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团

日本六大财团

三井财团

政商三井

三井财团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统治的三井财阀。创始人三井高俊于1673年在江户(今东京)和京都开办绸缎庄,以后兼营钱庄,从18世纪20年代起开设了以经办银钱汇兑业务为主的三井兑换店,成为商业资本加高利贷资本,并资助封建诸侯,替德川幕府包办汇兑,作为御用特权商人而成为富商巨贾。明治维新时,三井家族转到朝廷方面,资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调度兵粮军饷,进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顾,把持了全国的金融业。在此基础上,1876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三井银行,创设了三井物产企业。1910年建立了总持股企业,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财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井财阀成为日本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三井财阀所属直系和旁系企业及其子企业共达273家。三井财阀在此之后曾一度被解散。20世纪50年代初,由三井银行发起成立了月曜会,接着以促进三井物产企业的合并为目的而成立了总经理一级的五日会,1960年改名为二木会,逐渐成为三井财团的统筹领导机构。20世纪50年代末,原三井财阀直系、旁系企业以企业集团的新形式集结而恢复成为大财团。三井财团的经理会成员企业及其子企业和连带企业共达150多家。

银行 保险企业 运输企业 企业 三井不动产企业 贷款 人事关系 控制

化整为零的进展策略

通过合并和成立一些专业企业,或者在重点地区设立区域性投入企业,形成各自独立的法人和财务核算实体,实质控制权还是集中于日本本土的商社总部。三井财团的策略,就是如影子般站在企业背后,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发达的贸易体系以及占有的丰富资源,在推动企业的进展同时,也向着世界微观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渗透。

从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出三井如何化整为零,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渗透到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各个角落。

2007年7月24日,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有限企业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从商务谈判阶段转到项目建设和技术转让实施阶段,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了日本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副社长兼西屋企业股东董事会董事长庭野征夫、美国西屋电气企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睿智。

此前的2006年10月17日,以日本财团为主力的买家出资54亿美元收购了核电“鼻祖”西屋电气,其中三井财团的东芝企业出资41.58亿美元,目前拥有西屋电气77%的股份,美国绍尔集团出资10.8亿美元,获得20%股权,三井财团的另一企业石川岛播磨重工业企业则以1.62亿美元获得了3%的股权。换句话说,中国实际上是从日本东芝企业,或者说,是从三井手中购买第三代核电设备。

在东芝2006年开始竞标西屋电气的同时,三井物产在全球市场就已经为大肆收购铀矿资源而繁忙起来。哈萨克斯坦的铀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2月,哈萨克斯坦同三井物产和关西电力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合资企业“阿巴克”,双方共同开采哈梅古杜克铀矿,两家日本企业各占企业35%的股份。该项目一期投入预计1亿美元,2010年之前,“阿巴克”的铀开采量可达到每年1000吨,将紧要销往日本。

同年10月,三井物产又与俄罗斯技术供应出口企业签署协议,开始实施开采雅库特“南方”铀矿区的合资项目。雅库特的埃利孑L斯克矿区被认为是俄境内已探明的最丰富铀矿区,蕴藏着俄罗斯一半以上的探明铀矿储备,将近34.4万吨。“南方”矿区是埃利孔斯克矿区八个分区中的一个,已探明的铀矿储量达25万吨,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铀矿之一。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将获得该项目25%的股份。

东芝竞标西屋电气和三井收购铀矿,在很多人看来是两家企业互不相关的行为,然而一旦知晓东芝与三井密不可分的背景之后,人们就很容易推测出“竞标”和“收购”背后的关联——三井大规模收购铀矿资源,是为东芝的核电事业提给充足的“弹药”,三井通过对上游资源的控制,确保了东芝在核能领域更深层次的竞争力;而东芝在核电领域的开拓,更符合三井商社涉足核能、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市场”的进展方向。这个逻辑在“东芝”和“三井”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名称下被悄然隐去了。

上下游一体化的控制策略

三井热衷于通过各种程度的持股形式,参与和渗透到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中,在保证对资源的充分占有的同时,又通过控制贸易端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

