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运用效率

什么是资产运用效率

资产运用效率,是指资产利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有效性是指使用的后果,是一种产出的概念;充分性是指使用的实行,是一种投入概念。

资产的运用效率评价的财务比率是资产周转率,其一般公式为:

资产周转率=周转额/资产

资产周转率的种类

资产周转率可以分为总资产周转率,分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单项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三类。

区别报表使用人衡量与解析资产运用效率的目的各不相同:

1、股东通过资产运用效率解析,有助于判断企业财务安全性及资产的收益能力,以实行相应的投入决策。

2、债权人通过资产运用效率解析,有助于判明其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或其安全性,从而实行相应的信用决策。

3、经营管理者通过资产运用效率的解析,可以发现闲置资产和利用不充分的资产,从而处理闲置资产以节约资金,或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以改善经营业绩。

资产运用效率的衡量指标

(一)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说明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周转的次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总资产周转率也可用周转天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取决于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两个因素。增加收入或减少资产,都可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二)分类资产周转率

1、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即企业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周转的次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运用效率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不仅反映流动资产运用效率,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越快,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企业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占用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越多,说明企业流动资产的运用效率越好,进而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均得以增强。反之,则表明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实行经营行为的能力差,效率较低。

2、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状况,衡量固定资产运用效率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期初固定资产余额+期末固定资产余额)/2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0/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越充分,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分布合理,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的经营行为越有效;反之,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提给的出产经营成果不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差。

3、长期投入周转率

长期投入的数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很明显,因此很少计算长期投入的周转率。

长期投入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长期投入平均余额

长期投入周转天数=360/长期投入周转率

(三)单项资产周转率

单项资产的周转率,是指根据资产负债表左方项目分别计算的资产周转率。其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它意味着企业的应收账款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周转的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的应收账款运用效率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主营业务收入

一定期间内,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企业应收账款的经营管理效率越高,资产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同时,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有效地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收益能力。

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进一步解析,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的原因紧要是企业的信用政策、客户故意拖延和客户财务困难。

(2)应收账款是时点指标,易于受季节性、偶然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使该指标尽可能接近实际值,计算平均数时应采用尽可能详细的资料。

(3)过快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是由紧缩的信用政策引起的,其结果可能会危及企业的销售增长,损害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有两种计算方式。一是以成本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紧要用于流动性解析。二是以收入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紧要用于盈利性解析。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净额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存货平均净额

存货平均净额=(期初存货净额+期末存货净额)/2

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率

以成本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可以更切合实际的表现存货的周转状况;而以收入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既维护了资产运用效率比率各指标计算上的一致性,由此计算的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建立在同一基础上,从而可直接相加并得?quot;营业周期"。

在计算解析存货周转率指标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报表使用者在解析存货周转率指标时,应尽可能结合存货的批量因素、季节性变化因素等状况对指标加以理解,同时对存货的结构以及影响存货周转率的重要指标实行解析,通过进一步计算原材料周转率、在产品周转率或某种存货的周转率,从区别角度、环节上找出存货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在满足企业出产经营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经营占用资金,提高企业存货经营管理水平。

(2)存货周转过快,有可能会因为存货储备不足而影响出产或销售业务的进一步进展,特别是那些供应较紧张的存货。

影响资产周转率的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资产周转率的因素包含:企业经营周期的长短,企业的资产构成及其质量,资产的经营管理力度,以及企业所采用的财务政策等。

(一)企业所处行业及其经营背景。

(二)企业经营周期长短。

(三)企业资产的构成及其质量。。

(四)资产经营管理的力度和企业采用的财务政策。

资产周转率的趋势解析

由于资产周转率指标中的资产数据是一个时点数,极易受偶然因素的干扰甚至是人为的修饰。因此,要弄清企业资产周转率的真实状况,首先应对其实行趋势解析,即对同一企业的各个时期的资产周转率的变化加以对比解析,以掌握其进展规律和进展趋势。

资产周转率的同业比较解析

同业比较即同行业之间的比较,它可以是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可以是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前者反映的是在行业中的一般状况,后者反映的是与行业先进水平的距离或者是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企业实际解析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比较标准。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