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投入企业(GIC)简介
新加坡政府投入企业,成立于1981年5月22日,是新加坡最大的国际投入机构,其紧要任务是经营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跨出新加坡国界向海外大举投入。由于关系到国家利益,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内部结构、经营管理的资金、在海外的运作以及业绩等都讳莫如深。但为了因应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新加坡政府投入企业近年来才逐渐露出真面目。成立之初由李光耀亲自担任主席,吴庆瑞担任副主席,但李光耀依然担任企业董事长。现任总裁为李一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被邀请担任GIC顾问。
GIC的投入,包含股票、固定收益证券以及货币基金、不动产以及其它特殊的投入项目,其目标是经由稳健的全球投入获取长期优异的资产报酬,以打败同产业指数为目标,当然由于这些资金是新加坡的国家资产,所以在投入时必须非常小心谨慎
GIC价值观
GIC的价值观是:廉洁、群策群力、精益求精、长远投入观以及谨慎决策。
GIC子企业
GIC下辖三家子企业,新加坡政府投入有限企业(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Pte Ltd)、GIC不动产投入有限企业(GIC Real Estate Pte Ltd)以及GIC特殊投入有限企业(GIC Special Investments Pte Ltd)。
新加坡政府投入有限企业掌管资产经营管理部门以及企业服务部门,前者负责执行GIC在公开市场的投入操作,诸如股票、固定收益证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等,后者则提给遂行投入所需的诸如企业规划、金融服务、内部稽核、危机控管、信息技术、行政经营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整合性的服务
GIC特殊投入有限企业是GIC专门投入未上市企业的分支,为了获取优异的长期投入报酬,GIC必须让投入触角遍布各个领域,包含创业投入、合资、过渡性融资、买断、垃圾债券以及企业重整等等。
GIC不动产投入有限企业,顾名思义则是掌管GIC不动产投入的分支,经由直接或间接投入世界各地的不动产,该企业已逐渐成为GIC稳定长期投入报酬的重要贡献者。
GIC投入
目前,新加坡政府投入企业有200多名投入专家,其中新加坡人占60%。现阶段,新加坡政府投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资产超过了1000亿美元,已跻身于全球最大的100家基金经营管理企业的行列。它在世界各地的2000多家企业中有投入,其一半资金投在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国家占25%,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占25%。
GIC于1995年即进入中国大陆,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企业发起股东之一。在台湾,GIC也是其QFII史上最大的投入人之一,其投入遍布上市与未上市企业,诸如宏全国际与台茂开发等。2004年1月,GIC购得台湾《苹果日报》紧要股份。
GIC的争议和历史
由于企业为非上市企业,虽然负责经营管理政府资产却从不公布财务报表、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薪资等基本状况,引起一些批评人士的担忧与指责,特别是李光耀本人依然担任该企业最高经营管理职务,引发外界猜疑。
不久前该企业举行了成立20周年的庆祝行为,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新加坡政府投入企业虽不是一家挂牌企业,但其财务状况是人们一向关注的。因为该企业经营管理的是“民财”,是国库的外汇储备。政府投入企业的资金都是投入海外市场的,无疑也被许多外国集团视为潜在的大股东。由于政府投入企业总是守口如瓶,所以它一直笼罩在神秘色彩中。不过,毕竟时代区别了,当市场都在讲求开放之际,政府投入企业也趁它步入20 岁的时候,尽可能地解除外界对它的种种误会,摆脱“神秘组织”的形象。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近日揭开了政府投入企业面纱。
1971年,美国政府暂停美元转换为黄金。新加坡那个时期的储备大部分是英镑和美元。财政部为转移焦点,把投入组合改而包含黄金、德国马克、日元及瑞士法郎。后来,日元在4个月内从360日元上扬至1971年8月时的308日元兑1美元。新加坡现有的货币多元化政策便是从这个经验延用至今。
另一方面,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投入者留意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会议,就像他们今天观察纽约自动报价股市一样。当时全球通货膨胀,大大冲击了债券和证券投入。幸好,那时候新加坡的储备大部分是现金和短期债券。
政府投入企业1981年才成立,政府投入企业负责人员的专业背景,紧要是通过80年代和90年代的通货紧缩形成的。
华尔街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狂泻。纽约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隔夜暴跌500点至大约1700点。那时,市场充满恐慌情绪,要抛售股票已经太迟了。因此,政府投入企业决定大举进入政府债券市场,期待能找个安全避风港和改善流动率。该企业的债券部门人员在亚洲交易时间,赶紧“横扫”所有可找到的5大工业国政府债券。股市持续受惊,直到美国联邦储备局向投入者保证,将为市场提给流动能力。一周后,尘埃落定时,政府投入企业在股票的亏损,大体上已被债券的收益所抵消。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战争,导致石油价格大涨至每桶40美元,而且军事冲突将维持多久是个未知数。不过,政府投入企业决定把眼光放得更远,因猜测美国联邦储备局将放缓货币政策而增持股票。等到炸弹落在巴格达时,股市已收复了所有的失地。
按投入的本质来看,如果在“下注”后,平均取得60%的回报是好事,当然条件为其余的四成不能是大大削弱实力的损失。亚洲金融危机时,政府投入企业预料到泰铢的问题,但却没有料想到这种效应会蔓延到马来西亚、印尼及韩国。企业的储备能渡过亚洲金融危机,是因为投入在亚洲和新兴经济体的比例很小。该企业大部分的储备是在发达市场,所以反而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利。
步入新千年,一切变化更快、时机更难捕捉。如何在新经济、新时代站稳阵脚,让过去种的树继续繁茂生长,是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国际基金经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