2007年4月,三井物产决定将核能、生物燃料等新兴能源从原有的钢铁原料/有色金属本部划出,成立新的能源本部。原有的钢铁原料/有色金属本部改名为矿产/金属资源本部,将精力更集中于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石的开采和交易上。日本关西大学经济政治研究所的教授小松原聪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指出:“铁矿石等原材料上游产业,是三井综合商社海外扩张的重点,这不仅表现在铁矿及金属资源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同时也支撑着整个日本钢铁业在全球的翘楚地位。”长期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就是由新日铁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以及力拓等铁矿巨头谈判制定的。

清华大学经济经营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李飞教授在谈到三井物产的竞争优势时曾经指出:“三井物产的优势之一紧要体现在它对商品价格的控制力度上,三井物产力求价格稳定,部分状况下甚至可以控制商品价格走势。”在价格稳定控制举措上,三井物产通常采用控股或贸易合作关系来实现,双方在业务往来中互相照顾与信息共享,互惠互利。三井财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股份投入聚集大量连带企业,目前持股超过10%的连带企业已达到100多家,这种持股方式尽管不能完全控制对方,但也使得三井物产可以参与到更多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在信息和网络上的优势来影响对方。李飞认为:“在部分状况下,三井物产的雄厚资金实力甚至可以控制上游能源产品的价格走势,从而挟制下游企业。”

目前,全球铁矿石的开采紧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印度等国家。在澳大利亚24个紧要铁矿中,日本企业重点投入8家,参股16家。1965年,三井物产开始投入澳大利亚的罗布河铁矿山。1967年,继续投入澳大利亚的纽曼铁矿山。目前,位于西澳大利亚纽曼西北112公里处的西安吉拉斯矿山和潘那沃尼加的罗布河矿山由澳大利亚力拓企业、三井物产、新日铁、住友金属工业企业共同拥有和开采。

在控制核心出产企业的同时,三井还着力打通出产链条上的各个辅助环节,以保证自己对整个上游资源领域的驾驭。在与废钢、硅锰等其他钢铁原材料出产企业的合作历程中,三井仍然以少量持股的形式实行参与。其中,三井参与了美国的太平洋西海岸回收有限责任企业的废钢储存业务,这一废钢出口终端对于亚洲日益增长的钢铁需求非常重要,目前,该企业由三井麾下的原材料进展企业全资控股;三井在内蒙古与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企业以及日本的JFE钢铁企业成立了合资厂,持股比例为25%。该合资厂自2006年7月开始出产,目前的初步年产量已经达到75000吨。

利用同样的方式,三井将自己原材料领域的控制优势,逐渐延伸到了产业链的下游——钢铁成品的分销以及物流。

三井的钢铁制品本部下属19个分企业,包含三井物产建筑材料有限企业,新津田株式会社、立臻亚洲有限企业等,与其有股权相关联的企业包含新日铁钢铁贸易有限企业、上海宝井钢铁销售有限企业等16家。钢铁本部的产品通过这些子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贸易网络,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子、运输、建筑以及能源领域。以立臻亚洲为例,2004年1月,三井将自己收购的丰隆亚洲的钢铁结构部门与立臻钢铁材料合并成为立臻亚洲,目前紧要客户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海事与海外工程建筑商,因此三井收购立臻亚洲的紧要目的就是满足亚洲市场对钢铁批发业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事实上,根据三井钢铁制品本部首席运营管渡边清贵的介绍,三井已经超越了仅仅提给分销服务的功能。例如,钢铁产品部在全球建立了很多钢铁服务中心、镀锌钢铁厂以及镀锡厂,以满足汽车、电器以及大型电子机械的需求;同时三井还提给各种附加服务,包含IT设备和系统的安装,以及SCM(供应链经营管理系统)的应用。

全球贸易网络、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综合供应链经营管理为特征的物流体系,以及强大的信息搜集系统,正是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得以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

