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简介
硅谷银行于1983年在美国成立,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子企业,目前资产达到50亿美元,并通过位于美国的27家办事处,3家国际分企业以及在亚洲、欧洲、印度和以色列的广泛商业关系网,为危机资本以及创业企业提给了26亿美元的贷款。硅谷银行紧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有着40多亿美元资产的硅谷银行,在全美国上万家银行中只是个小弟弟,但是近10年中,硅谷银行却在新经济浪潮中尽领风骚。自1993年4月到2001年4月,约翰·迪恩一直担任硅谷银行的CEO,对硅谷银行而言这是辉煌的8年,银行资产由9.35亿美元增加至55亿美元,雇员由235人增加到1000人,而市值也由上市之初的6300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顶峰时的30多亿美元。
1983年,几家银行机构出资创立了硅谷银行,当时的注册资产仅为500万美元。1993年,约翰·迪恩出任CEO时,硅谷银行只有两个最简单的金融产品:贷款和储蓄,客户紧要是硅谷的技术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和中型商业机构。而这个时候,正是硅谷高科技产业风起云涌之际,当时在硅谷开设的银行虽有350家之多,其中包含美洲银行、巴黎国民银行、标准渣打银行的分支机构。但这些大银行多把其服务对象放在大企业身上,对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而“硅谷银行”这个名字为它实施创新型的经营战略埋下了伏笔——“硅谷银行”就是为“硅谷服务的银行”,就应该是为创新和冒险提给金融服务的企业,就此,约翰·迪恩打开了经营的突破口。硅谷银行决定绕开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把目标市场定在那些新创的、进展速度较快、被其它银行认为危机太大而不愿提给服务的中小企业身上。
硅谷银行紧要特征
除了直接投入基金作基金投入人(LP)之外,最为紧要是为私募股权基金提给其他金融配套服务,即提给“融、投、管、退”各环节全流程、一体化的金融创新综合服务。
硅谷银行的特殊运作模式
1.与风投紧密合作
首先,紧要的业务是为危机投入机构所投入的企业提给商业银行服务;其次,通常会将网点设在危机投入附近,为危机投入机构提给直接的银行服务,以便为其提给及时服务;再次,在危机投入基金中直接投入,成为他们的股东或合伙人,在彼此之间建立更坚实的合作基础;最后,建立危机投入咨询顾问委员会,确保与危机投入的密切联系,与危机投入共同编织一个关系网络,在其中大家可以共享信息、开展更深层的合作,共同支持初创企业的进展。
2.创新的获益方式
硅谷银行80%收入来源于面向危机投入进入的创业企业存贷款业务,以及为那些精选的个人发放贷款。一方面,其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另一方面,硅谷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最低,资金紧要来源于存款中30%左右不付息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样一个贷款利率高、存款利率低的利率差就为硅谷银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3.灵活的担保方式
由于硅谷银行的客户群是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是以智力资源为主,固定资产较少,因此在抵押、担保方面也较为灵活,允许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一般如企业处于研发阶段,则可以专利技术作为担保。而在产品进入市场后,企业就有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这时可以替代知识产权作为抵押。
4.科学的风控方式
除采取与危机机构合作,借助危机机构的专业眼光,规避一定危机之外,硅谷银行还采取了危机隔离、组合投入等多种控制危机的方式。其中危机隔离是硅谷银行将银行的创业投入与一般业务分割开来,创业投入的资金并不从一般业务之中提取,一般业务也不会从创业投入基金中挪用,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危机影响。组合投入则是根据区别的行业、行业进展的区别阶段等实行危机控制组合,此外,还通过提给专业咨询、服务等业务来巩固客户群来确保既得利益。
5.两种退出方式
硅谷银行紧要采用公开上市的方式实行创业投入的退出。其获得股权后,在创业企业上市后将其抛售,获得利润,而后实行其他投入。对于没有上市的创业企业,硅谷银行还采用收购的方式实行退出。
硅谷银行运作模式的创新
硅谷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紧要包含投入方式的创新。具体操作上,硅谷银行只从事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
1、硅谷银行突破了债权式投入和股权式投入的限制。
对于债权投入,硅谷银行紧要表现在从客户的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尽管创业投入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及股票的销售,但硅谷银行会从客户的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创业投入的资本,以减少募集资金的数量以及募集所需要的花费。而后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投入创业企业。采用股权投入时,硅谷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收取股权或认股权以便在退出中获利。值得一提的是,硅谷银行在投入中往往混合使用两种方式: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收取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同时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获得其部分股权或认股权。使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收益,同时降低危机。
2、硅谷银行模糊了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的界限。
“直接”投入是指硅谷银行将资金直接投入创业企业,途中不经过创业投入企业;在产生回报时,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银行。“间接”投入是指硅谷银行将资金投入创业投入企业,由创业投入企业实行投入,同时由创业投入企业回报给银行,其中创业企业不会与银行有投入方面的接触。与创业投入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是硅谷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硅谷银行同时为创业投入机构所投入的企业和创业投入机构提给直接的银行服务,通常它会将网点设在创业投入机构附近。
硅谷银行的运作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出现硅谷银行模式特征的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的业务转型与硅谷银行近似,但有所区别的是,国开行是与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组建的危机投入基金,而硅谷银行的危机投入基金并不具备政府信用的支持。之所以目前只选择国开行直接进入VC领域,是为了在国开行转型路上作金融创新的尝试,更重要的是担心VC在商业银行大规模涌入后,难以保证危机投入的金融安全。国开行网站资料显示:基金投入创投基金是国开行基金投入另一紧要领域,业务进展迅速,对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进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开行支持设立了吉林、大连、宁波三支创投基金,还投入设立了国开行在境外的第一支创投基金——中国-以色列华亿创业投入基金。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共支持设立6支创投基金,基金总规模折合人民币约33亿元。“中国很需要硅谷银行模式,不完全是资金的问题。将来这种模式一定会成功。有很大需求,但是进展不会非常快。硅谷银行模式将在中国发挥很大贡献。我们非常愿意与国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和危机投入行业进展。”硅谷银行董事总经理杨大和乐观预测硅谷银行模式在中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