的平衡,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一方面,以高溢价退出投入项目,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特殊收益和现金流;另一方面,退出经营不善及负债高的项目或业务,可让企业有效重组债务,达到止血消肿的目的。企业投入退出的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消除沉疴。
企业投入面过宽很容易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巨额资金投入与债务不断累积把企业推向高危机境地,效益一旦有较大波动企业很容易陷入危机。消除沉疴就是缩短战线、聚集资源,这对挽救困难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经营管理奇才艾柯卡挽救克莱斯勒汽车企业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几乎濒于崩溃边缘的克莱斯勒企业在走投无路的状况下,于1980年1月1日请出曾任福特企业总经理的艾柯卡接任企业董事长。艾柯卡上任后在3年时间里,对企业的投入作了大量削减,在52个工厂中关闭了16个,并将与汽车无关的出产业务和额外附属企业卖掉,同时实行了裁员,在顶住银行催款的压力下,积极行为得到了国会提给的1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为挽救企业提给了重要的保障。经过企业上下全力齐心奋斗,1982年企业汽车销量就开始上升,利润大幅度增长,到1983年7月13日就还清了全部的债务。到1984年克莱斯勒企业盈利就已达24亿美元。
2.改进结构。
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随时都可能面临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包含资本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等。企业的投入退出给企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时机。韩国的三星集团自1987年李建熙担任集团总裁以来就开始大规模地收缩经营战线,削减了某些食品处理、造船、纺织和零售业务,把高度分散的从电子到轮船企业到香肠出产的业务压缩为电子、机械、化工和金融四个核心部门,并关闭了一些子企业。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企业的长期进展能力而集中资源优势。
3.以退为进。
有时企业的投入退出不仅能带来很大利润,而且不会影响到企业对被投入主体的控制,可起到一石二乌的作用。1999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企业将其拥有的Orange企业483的股权卖给德国的电信巨头Nannesmann企业、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早在 1994年,和黄企业以约60亿美元购入英国Orange移动 电话企业,加上其它移动 电话业务,和黄企业建立75虽大的移动通讯王国。1999年移动通讯业务炙手可热之际,和黄退出了0range的投入。在这一交易中p和黄连同所获票据及Nannesmann约103的股权,不仅赚得130亿港元的利润,而且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和黄退出Orange后反而扩展了移动通讯业务在欧洲的地域版图。
4.优化资源配置。
投入退出作为一种收缩战略,也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如企业可通过投入退出盘活沉淀、闲置、利用率低下的存星资产,从而完善和调整现有的经营结构,提高资产组合质量和运用效率,达到培育核心业务的目的,集中资源专注进展核心业务和主导产业,提高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万科集团从房地产以外的广告、药业、文化传播等行业里退出,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
5.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可通过引进多元投入主体进入被投入项目,通过减持或降低在投入项目的股权比例,可以引入专业或策略投入者共同经营投入项目,不仅有利于项目企业形成多元产权模式,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而且为项目企业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提给了可能。
投入退出战略的选择时机
根据企业退出投入的状况,大致可分为自然退出、被动退出和主动退出三大类。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主动退出。它是指在投入项目企业存续的状况下,企业基于退出条件、投入项目盈利能力、战略调整、决策者的心理要素等种种考虑退出所投项目。
1.退出条件是考虑投入退出最重要的因素。就退出条件而言,企业没有不可退出的投入,只有不能满足的要价。企业应当密切配合市场条件和时机的变化,从价值最大化角度出发,以较高溢价退出优质或正常经营项目,实现投入增值,创造特殊收益。