军团化管控手段

组织形式军团化,三井与其说是财团,不如说是军队来得更合适些。在人类历史上,最有效率和力量的组织形式当属军队,与之相比,三井财团有很多共同之处。三井财团的员工常常自称“我是三井的人”,以表示自己的骄傲和忠诚,这种“爱社精神”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厂如家”,更像是士兵对于军队的归属意识。从企业的角度看,三井财团的企业分布在众多区别的行业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行业内拓展着财团的势力。在财团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是由各下属企业高层领导组成的二木会,它就是三井的权力核心。三井财团的组织形式十分类似军队中的集团军群。此外,三井财团的情报体系极其庞大,在经济和商业方面的情报能力完全可以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媲美。不难看出,一旦战争爆发,三井财团可以迅速地转变为一个提给全面后勤保障甚至直接协同军事行动的军事实体。遗憾的是,普通的中国人几乎没有意识到日本财团作为准军事组织的本质。

强调增强灵活性

进展趋势是增强灵活性。三井财团的进展趋势通过三井商社可见一斑,三井商社极力增强灵活性避免大企业病,三井商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前任社长上岛重二曾经回答到:“商社如果是一种比较僵硬的或者说很固定的组织的话,将不会取得成功。再进一步讲,像生活在海上的人那样,或者像软体动物一样随时变化,适应水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来与人、资源、资金等实行交往,这是必要的。”

上岛重二道出了综合商社真正的竞争优势所在——灵活性。化身于封建家族而来,又与财阀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综合商社,伴随着日本经济经历了瓦解、复兴、重组、停滞等各种历史历程,然而其屹立不倒,且仍盘踞称雄于全球经济的紧要原因,在于综合商社不断适应着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寻求变化,深谋远虑,做出快速反应和有效布局,从而才能够获得微观经济世界的“王者之位”。

三菱财团

海运起家的大财团

三菱,可以说是日本的代表,起始于明治时代初期,创始人岩崎弥太郎。该财阀起始于岩崎弥太郎创立的三菱商会,之后获得了政府的保护,从而得以独占日本的海运业。1893年设立了三菱合资企业。该企业后通过持股方式设立了众多子企业,逐渐进入造船业、采矿业、铁路运输业和贸易业等行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联合国最高司令官的命令,三菱财阀被迫解体。但此后该财阀仍以三菱集团的形式得以延续。

三菱财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岩崎弥太郎在土佐藩经营的运输业务。岩崎弥太郎在1870年担任土佐藩在大阪市西区堀江设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负责储藏并贩卖来自各地方大名的货物的组织)中99家商会的领袖。次年,日本实行废藩置县,99家商会成为个人企业。于是岩崎弥太郎从土佐藩购买了三艘船只,在1873年设立三菱商会,开始经营海运(后进展为日本邮船)和商贸(后进展为三菱商事)等业务。

此后,三菱商会将总部迁至东京,改名为三菱汽船会社和邮便汽船三菱会社等。该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海运业,当时将外国企业和中小型运输企业逐渐扫除,取得了日本海运业的垄断地位。然而,不满于三菱的垄断和专横的涉泽荣一和井上馨等人为了对抗三菱,从政府获得资金,与其他反三菱势力合作,在1882年7月成立了共同运输会社,从1883年开始经营海运业务。三菱希望通过降价来打败共同运输,但是由于后者获得了政府的支援,同样采取降价策略实行对抗。经过两年间惨烈的价格战,三菱企业的实力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当时的政府认识到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危害性,于是介入两者的竞争,通过斡旋,将三菱企业与共同运输实行平等合并,在1885年成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输企业——日本邮船会社。三菱财阀虽然失去了其核心产业海运业,但是依然通过人事掌握了日本邮船的经营实权。

1885年弥太郎去世后,其弟岩崎弥之助继承了财阀的经营大权。岩崎弥之助将企业改名为“三菱社”,并将1881年收购的高岛煤炭和1884年租借的国营长崎造船所(后进展为三菱重工业)作为财阀的核心产业,试图东山再起。

此后,财阀不断扩大煤炭和采矿业的范围,并在1887年从政府收购了长崎造船所,不断扩展造船业。还在1885年收购了第一百十九国立银行,开始向金融业延伸。1887年设立了东京仓库。

