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按出产要素分配
按出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出产要素根据各自在出产历程中所作贡献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按出产要素分配并不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紧要取决于出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按出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和按出产要素分配并存,不是一种任意的制度安排,它是由所有制与其经济利益实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每一种所有制都有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体现其所有制性质的其他分配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凭借其出产要素的所有权索取一定的报酬,这是要素所有权的经济意义;报酬水平的变化会导致要素的流动,这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所以,只要是存在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这种权力就应该有其对应的经济利益形式,只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的所有者对其经济利益的关心就会成为优化配置资源的一种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出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根源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各类所有制企业都要在市场竞争中使用出产要素,要素的报酬水平成为决定着出产要素流向的重要参数。所以,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出产要素的使用也必须是有偿的,必须在其产品的成本项目中包含要素的成本。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全社会的各种出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无论在公有制经济还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非劳动要素在其出产行为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然参与了出产历程,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就应获得一份收入。但出产要素在出产历程中的作用不是获得收入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这种要素的所有权。
按出产要素分配的机制
按要素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要素的报酬水平就是这种要素的均衡价格。而要素的均衡价格则是由该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按要素分配的机制就是要素配置的机制。
要素的所有权是市场配置要素的基础。按要素分配必须首先明晰要素的所有权,然后才能确定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形式。要素的所有者同时又是要素的供给者,要素的所有者如果是居民个人,那么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依赖于居民个人在若干有利可图的方案之间所作的选择。如果要素的所有者是集体,原则上要通过代理制执行这一选择历程。
要素的需求者通常是使用这些要素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单个企业对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项要素的边际产出。但要素的报酬水平不仅与该要素的供求状况有关,而且还取决于与该要素有替代关系的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要素的所有者接受市场评价形成的个人收入,一部分通过购买消费品实现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则通过储蓄或投入,转化为资本要素。
按出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出产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按要素分配形式的多样性。紧要的几种形式是:
1.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紧要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动者,他们将自己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给企业,所得的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2.按资分配。按资本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投入的资本分割利润的分配关系。在我国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入企业,存在凭资本获取利润的分配关系。这种收入称经营性资本收入,在企业内表现为利润。它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按居民个人资产分配。居民个人的资产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前者如存款、债券、股票等;后者指私有住宅和某些固定资产。前者的报酬形式有利息、股息或红利;后者的报酬形式是租金。居民个人以这种分配方式的所得份额,不仅取决于其资产的规模,还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行情。
4.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既是出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出产者,出产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出产经营收入是自己创造的,因而是劳动收入。但由于影响个体劳动者收入的因素,从自身来讲,既有其直接出产劳动状况,又有出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也就是说,个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既是一种劳动收入,又是一种资产收入,具备二重性。
5.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是出产行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其资源的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要求索取一定的回报。由于这些资源供给量的有限性,其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持续上升。土地的收益表现为地租,其形式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6.危机收入和机遇收入。危机收入是劳动者和经营者承担危机的报酬。任何进入市场的出产者和经营者都会面临危机,而规避和化解危机的能力与个人收入实现的程度和企业效益密切相关。这种与危机相关的决策成败要求从收入上得到实现,从而形成危机收入。机遇收入是对市场应变能力的报酬。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及时捕捉市场提给的机遇会产生可观的收益。这种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也要求有收入上的体现,于是形成机遇收入。但危机收入和机遇收入并不完全取决于决策劳动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决策劳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巧遇。
按出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出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有利于促进出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关键是进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种出产要素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出产要素平等地参与收入分配。
(2)出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因为,在社会再出产的四个环节中,出产决定分配,分配反过来又影响出产。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及出产要素市场的进展,必然会促进投入主体的多元化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3)出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有利于促进企业出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质是分配关系的市场化,即各种要素的贡献率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的。
(4)出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出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追求效益为目标,因此必然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区别出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热情,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给坚实的基础。
按出产要素分配的途径
(1)把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放到与劳动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配置出产所需要的各种出产要素资源,保证出产的顺利实行,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刺激出产要素所有者的投入热情、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充分发挥。
(2)把劳动放在第一位。这是基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特别是简单劳动在与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竞争历程中,经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国家有责任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政策的手段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它包含运用《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各种劳动权益;运用社会保障制度来保护社会低收入者。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的紧要职责和根本任务之一。
(3)为保护资本市场投入者的权益提给更加明确的理论支撑。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政性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投入倾向会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也将日益活跃,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规范,整个投入环境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一个更加发达的、完善的资本市场将为我国经济的进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给强有力的支持。
(4)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使得科技人员的地位、作用、技术知识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使得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与他们的劳动贡献相配比,从而促进科技事业的大力进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出产力。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可以凭借其经营管理才能 这一特殊的出产要素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中国市场经济进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西方经济学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对出产的核心作用,认为把劳动、资本、土地等出产要素合理配置起来,出产出最多、最好的产品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家才能。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历程中,企业绩效的来源更多地依赖于企业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其能力的发挥程度,也就是说,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是企业改革成功的核心。由于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而这种人力资本只有通过激励才能高度挖掘其巨大潜力、发挥其作用,所以必须让各种层次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进而为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劳分配与按出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1、两种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区别。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只能是公有制;而按出产要素 分配方式则适用于包含公有制在内的多种产权主体。
2、两种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区别。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这一条要坚持不动摇。按生 产要素分配只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一种,它要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3、两种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区别。按劳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优先的原则,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市场因素的影响,忽视效率。按出产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定分配,高效率必然获得高效益、高回报。其不足之处 是忽视非市场因素,忽视公平。
4、两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区别。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 人收入分配,按出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则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公民个人的), 又有国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此外,两种分配方式和性质以及各自 反映的出产关系也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