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

什么是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或者,理性预期假说,又译合理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理性预期是美国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解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

理性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实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地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

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中的非最优特性而提出的,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进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例,假设在时间点t,基于信息集Ωt对下一期随机变量xt + 1实行预期。最优性采用最小化Ωt的条件平均二乘法误差为基准。形式上,如果x是最优的理性预期的话,必然地已最小化下面的损失函数,

E[(xt + 1x) | Ωt]

对其实行简单的整理,

E[(xt + 1x) | Ωt]

该式子的左边被x最小化,等号右边也必然被其最小化。由于第一项与预期x无关,因此,第二项被最小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等于零,这意味着,

由此,所谓理性预期,即给定模型的变量等于其条件期待。这里假设了仅对下一期t + 1的预期,事实上,这对t + j, 都成立。

理性预期理论的两个前提

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

1、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即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出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实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状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未来实际发生的状况。

2、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出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常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就业率,反之则相反。这种差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的误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经营者看到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需求量增加,从而会要求更多的劳动量。但这种误解在长期中会消失,人们会看到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从而使劳动量恢复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率的趋势。根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备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指望的结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会准确预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理想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