根据1893年颁布施行的日本商法,三菱社改组为三菱合资会社。同时,弥太郎的长子岩崎久弥就任三菱合资的第三代总裁。当时企业设立了总务、银行、营业、煤炭、矿山、地所等各个部门,实行分权体制,另外也扩大了长崎造船所,还设立神户、下关造船所、麒麟啤酒等企业,进一步扩大了财团的经营规模。

1916年,弥之助的长子岩崎小弥太担任第四任总裁。财团废除了部长制,根据行业设立了担当事务理事。

1917年,成立了三菱造船、三菱造纸,1918年成立了三菱商事、三菱矿业,1919年成立了三菱银行,1920年三菱造船分化为三菱内燃机制造和三菱电机等子企业。此后,随着日本不断发动战争,国内的军工产品需求激增,三菱的产业获得了空前的进展。

二战结束后,根据联合国的方针,日本财阀全部被迫解散。三菱重工业、三菱化学等都被分割成三个企业。当时正病危的小弥太宣称“我们最大限度地尽了国民的义务,回顾过去,并没有什么惭愧的事情”。然而,此后三菱财阀的各家企业依然藕断丝连,1954年,三菱财阀的紧要企业的总裁和董事长等人为了互相交流信息和联络感情,开始成立三菱星期五会等非正式组织。

与二战前以三菱总社为核心的三菱财阀区别,战后三菱系列的各家企业之间成立了平等的三菱集团。然而该集团的凝聚力比其他财团要更为紧密。尤其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三菱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为日本的重化学工业进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进入2l世纪,三菱集团仍拥有东京三菱银行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优质企业,另外还包含三菱汽车和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等出现了若干问题的大企业。

在日本人和亚洲各国看来,三菱财团依然保持着支持日本军事和国防核心企业的形象。

三菱建立了“金曜会俱乐部会议制度”,每月第二个星期五集团各所属企业负责人聚会,增进了解和支持,日语星期五为“金曜日”商讨并决策重大问题,然后分头去办。

军工三菱

三菱旗下的三菱重工一直是日本重要的军火供应商,在二战时期为了支持政府对外作战。“三菱”与日本政府和侵华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三菱”也脱离不了与侵华战争罪行相关的责任,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是配合日本侵略中国调查中国资源。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三菱派出大批情报人员,打着学术的幌子,对中国各地的资源财富实行调查。当时日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用于制造军火的金属,三菱的情报对日军实行有目标的资源掠夺大有帮助。

二是参与掠夺中国资源。其中一例是三菱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的阴谋,在日军侵占中国淮南后,掠夺淮南的煤炭。1938年6月29日,日军特务部淮南炭田调查队来淮南煤矿实行第一次调查。8月25日,日本铁道省调查团、三井及三菱调查班等,用1个月的时间对淮南煤矿又作了详细调查。9月21日,大通煤矿交给日本垄断集团三菱饭冢炭矿经营,淮南煤矿局(九龙岗矿)交给三井矿业企业经营。11月27日,日本人开始掠夺开采。1939年4月21日,日本兴亚院在华联络部将两矿合并改为“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企业”,该企业直接在日本侵华军军部控制之下。总企业设在上海,并在淮南设立“淮南矿业所”,所长川口忠,大通矿长进上诚,九龙岗矿长藤义魂。所谓“日华合办”,只是一种强盗式掠夺的代名词。从1938年6月至1945年9月,日本人经营“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企业”的7年,掠夺和断毁丢弃的中国煤炭资源达1230万吨之多,回采率不及40%。日本侵略者强盗式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淮南煤田。

三是掠夺中国文化典籍。位于东京文京区的日本著名东洋文库,便与三菱财阀密切关系。东洋文库与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园林六义园相连。1917年,曾任“中华民国”袁世凯大总统府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人莫礼逊归国,他把在北京等地收藏的大批珍贵中外书籍,转卖给日本三菱财阀巨头岩崎久弥。岩崎久弥建立东方学图书馆。1924年,便由他发起成立了财团法人东洋文库。