2.项目盈利能力可能是企业考虑是否投入退出最直接的因素。除了那些经营不正常或连年出现亏损且扭亏无望的投入项目要积极部署退出外,企业还应对目前虽能维持经营、但盈利能力较差的项目主动考虑退出。
3.企业有必要根据投入项目的资金来源及经营地域预先设定盈利标准。可供参考的盈利指标紧要有:项目论证阶段预期的投入回报率、企业整体在近几年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国内外长期债券利率、国内外银行贷款利率、加权盈利指标等。
4.从战略调整角度看,企业选择主动退出投入紧要包含以下情形投入项目与企业进展目标、产业导向或核心业务不相符;企业难以取得投入项目的经营管理控制权和进展主导权;企业内部因资产整合、重组,需要退出相应投入;企业根据目标负债及自身现金流量状况对投入总量实行控制,当投入总量超出上限,或负债率超过目标水平,或财务、现金流量出现困难时。主动退出有关投入;投入项目企业因合并、分立、购并及引入新的合作伙伴等事项使资本规模、股权结构或合作条件发生重大于己不利的变化投入项目企业因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短期内无法消除的重大影响。
5.从决策者心理要素解析,就有投入退出时的既得利益和不退出时的机会收益,而且要考虑决策者的心理预期,紧要是收益和危机的比较。
投入退出战略的实施
应该说企业应建立投入项目的监控机制,动态掌握投入项目的进展及经营状况,对投入项目定期实行解析,慎重部署投入退出。投入退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1.调查解析阶段。
投入退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审慎的决策,企业在作出决策前应作出解析调查。调查的内容有:①行业解析。包含项目所处的行业,其在行业中的地位,项目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和本企业的衔接程度等。②经营调查。包含项目的利润和销售量。客户和供应商对企业已有销售渠道的影M向,出产设备的完好程度和利用价值。③法律问题调查。包含其章程、招股说明书、商标、专利、租赁、借贷等对企业的影响。④财务调查。对企业的现有资产作出全面的调查,包含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同时对已有的负债和或有负债作调查,摸清拟退出项目的现有财务状况。
2.选择投入退出方式。
投入退出需要借助资本经营手段来完成,一般说来,企业退出投入往往是在产权的流动中实现的,投入退出方式紧要有以下几种:
(1)公开上市是投入退出的最佳途径,具备成本低、高增值的特点。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推动投入项目企业到海内外证券市场直接或分拆上市。目前在国内将企业直接包装上市仍是企业收回前期投入即套现的最佳方式。
(2)整体出售可以立即收回现金或可流通证券。既可以立即从项目企业中完全退出,也可较快取得现金或可流通证券的利润分配。就效应而言,整体出售具备收购方对一般兼并收购所要求达到的效果。但整体出售可能存在市盈率偏低的状况,难以取得较高溢价。
(3)通过资产或股权转让、出售退出投入。如协议转让给投入项目企业其他股东;协议转让或定向配售给战略投入者;通过技术产权交易所实行转让等。这种状况目前在国内的证券市场比较常见,特别是国有股的减持或企业的重组。
(4)股份回购。如果投入项目为上市企业时,则可通过将股票卖回给项目企业而回收全部或部分所投入金。在上交所上市的申能股份就曾出现过股份回购,从而使投入者较为顺利的提前收回了投入。
(5)托管。托管经营是指托管经营企业与企业所有者经过协商,通过契约方式,以保全并增值受托资产为前提,对受托企业实行有偿经营。托管将企业经营者从企业要素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实是一种间接退出投入方式,这种方式近年来比较流行,特别是在聘请专业经营管理团队实行经营的状况下,既可确保项目资产的收益率,又可节约经营管理成本。
(6)企业内部合并、转让。企业内部通过协议转让或划拨,对同类业务及投入项目实行专业归并。仪化集团等四家(仪化集团、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京化工集团)的划转合并后,通过理顺上下游产品关系,达到了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7)关闭、 破产、清算也是投入退出的一条途径。企业一旦确认项目投入失败或成长太慢,不能获取预期回报,就需要果断退出。当投入项目无法通过其它途径退出且无必要维持时,也应关闭、解散,通过清算退出。
上述有关退出投入的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的。企业应当综合运用这些方式实行投入退出的部署。
此外企业在建立投入退出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投入项目企业的内在价值、投入初期在项目企业合同条款中的一些“卖股期权”等灵活安排、投入退出对其财务承受能力及现金流量的影响等等。总之,投入退出战略是现代企业必须认真考虑与面对的重要课题,企业只有在进展中处理好进和退的辩证关系,才能使一个企业始终处于最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