四是参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行的“鸦片战略”。据日本学者江口圭一发现的“蒙疆”官员档案显示:仅1939年,伪“蒙疆联合政府”的鸦片税收入就达到1043万日元,折合当时的250万美元,占其年收入的36%。日本成立了“儿玉机关”和“里见机关”等专门的秘密机构,具体负责对各个地区的鸦片分配。三井商事和三菱商事也参与进来,负责从中东等地进口鸦片,鸦片成了日本政府、军部、财阀、特务机关共同的牟利渠道,甚至连天皇的侍从武官也经常问起此事。

五是涉及侵华战争期间的掳掠和奴役华工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到了侵华战争末期,日本为解决国内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强行从中国掳掠劳工到日本从事重体力劳动。当时,日本有135个矿业企业役使了中国劳工,被役使的中国劳工的总人数近4万人,其中有6000多人不堪奴役,客死异乡。战后,日本强征中国劳工的有关资料一直被日本政府作为绝密文件来处理,从未对外公开。直到1993年,日本外务省一份记录国内各地就业状况的文件被公布于世,日本政府才在国会答辩中首次承认“国内存在半强制性质的中国劳工”,但是却否认政府对此事负有责任。

2004年,二战时山东劳工魏光荣等7人状告日本政府及加害企业三菱材料企业诉讼团结束庭审,回到济南。60年前,他们和另外200余名山东劳工被日军强行掳去,从青岛上船运至日本三菱矿业所开采铜矿。该案是山东劳工第一次大面积起诉日本政府和企业。

三菱财团与军工相关的企业有以下这些。

战机制造商: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航空工业、东芝企业、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

引擎制造商:石川岛播磨重工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

军舰制造商:三菱重工、住友重工、住友机械、日立造船、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重工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二研究所。

导弹制造商: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东芝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

坦克制造商:三菱重工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

战车制造商:三菱重工、丰田汽车、日野汽车、五十铃、小松制作所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

雷达制造商:三菱电机东京计器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二研究所。

火炮制造商:三菱重工、神户制钢所、住友机械、日本制钢所、丰和工业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

火箭制造商:三菱重工、日本制钢所、大金工业、日产汽车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

军用弹道计算机制造商:三菱电机。

军用通讯产品制造商:三菱电机。

装甲防弹钢板制造商:三菱制钢。

火控制造商:三菱电机、日本电气。

火药制造商:日本油脂、日本工机、旭化成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

炮弹制造商:大金工业、小松制作所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

机枪制造商:住友重工、丰和工业、日本工机、日特金属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

引信火工品制造商:理光、细谷火工、日本电子机器。

步枪弹制造商:旭精机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

激光测距仪制造商:日本电气。

军用战机隐身涂料制造商:TDK。

关联支持

三菱集团有一些关联企业和社会团体作为外围,包含:

“IPTalk”集团(从事电话卡业务)、热海阳和洞(岩崎小弥太纪念馆)、MT保险服务有限企业、关东阁(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农牧、湘南郊区俱乐部、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综通集团(紧要面向东京三菱银行的物业经营管理企业)、大日本涂料、Dia高龄社会研究财团、钻石家庭俱乐部(由金曜会29家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婚介机构,紧要面向集团内部服务)、千岁兴产、东洋文库、丸之内Yorozu(一家从事房地产中介和广告代理的企业)、三菱金曜会(三菱系29家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联谊机构)、三菱俱乐部、三菱经济研究所、三菱广报委员会、三菱财团、三菱CC研究会(IT业研究机构)、三菱社名商标委员会、三菱市场研究会、三菱养和会(一家以运动、健康为主旨的俱乐部)、LEOC日本(从事医疗和企业食堂经营管理的企业)。

可以看出,通过大集团的协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够从兄弟企业和团体获得资金、技术、原材料、上游产品、金融服务、销售等多种支持。这对于企业的进展是非常有利的。

住友财团

日本军国主义的追随者

关于住友的起源时间有两个版本:《日本的企业集团和系列关联企业》一书说是1690年,而格拉克所著《联盟资本主义——日本企业的社会组织》一书说是1590年,并且含有1590~1690年的一些简要历史。根据各种资料,包含住友商事网站,大致可以理出如下一个逻辑上比较一致、基本可以确信的有关住友起源和早期成型历程的说法。

17世纪时期,住友政友(1585~1652年)在京都创办的经营“书物和药”的商店——富士屋,二是大概同期,住友政友的姐夫苏我理右卫门(1572~1636年)在京都创办的铜精炼和铜加工店——“泉屋”。苏我理右卫门因发明了一种从粗铜中提炼银的技术而生意兴旺。泉屋的标志于1885年成为住友的注册商标,至今仍被住友集团和其核心企业作为标志。也正是这个“泉”分拆而成为今日住友企业集团“白水会”名称的由来。住友政友的长子住友友以在大阪经营了一个泉屋的分店,随着大阪取代长崎成为日本的紧要商业中心,住友友以的泉屋最终吸收合并了住友政友所创办的富士屋和由苏我理右卫门创建,由其次子所经营的京都的泉屋。

住友友以于1652年成为住友家族的首脑,并使住友和苏我两家的产业合为一家,可以说是住友企业集团的真正创始人,或者说第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住友友以在大阪建立的炼铜厂,在整个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年)的200多年中一直保持着日本炼铜工业中心的地位。并且直到近些年,大阪仍是住友集团的“大本营”,住友集团的“三驾马车”——住友银行、住友金属工业和住友化学工业等三家最核心的企业都在大阪。

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进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紧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含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当时,该家族的掌门人自豪地宣称,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

19世纪中叶,日本市场逐步对西方开放,住友商社也更为广泛地在冶钢及炼钢等领域进展起来。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进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

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紧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日本战败后,各财阀在美国的限制下纷纷解体而改组成为企业集团。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住友财团又东山再起,日益进展壮大。从那以后,住友商社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行为,成为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及日本六大贸易商之一。

住友进展特点——做大主业、收购兼并、填补空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当局解散财阀时,住友财阀除住友合资企业被解散外,集团产业都被保存下来,因而其损失远没有三井等集团那样大,其复活与进展也是H本财阀中较早、较快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以住友银行为中心,通过旧财阀系统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白水会复活起来。住友财团实行复活起来的方式,基本上和其他财团一样,是通过核心银行金融控制、相互持股、人员派遣以及共同出资兴办新兴、缺门企业等方式来实行的。住友集团在复活和膨胀历程中,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自己的支柱企业稳步进展、壮大,如住友银行经过激烈的兼并和竞争,其存款仅次于富士银行而跃居日本商业银行的第2位;日本电气的电子计算机占据H本市场第1位,住友化工超过紧要竞争对手三菱化成企业而居日本化工业第1位,住友金属矿山继续垄断铜业市场,住友电气工业的电线出产占日本市场第一位,住友金属在钢铁领域进展顺利。

二是通过投入手段,渗透和兼并其他企业而壮大自己——住友水泥企业兼并后成了日本最大的水泥企业;或扩大已有的主力企业——如扩建住友重机械企业;或是通过吸收股份来壮大资本与技术实力——日本电气和住友电气工业分别向美国的西方电气企业转让了10%的股份,英国邓禄普企业在住友橡胶工业企业中掌握43.8%的股份。

三是填补本系统的空白产业领域,如新建住友商事企业、住友原子能企业等。这其中,1952年建立的住友商事企业为整个集团的营销进展,为集团内企业之间的经营与技术合作,提给了有效的渠道。

战后新兴三财团

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三和、第一劝银是日本著名的“六大巨头”,前三者是直接继承二战前财阀谱系的集团,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形成;后三者是在战后日本经济进展历程中,以主办银行为中心,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

富士财团

芙蓉财团又称为富士财团。芙蓉与三菱、三井、住友比,芙蓉集团比较松散,前身是安田财阀。安田银行于1948年改名富士银行,进而和日产、根津、浅野、大仓、大建等旧财阀系企业,以旧安田财阀系的富士银行为中心,组合而成。集团内核心,企业包含旧安田财阀系的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安田信托银行、昭和海运、东京建物、安田生命保险等;旧日产财阀系的日立制作所、日产汽车和日本油脂等;旧根津财阀系的日清纺、日清制粉、东武铁道和日本精工等;以及旧浅野系的NKK和京浜急行电铁等;旧大建财阀系的丸红(综合商社);以及旧大仓财阀系的大成建设等等。富士财团派系众多,成员复杂,组织较松散。

参加“芙蓉会”的有29家企业,其中著名的有富士银行、安田信托银行、安田海上火灾保险企业、安田人寿保险企业等4大金融机构,还有日产汽车、日本钢管、久保田铁工企业等巨型企业以及综合商社丸红企业。

三和财团

三和财团也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起始于1967年44家成员的结社,以日本网点最多的三和银行为中心。三和银行处于大阪,紧要集结了日本关西地区的企业。三和银行诞生于1933年,由三个小银行合并而成。

著名企业有双日(日商岩井、日棉),日本联合金融集团(UFJ),三和银行,日本通运,日本电信电话(NTT),夏普,日立造船,东洋信托银行,日本生命保险,伊藤火腿,三得利。

第一劝银财团

第一劝银集团与芙蓉集团、三和集团一样,紧要是以第一劝业银行的巨额融资为凝聚,由48家企业为成员成立三金会而集结起来的。第一劝银集团的集结时间是六大集团中最晚的,1977年形成三金会以前,有古河电工和富士通的古河三水会,川崎制铁等的川崎睦会,第一劝银、本州制纸等的十五社会等等。第一劝银集团中有伊藤忠商事、川崎制铁、古河电气工业和富士通等四大企业核心企业。其他核心企业还有日产火灾海上保险、大成火灾海上保险、富国生命保险、朝日生命保险、清水建设、川崎汽船、资生堂、西武百货店、日立制作所、富士电机、王子制纸、旭化成工业、神户制钢所等等。

日本财团的进展特征与重组

从财阀到财团的演变

日本在二战前的财团被称为财阀,是明治维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进展成的具备垄断性质的大型控股企业(也被称为财阀康采恩)。这些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财阀,形成于日本的产业革命时期,在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下,紧要出现了十几家财团,其中最有实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称日本的“四大财阀”。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但保留其银行组织的存在。从 1951年开始,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垄断资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财阀组织重新组合。

由于1953年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宽了持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的股份及兼职的限制,如金融机构持股限制由5%扩大至10%,缓和了对卡特尔的限制等。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旧财阀的金融机构重新聚集了原来的下属企业,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财团最为庞大,从而构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团型企业集团。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住友财团是在原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的基础上,联合原财阀的一些企业再加上一些新加入的企业组合而成;而芙蓉财团、三和财团、第一劝银集团没有以前的银行组织基础,是分别以富士银行、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为中心联系其它企业组成的新财团。

经过此次重生,日本财阀的封建性和封闭性都极大的弱化了。新形成的六大财团相对于旧财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财团内各企业环形持股,即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同时,其民主性、开放性和竞争性都有所增强。各财团的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长会”的成立,社长会是财团紧要成员企业最高负责人组成的集团最高协调机构,事实上具备类似“大股东会”的性质。各财团社长会的名称各异,成员企业间就重大问题通过社长会协商解决,社长会也是研究财团重大经营战略的中枢机构,但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日本财团的紧要特征

日本财团在其形成和进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金融制度,紧要包含主银行制度和相互持股制度,这两种制度是在日本特殊的历史进程中生成和进展的,日本财团金融制度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进展。

1、主银行制度

主银行制度是企业与银行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一种惯例。在银行与企业的融资交易中,主银行的融资额最大,这是主银行制度的定量特征,这一特征使银企双方间确立了重要的交易关系。日本财团中的主银行是借款企业的紧要资金供给者,是企业结算的中心银行,通常也是企业的紧要股东,向企业派遣重要职务的人员。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是以合同形式明确地规范的,而是双方默认的。银行帮助企业稳固其经营权,在企业经营业绩恶化时,企业将经营权移交给银行,由主银行负责实行救助。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主银行关系不断扩展,在企业融资和企业治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相互持股制度

日本六大财团的成员企业之间实行圆环形相互持股,这种持股关系使财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得到空前加强,是财团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最强有力的结合手段。相互持股比率是衡量财团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不仅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持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股票,工业和商业企业也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越高,财团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股票持有关系看,财团内各企业的股票都被对方相互持有,而不是一方单向持有,这也是日本财团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财团内部的相互持股是日本长期以来禁止持股企业存在的一种变通形式,以法人持股代替过去自然人的家族财阀持股。20世纪90年代,日本六大财团的内部平均持股比率为55%左右。

3、人事派遣制度

除了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日本六大财团还存在系列融资和人事派遣等特征,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人事结合。一般紧要是由银行、综合商社向各大企业派遣高级职员,如银行向其融资数额和持股份额高的企业派遣职员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以保障银行的债权和对该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为加强同银行的密切联系、保证其资金来源的稳定和贷款,也愿意接受银行所派人员,并委以重任。同时,由于工业企业有时也是银行的股东,工商企业也向银行派遣人事,对银行施加影响和控制。

日本现代财团体制形成及进展

日本现代财团体制形成于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时期,之后日本分别经历了4次经济萧条。它们分别是1964年日本举办奥运会后,日本经济从假象的繁荣坠入了急性萧条之中;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工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当1973年原油价格上涨三倍的时候,日本真实的GDP增长率从60年代的10%降低到1974年的负增长,并且随后出现了4年的经济萧条;1985年7月发生的日元风暴中,日元在广场协定签署后的两周内升值了100%,这导致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几乎是一夜之间,日本的产品就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昂贵了,日本的工资水平达到了世界最高,这使日本经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日本,日本财团的根基主办银行受到极大的打击,经营环境逐步恶化,不良债权越积越多,利润率不断下降,坏账总额曾高达73万亿日元(约合 6500亿美元)。

竞争的实质,“商权”之争

这4次经济萧条,几乎是每隔10年发生一次,这不仅是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和国家较量的产物。日本经济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争夺,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在战争中的拼杀。贸易立国和制造业立国的国策在实际的执行历程就体现在“商权”的争夺上。这个“商权”争夺的具体体现就是不放过从上流的资源到下流的市场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日本财团的核心企业——综合商社在这个“商权”争夺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综合商社在贸易、投入、金融、人才、情报和物流发挥着综合机能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成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实质上的经济总参谋部。在日本企业实行海外扩展的历程中,综合商社一定是最先进入某一市场的,它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就在于打开当地的“商路”,进而控制“商权”,为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开路。

以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三井物产总投入额达到4亿美元左右,参与投入的企业有152 家,但其在华的业务量只占其全球业务量的8%左右。对于三井物产这样的跨国巨头来讲,4亿美元的投入额显然不算很大。但三井物产这样的大型商社,其实是一个投入放大器,4亿美元的直接投入至少可以带动40亿美元的投入。三井物产有自己独特的投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少有自己百分之百投入的项目,大多数项目都是携其成员企业一同投入。

三井物产基本没有自己品牌的产品,但集团当中有很多世界性的大企业,丰田和东芝这样的日本跨国企业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三井甚至把美国通用和中国宝钢这些日本之外的大企业也视为自己的成员单位。欧美的投入往往是直接投入获取利润或者靠资本培育来赚钱,三井物产对企业的投入与欧美金融机构的理念完全区别,三井物产的投入很少会控股,往往是带着它的成员企业共同投入。三井物产更加重视的是与企业建立商业伙伴关系,投入往往是长久的,是战略性投入。对三井物产的投入来说,利润是第二位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投入回报也是长期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引路人和产业的组织者,综合商社几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会做。用三井物产中国副总代表魏林的话来说:“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弹药这些违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可以做。”“商权”一旦掌握财团的相关制造业企业就蜂拥而入占领市场,日本的汽车、电器、电气、半导体等产品能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控制“商权”是日本财团驾驭日本经济的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